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特征是活泼、好动,喜欢表演。表演可以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正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表演欲特别强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所选的课文,大部分是童话、诗歌、寓言及其他人物故事、儿童生活故事等。课文内容生动而充满童趣,语言文字活泼、浅显,有较强的思想性,其中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采用表演形式来进行教学。
一、预设表演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前就排练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导入阶段进行表演,或是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或是展示一种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与文本贴得更近;或是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的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课文中,阴险狡猾的狐狸、欢乐勤劳的乡下孩子、勤奋上进的青蛙、尊敬老人的小学生等等,都成了孩子们进行表演的对象。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诠释着对文本的理解。他们对表演的这种热情必然会转化为对课文的喜爱,进而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2008,北京!》这一课时,课前我就让几个学生扮演成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5个可爱的“福娃”一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高涨起来。“福娃”们一个个自我介绍后,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回答,答案就在课文中。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个个专注投入,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盎然。学习方式由原本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
二、创设表演环节,培养听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呢?表演一方面有赖于“听说”的发展,同时又能极大地推动“听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尽兴地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增强听说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看望生病同学》时,我让学生们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确定好各自的表演角色,先组内表演。每个学生都要演一演、说一说。然后推荐组内最好的到前面来表演。有时,我还尝试随机点些组员上来表演,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表演当然有优有劣,我就让学生来评一评,说说哪里好,怎样说会更好,然后让表演者根据大家的建议再试一试,有进步的及时鼓励。学生的口语交际的信心足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锻炼了“评议”的能力,建立“互助”的观念,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运用表演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句,需要学生掌握。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不仅不理解,而且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会考虑能否使用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自我表演中体验、感悟。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3》中的一系列动词如“跳”、“踢”、“跑”、“游”等,光靠抽象地讲,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这时可引导学生做相应的动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本义的理解,而且通过表演对比,学生懂得了用词要贴切并要注意语境。又如《梅兰芳学艺》一文有一句“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其中的“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不容易理解。我先让学生观察我的几个动作:草草看一眼、扫视、四下看、紧盯、注视等等,再说说哪个像“紧盯”、哪个像“注视”,接着让学生自我表演体会。学生们那专注的神情,那一眨都不眨的眼睛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合表演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完《青蛙看海》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成青蛙、老鹰、松鼠,表演课文后面续写的内容。青蛙、松鼠坐在大山顶上,青蛙说:“谢谢你!松鼠大哥。多亏了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最后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表演,轻松地就实现了使学生认识一个深奥、抽象道理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运用表演形式进行教学,使情境真实化,难点简易化,并使思想教育渗透其中,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百“演”不厌的好形式。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预设表演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前就排练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导入阶段进行表演,或是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或是展示一种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与文本贴得更近;或是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的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课文中,阴险狡猾的狐狸、欢乐勤劳的乡下孩子、勤奋上进的青蛙、尊敬老人的小学生等等,都成了孩子们进行表演的对象。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诠释着对文本的理解。他们对表演的这种热情必然会转化为对课文的喜爱,进而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2008,北京!》这一课时,课前我就让几个学生扮演成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5个可爱的“福娃”一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高涨起来。“福娃”们一个个自我介绍后,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回答,答案就在课文中。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个个专注投入,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盎然。学习方式由原本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
二、创设表演环节,培养听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呢?表演一方面有赖于“听说”的发展,同时又能极大地推动“听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尽兴地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增强听说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看望生病同学》时,我让学生们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确定好各自的表演角色,先组内表演。每个学生都要演一演、说一说。然后推荐组内最好的到前面来表演。有时,我还尝试随机点些组员上来表演,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表演当然有优有劣,我就让学生来评一评,说说哪里好,怎样说会更好,然后让表演者根据大家的建议再试一试,有进步的及时鼓励。学生的口语交际的信心足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锻炼了“评议”的能力,建立“互助”的观念,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运用表演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句,需要学生掌握。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不仅不理解,而且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会考虑能否使用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自我表演中体验、感悟。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3》中的一系列动词如“跳”、“踢”、“跑”、“游”等,光靠抽象地讲,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这时可引导学生做相应的动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本义的理解,而且通过表演对比,学生懂得了用词要贴切并要注意语境。又如《梅兰芳学艺》一文有一句“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其中的“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不容易理解。我先让学生观察我的几个动作:草草看一眼、扫视、四下看、紧盯、注视等等,再说说哪个像“紧盯”、哪个像“注视”,接着让学生自我表演体会。学生们那专注的神情,那一眨都不眨的眼睛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合表演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完《青蛙看海》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成青蛙、老鹰、松鼠,表演课文后面续写的内容。青蛙、松鼠坐在大山顶上,青蛙说:“谢谢你!松鼠大哥。多亏了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最后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表演,轻松地就实现了使学生认识一个深奥、抽象道理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运用表演形式进行教学,使情境真实化,难点简易化,并使思想教育渗透其中,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百“演”不厌的好形式。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