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深度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ong52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强对中国人物画写实主义语言的推进,体现为他艺术语言的深度、形象内涵的深刻。这是和他的形象塑造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借助于他走进高原着力于那原始纯朴的雪域子民的形象刻画而得以显现的。从《清香高原》到《心灵的阳光》《牧羊女》,再从《期盼》《祈福》到《高原格桑花》《雪域汉子》,他始终关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坚持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保持着只有朝圣者才有的经久不衰的热情,表达出他对这个“不知自己有多么苦,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美”(陈丹青语)的民族一往情深的人文立场。
  在此之前,隋强曾在美国求艺、执教五年,也曾受益于周思聪先生多年教诲,回国后又有幸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杜滋龄先生。在当代画坛,隋强可谓是一位十分刻苦与勤奋的艺术家,他是通过不断的自学与求学锤炼他的人物造型能力的。也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共同打造了他的专业素质,筑基深厚自不待言。正是凭借自己造型功力的扎实、深厚,他发现了一片好像从来就属于他的领地—藏民和他们的生活情状使他身心触动,他画出了一批洋溢着灵感的写生作品。随后,他开始了雪域藏民系列的创作。他没有表现强烈的社会性主题和对庄严崇高的关注,而是致力于平凡的生活性主题的挖掘,倾心于平实朴厚的形式风格,画出所见、所感,从而在画面中注入让人感奋的精神力量。
  形象之所以有力量,在于感人的形象塑造,在于精湛的筆墨技巧。隋强在作品中尽量让形象说话,尽量以有限的篇幅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他的艺术家立场和文化使命感,使他把推进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始终坚持艺术创作的学术性和严肃性。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全身心地塑造和表现他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质和内在精神,既重笔墨的意趣,又重形象的严谨深入,更重意境的营造。将水墨的写意同现实主义的写实在形式上做了成功的嫁接,使他笔下的人物被刻画得真实、深刻、感人,耐人寻味。
  隋强借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写生,就是生活。他一次又一次地扑向甘南藏区的山野,以朝拜的心,虔诚如教徒,为艺术,为灵魂,寻找艺术的终极目标。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是高原人大美的节操,是雪域父老乡亲执着的信念,是天界子民纤尘不染的品质,是直抒胸臆的书写,是酣畅淋漓的挥洒。隋强坚持以传统笔墨为本,强调书法用笔的以线造型,线条遒劲有力,强悍大气,常常和大笔纵横的破墨、积墨、泼墨互为表里,形成强烈的线面对比、浓淡对比、粗细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既强调笔墨为造型服务,而不是以笔墨制约造型,又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新颖,相应地发展前人“筑基于笔,建勋于墨”(黄宾虹语)所体现的“浑厚华滋”的笔墨魅力。
  有论者将现代中国人物画分为京派、浙派两大流派。所谓京派即指以徐悲鸿为代表、以中央美院为创作中心的北方画派,注重线、皴结合,强调结构的表现形式,后经蒋兆和、周思聪、卢沉等大家予以发扬光大;浙派则是强调文人画写意传统,以潘天寿为代表、以原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心的南方画派,后由方增先、吴山明、杜滋龄等名师薪火相传。隋强从学于周思聪,又得杜滋龄耳提面命,京派、浙派的两种价值取向在他的人物画中已融会贯通,合二为一,得到全面的体现。其特征是:在现实主义画风中,融入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也就是说,文人画所讲究的笔墨质量,诸如线的美感多样性和墨的干、湿、浓、淡变化的丰富性,都恰当地、准确地关联着人物造型的结构与神韵。笔不妄下,墨不乱涂,线与面结合,线与皴擦、泼墨及飞白结合,使人物形象结实饱满、生动传神,有实写与虚写浑然互补的效果。每一根线,每一点墨,每一块色,都是人物结构和气质的体现。隋强在近乎原生态的现实生活选材中表达了有动于衷乃至引人思考的立意,这里没有人为的拔高和矫饰,没有抽象的夸张和变形,却有着真切的感动和深入的思索。其中有对艰苦劳作者的理解,有对人间真情的赞颂,有对西藏风骨的感喟,更有对时代心声的把握和对生活真谛的揭示,进而注意开掘对象的内心,表现对美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挖掘,力求使画中人物的具体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统一起来。
  站在这样的作品面前,观者可以感受到主体人物善良、纯朴、坚忍、宽厚的人性之美,听到他们沉重的喘息声,看到他们的辛苦,人们会自然地产生敬重之情。尤其是他那些以超大尺幅的画面、水墨敷色的写意方式表现藏区男女老少的作品,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水墨语言的“修辞”方式,令人惊、令人喜、令人思,充分揭示了藏区普通百姓的精神气质和灵魂。那种迎面扑来的冲击力,那种技巧上的高难度所显示的创造性,都是令人震撼的。
  隋强是一位尊重人、热爱人的艺术家。他的画笔不仅蘸着浓墨重彩,而且蘸着深情去表现人。他的写意人物使人动心,能够把西藏人可亲可敬的形象提升到神圣的艺术殿堂而占据显赫的位置,不仅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他对保留着淳朴民风而具有特别面貌的西藏人民充满了挚爱,他对他们有着抑制不住的真情实感。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只是一些普通人,然而经过他深度的创作,又是一些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生命的“熟悉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他们具有充分的生命依据,具有生活的可信性;说陌生,是由于他们是作者创造的未曾见过的形象。每幅作品都依托着隋强的情、隋强的爱、隋强的思考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与畅想。细读他的作品,仿佛画家就坐在我们面前,没有虚伪,没有掩饰,用他那深沉的语言坦诚而率真地诉说着他内心的情和思。
其他文献
自“徐蒋体系”建立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实现了现代转型,以素描训练、具象造型为基础的写实水墨人物,取代了传统写意人物,一度成为人物画的主流。与此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纠葛从未厘清:素描训练与笔墨功夫孰高孰低?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孰轻孰重?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孰优孰劣?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光阴也没有给出确切答案,总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意思的是,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方增先、周思聪、卢沉等都画过一些写实水
期刊
刘小锋,1988年生于福建。2013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8年考入中國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见。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曾参加“对岸·新工笔又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提名展”“对岸·当代青年工笔创作展”“反观工笔·中国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物色·工笔水墨展”“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等展览。  栏目主持人陈林推介词  从刘小锋的作品不难看
期刊
南京博物院(下文简称“南博”)收藏有大量的、极其珍贵的明清肖像人物画作品,并曾以专集和画册的形式四次出版,在海内外美术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南博藏明清肖像人物画或因年代的久远而弥足珍贵,或因出自名家之手而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或因描绘的历史人物而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如罗虚白《魏沅初像》、佚名《明人肖像册》十二开、佚名《沈度像》、曾鲸《顾梦游像》、佚名《王鏊像》、清禹之鼎《王原祁像》《乔元之三好图
期刊
关键词:潘天寿;强其骨;骨法用笔  20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积贫积弱带来的内忧外患,使中国的知识阶层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而这种怀疑随即波及艺术界,并迅速蔓延开来。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出版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的第一句中就讲:“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文中说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
期刊
关键词:中国画;绘画;构图  对于绘画而言,通常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造型、构图和设色。在这里,构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绘画构图是指在特定的有限平面范围内—即画面中,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从而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这种按艺术规律组织画面结构,并且使其形成形式美的方法就是构图。”  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就是要把握住在二维空间中的构图关系,从而将其灵活
期刊
陈曦兄计划在庚子岁末举办一次展览,今年他正好五十岁,所谓“知天命”。今年不用多说,当是平生最难忘的。对于陈曦兄来说,这是一次总结,毕竟到了知天命之年,年届半百,只有不断深入思考,才能持续进步。但凡人到中年,总不免有些感伤的意味。古人在这个年纪,早已自称“老夫”。现在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五十尚且是青年階段,是大有可为的年纪。不管如何,对一个人来说,人生中想做的、要做的事太多,精力不济,必须有所取舍,放
期刊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地域性  山水画写生是20世纪以来广为推崇的一种中国画学习方式,多位老前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写生的重要性。山水画写生与西方绘画的风景写生有本质区别,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画家内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来分析,山水画写生更多趋向主观性写生,与西方绘画的写实有一定的区别。虽然风格的形成不是某一要素能决定的,但是地域的历史文化及
期刊
战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战国文字书写或镌刻在各种材料上,其形式包括玺印、权量、符节、兵器、货币、陶器、石刻、玉简、竹简、木牍和帛书等。其无论在内容、形式、规格还是布局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书法艺术形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使得战国书法研究成为继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研究后又一个崭新的艺术研究领域。  华南师范大学吴晓懿教授为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博士及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其专著《战国书法研
期刊
曹元伟,书法界的名人,名人中的辛勤劳动者。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曹元伟,被誉为“书坛常青树”。其书作或小品,或巨幅,或册页、手卷,俱笔精墨妙,古意盎然,栩栩而富生气。其书作与主题、落款与字形、内容与形式等,俱为和谐,不温不火,而风规自远。其书法线条语言的表达,不凿本源之真,无伤自然之神。夫唯胸涤尘埃,气消烟火,境界因古雅而成。舒舒之容,令观者飘飘然而有霞举之思;落落清姿,令观者旷旷然而生宋元之想。
期刊
关键词:《太平山水图》;跨媒介;转换;铁画;二度创作  模仿图像一直是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普遍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表现,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模仿是伴随工艺美术成長的固有创作方式,是工艺美术二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媒介转换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工艺美术的创新元素。随着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优秀的艺术图像资源依然是一些传统工艺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