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锋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19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小锋,1988年生于福建。2013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8年考入中國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见。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曾参加“对岸·新工笔又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提名展”“对岸·当代青年工笔创作展”“反观工笔·中国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物色·工笔水墨展”“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等展览。
  栏目主持人陈林推介词
  从刘小锋的作品不难看出,这几年他一直在进行尝试。这种尝试包括题材、构图等多方面。2010年前后,他创作了一组以山石和各类“菌菇”为题的作品。这组作品以“花鸟”入题,画面元素虽常见于画面,但因为构图奇幻、造型夸张、设色清丽雅致、画面制作精巧细腻,读后依然给人以别样的精神体验。
  梦幻般意境的呈现是我多年来内心的造梦景象,熟悉又陌生。我利用诸多花鸟元素与太湖石相结合,营造出自己内心的“梦境”。将蘑菇引入创作的初衷有我儿时的嗅觉记忆与其制作培育过程的深刻印象,像极了莲出淤泥而不染。蘑菇多彩、万象,或群簇,或孤立。越是艳丽的蘑菇,往往带有剧毒无比的既视感,也更易于抒情。梦幻般呈现的同时我也借鉴传统山水的样式,做进一步升华。每一层太湖石的堆积,我都有意模仿传统山水的层层叠加,并用蘑菇代替原有的松树,使之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以后我可能会逐渐减少太湖石的比重,更多地突出蘑菇的作用并融入一些观念。
  异形同构带给我的视觉快感,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这是我将古典物象与当下嫁接的原始动力。于此,我希望能有更深的体会,并在后期延续的创作中有更加贴合于心的呈现。
其他文献
关键词:强化理论;课堂行为;强化;消退  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处在课堂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1]。倘若在此时段不对儿童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第一学段的小学美术课堂多以绘画和手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由于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程度较强,且学生绘画工具种类繁多,学生容易产生更多复杂的课堂行为,为课堂管理带来不便。
期刊
关键词:隶书;方正;文徵明;吴门  明代是吴门书家队伍空前壮大并形成流派的时期。明初宋克被誉为吴门书派的始祖,然后又有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而真正将吴门书法推向高峰的是祝允明和文徵明,此后又有文徵明后人及其门人,由此形成了王世贞所谓“天下法书归吾吴”的局面。吴门书家大都修养全面,诗、书、画无所不能。在书法方面,他们也各体兼工。就隶书而言,他们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
期刊
一、永远的试金石  “我们判断某个国家是否真是个自由的国家,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检验一下少数派享有安全的程度。”阿克顿勋爵如是说。“自由的挚友向来寥寥无几,胜利全都归功于少数人。他们依靠与从旁协助的人结成联盟而获胜,而这些人常常抱有和他们不同的目的。”人们太习惯将阿克顿视为英格兰自由精神的化身,常常忘记他自己就是一位天主教徒。立宪君主制的伟大传统建立在(针对天主教徒的)《排斥法案》和《王位继承法》基础
期刊
管珏,1993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美術系美术教育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于阜阳市颍州区文化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刻字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理事、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阜阳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获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最高奖、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二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新人新作展,首届“国粹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大观音寺首届全国心经手卷书法大赛,新世
期刊
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宝藏,而临摹是学习传统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在古代,师徒授受,门派相沿,学生就是通过临摹老师的范画和历代名作来接续传统的,任何学画者,皆不能绕过临摹这个槛。古人云“取法乎上”即是如此。  应该记住,临摹只是手段,而深刻领会前人的境界、掌握前人的表现技法才是目的。临摹的最终目的是借他法为我用,实现自我创造。前人说:“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
期刊
关键词:融画入影;但杜宇;文化景观;电影民族化  2011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在整理诺尔兰郡拉纳市摩城电影旧藏时发现数本名为“EDDERKOPPENE”并附有中文字幕的电影拷贝,经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确认为中国佚失已久的电影《西游记盘丝洞》。中国早期无声电影幸运地重现在当代电影观众面前,并再次将画家但杜宇与早期中国电影“绘画”联姻的帷幕拉开。  一、由画入影:但杜宇与早期中国电影  但杜宇系20世纪
期刊
关键词:易代;明遗民;书法;创伤记忆  一、文化记忆理论下的明遗民书法  明遗民作为士人阶层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卓异的才性与思想,开清代风气之先,为研究清初学术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其中遗民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尤其值得关注。因此,“遗民”概念本身具有的復杂性不可否认,且在一定程度上“遗民”也成为20世纪的一个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话语者对“遗民”概念的定义与解读,展示了20世纪以来复杂的文化语境
期刊
2006年,吴为山先生曾创作过雕塑《孤云独去闲—林风眠》。作品中,林风眠迎风而坐,衣袂飘举,表情宁静隐忍而慈悲……吴为山曾讲述这件作品的由来:“……前贤之歌,不负千秋。根据题材和内容的需要,雕塑似‘飘’起来,作品就像飘起来的一片孤云。”林风眠的一生恰似孤鸿远去,孤云一片,留给人们凄美而真切的身影。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饱经沧桑又诗意隽永。  中国美术馆藏林风眠作品共有11件,其中7件中国画(《水上
期刊
关键词:阎敬铭;晚清官员;书学思想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为官清廉,以善于理财而著名,有“救时宰相”之称。  阎敬铭并不以书法著名,但从其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看,有很鲜明的晚清书法面貌,兼帖学和碑学之优点,形成硬朗厚实的书风特征。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图书馆藏《晚清廉吏阎敬铭手札》记录了其
期刊
自“徐蒋体系”建立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实现了现代转型,以素描训练、具象造型为基础的写实水墨人物,取代了传统写意人物,一度成为人物画的主流。与此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纠葛从未厘清:素描训练与笔墨功夫孰高孰低?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孰轻孰重?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孰优孰劣?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光阴也没有给出确切答案,总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意思的是,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方增先、周思聪、卢沉等都画过一些写实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