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看流泉仰听风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a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徐蒋体系”建立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实现了现代转型,以素描训练、具象造型为基础的写实水墨人物,取代了传统写意人物,一度成为人物画的主流。与此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纠葛从未厘清:素描训练与笔墨功夫孰高孰低?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孰轻孰重?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孰优孰劣?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光阴也没有给出确切答案,总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意思的是,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方增先、周思聪、卢沉等都画过一些写实水墨人物的成功范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几位竟然不约而同地中止了成熟画风,先后转向讲究书法用笔,回归传统写意。恰恰在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上,张洪步入了画坛,而且主攻人物画。
  其实,张洪经历了“徐蒋体系”作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经过了严格的素描训练,对写实水墨人物的画法并不陌生,只要稍稍关注《素日》《幺妹》《清歌流云》等作品,就能看出他已经具备了驾驭这种人物造型方法的能力。然而,张洪出道以后,没有按照“徐蒋体系”指示的轨迹前行,先是画了几年现代水墨,留下《子曰》系列、《形骸之外》系列等过渡性画作,其后便一头扎进了中国画的传统审美格局中,朝着大开大合、放飞自由的写意人物画的方向一路狂奔。张洪这样画,与他权衡再三后所推崇的造型观念有关。“徐蒋体系”倡导写实水墨人物画,引进以生理解剖为依据的西画造型原则,要求人物造型贴近客观真实,符合科学比例,改变所谓“大头小身子、短腿长胳膊”等有违现实人物写照的现象。殊不知,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立足于画家的心象而不是客观物象,强调主观意念和精神寄托,从不顾及人物造型是否切合解剖原理和科学比例,有着区别于西画的造型立场。用张洪的表述来说,画家的心象就是画家“心里的天”:“画,是心里的天,努力使这片天宽广、清澈、朗润,甚至能发出光亮,这应该是画家画画的意义所在。”经过对西画与中国画的不同造型立场的比较,张洪选择了更加熟悉、更加亲切的后者,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活色生香、放浪形骸的人物长卷。
  在张洪看来,造型立场的不同直接造成表现对象的不同。不像写实水墨画那样,传统的写意人物画向来不去描摹现实中具体的、个别的人,排斥现实人物造像,缺少现实人物特征。写意人物的身份带有虚拟的性质,所要注重的是反映画中人物的伦常价值,展现画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在他们身上链接画家的情感倾向,所以出现高士图、仕女图的分类。尤其是南宋以后,以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为代表的大写意人物画重视神态,轻视形态,虽距离现实人物愈行愈远,却把主观感受和笔墨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异曲同工,虽然画题显示真有其人,画法上却没有拘泥于所画人物的五官形态、身材比例,只有寥寥数笔,表现出诗仙侧身仰面苍天的风度神韵,可见才华横溢,狂放不羁,傲骨凛然,尽脱俗相,切合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人生情趣。张洪笔下的高士图,有的作品里画了一个人物,有的作品里画了几个人物,但绝大多数人物的面貌、装束、服饰、身段、气质都很相似,即便像《怀素书蕉图》《司马迁造像》《庄周梦蝶图》这样有名有姓的真实历史人物,容颜和风度也是极为类似,与梁楷画出的李太白可谓一脉相承。这些高士或读书,或品茗,或听松,或抚琴,或踏歌,或行吟,一派心远地偏、共沐清风的悠暇景象,蕴含了文人骚客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追求。再看张洪的仕女图,形象上多是樱桃小口、乌云高髻,姿态上多是与花相伴、顾影自怜,或赏梅,或寻笛,或扑扇,或怀春,似乎闲着无聊,心底却潜藏着挥之不去的对美的憧憬,就像那幅《玉楼灯影》的题记所说:你承担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张洪所描绘的高士与仕女,虽然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但流露了如出一辙的内在气质;虽然都是闲逸的生活状态,但能看到丰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并不指向现实中具体的人,完全是张洪心象的投影,有如闲云野鹤般地往来于天地之间,混合着千里白云和万壑松风而轰然回响。
  造型立场的不同,不仅表现对象迥然有别,还使表现语言大相径庭。写意人物画具有非现实特征,在表现语言的选择上注重“写”而不是“画”:前者意味着展现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神髓,其中又渗透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后者意味着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所要表现的对象。所以,传统文人画家们总是痴迷于“笔墨”,他们把这种非主要服务于描摹客观自然物象,而紧密联系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人格境界的主观性、精神性绘画语言,当作画写意人物的利器。至于现代写实水墨人物,画家们试图借鉴西画素描造型的方法,同时保留传统的笔墨功夫,使两者融合在一起,但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很难如愿。如果只是用于客观描摹,如果只是突出材料特性,如果失去了随着画家心象而神遇迹化的生机趣味,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写意笔墨便不复存在了。比如前文提及的《泼墨仙人图》和《太白行吟图》,画面上的那些笔墨运行痕迹不能说与人物造型无关,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表现画家笔下人物的精神风范,是在抒发画家的胸臆。到了张洪这里,所画人物不仅是非现实性的,而且极为概括和夸张,只有头部的简略描写和身体的率意涂抹。所以,用笔和用墨游离于客观描摹,超越于材料特性,得以自成形态。在用笔方面,张洪用于表现五官的线条疏细灵动、方圆自如。高士的眼睛眯成一条短线或一个墨点,仿佛“冷眼看世界”,上嘴唇的胡须用稍重的点线画出,使得嘴部趋于横向延伸,仿佛“咧嘴对人生”,连同勾勒体态轮廓时放荡不羁的转折顿挫,成就了一副天马行空、遗世独立的清高做派。仕女眼鼻处的线条更为纤细,更为轻描淡写,眼睛虽然睁开一些,嘴也嘟起来了,依旧是云淡风轻、孤芳自赏的悠闲神情。在用墨方面,张洪特别擅长于墨韵的渲染和挥洒,往往横涂竖泼,激情奔放,如入无人之境,又好似打翻了墨汁,浓淡变化有致,枯润浑然天成。在他的作品里,总有大片粗放、激扬的墨色,可以理解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物性格的解说,还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像是情感的宣泄,像是心灵的流淌,又像是无意识的涌动。不管怎样理解,这些墨色与画中的人物掩映成趣,融为一体,令人感到意味盎然。
  面对张洪画作中的笔墨痕迹,我们看到了洒脱和狂放,领悟了逸笔草草、笔简意足的趣味,享受了痛快淋漓、去粘解缚的快感,感受到了写意笔墨的诱人魅力。然而,说到这里,或许还不能尽意,特别是在试图解读他的大片墨色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可能会感到有些扑朔迷离和难以捉摸。也就是说,这些墨色能够给出多种指向的解读,以至可以说什么都不是,还可以说什么都是,即如《問道图》题跋中引用的前人作画心得所言:“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进而逼近了有无相生的禅意笔墨境界。从写意进入禅意,便是把笔简意足做到了极致,便是把传统笔墨语言推向了极端:既无拘无束,也自成方圆;既随心所欲,也直指本心。且看《梦里不知身是客》《林岳吟游》《淡月云去来》《沽酒一篱花》《山中甲子自春秋》《闲逢白云》《悠然得佳趣》《叶落秋景宽》等作品,张洪泼洒的一片片墨色变化无端,似乎毫无章法,读来兴味无穷。潘耀昌先生在《悠哉南园子》一文中分解过张洪的笔墨生成过程:说他先是敢于造险,那些随意的涂抹点染让人感到画面上险象环生;随后善于脱险,能够通过不动声色的随机应对化解险情,终于在古怪离奇中自出机杼,迭出新意。我总在琢磨,禅意笔墨来无影,去无踪,不知说的是不是这种情形。张洪还有一幅题为《俯看流泉仰听风》的作品,构图特别安稳,画面正中的高士端坐在高枝与青山流水之间,有如正在修行,有如入了禅定,有如舍去了所有的教条束缚,与自然造化进行无言的心灵交流,堪称禅意笔墨的最好注脚。
  如前所述,张洪当初选择了传统写意人物画,是因为从中感受到了更加熟悉、更加亲切的文化背景。而今,张洪痴心不改,执着于这种画法,持续地推进着这种画法,更是基于认识上的升华。在他看来,中国画家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视觉文化对话,能够拿出手的东西只有“得意忘形”的写意笔墨语言。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改造自己的母语,唯有传承,唯有完善,唯有发扬光大,才能让高古情怀和千秋画意走进当代,走向未来。
  2021年春节
其他文献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失意;创新  怀宁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活动在清代乾嘉两朝,他是中国书法史后期最具革新意义的书家之一。他用自己丰富的实践而非理论成就推动了书史的发展。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小篆和分隶二体上。在当时帖学当道、馆阁体盛行、世人摹写皆趋柔媚甜俗的衰靡风气下,邓石如独辟蹊径,直追上古,以秦汉碑刻和“二李”为宗,又熔铸多家之长,开创性地做到了篆从隶入、隶从篆出。他推动了篆隶的复
期刊
关键词:强化理论;课堂行为;强化;消退  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处在课堂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1]。倘若在此时段不对儿童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第一学段的小学美术课堂多以绘画和手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由于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程度较强,且学生绘画工具种类繁多,学生容易产生更多复杂的课堂行为,为课堂管理带来不便。
期刊
关键词:隶书;方正;文徵明;吴门  明代是吴门书家队伍空前壮大并形成流派的时期。明初宋克被誉为吴门书派的始祖,然后又有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而真正将吴门书法推向高峰的是祝允明和文徵明,此后又有文徵明后人及其门人,由此形成了王世贞所谓“天下法书归吾吴”的局面。吴门书家大都修养全面,诗、书、画无所不能。在书法方面,他们也各体兼工。就隶书而言,他们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
期刊
一、永远的试金石  “我们判断某个国家是否真是个自由的国家,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检验一下少数派享有安全的程度。”阿克顿勋爵如是说。“自由的挚友向来寥寥无几,胜利全都归功于少数人。他们依靠与从旁协助的人结成联盟而获胜,而这些人常常抱有和他们不同的目的。”人们太习惯将阿克顿视为英格兰自由精神的化身,常常忘记他自己就是一位天主教徒。立宪君主制的伟大传统建立在(针对天主教徒的)《排斥法案》和《王位继承法》基础
期刊
管珏,1993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美術系美术教育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于阜阳市颍州区文化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刻字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理事、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阜阳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获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最高奖、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二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新人新作展,首届“国粹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大观音寺首届全国心经手卷书法大赛,新世
期刊
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宝藏,而临摹是学习传统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在古代,师徒授受,门派相沿,学生就是通过临摹老师的范画和历代名作来接续传统的,任何学画者,皆不能绕过临摹这个槛。古人云“取法乎上”即是如此。  应该记住,临摹只是手段,而深刻领会前人的境界、掌握前人的表现技法才是目的。临摹的最终目的是借他法为我用,实现自我创造。前人说:“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
期刊
关键词:融画入影;但杜宇;文化景观;电影民族化  2011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在整理诺尔兰郡拉纳市摩城电影旧藏时发现数本名为“EDDERKOPPENE”并附有中文字幕的电影拷贝,经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确认为中国佚失已久的电影《西游记盘丝洞》。中国早期无声电影幸运地重现在当代电影观众面前,并再次将画家但杜宇与早期中国电影“绘画”联姻的帷幕拉开。  一、由画入影:但杜宇与早期中国电影  但杜宇系20世纪
期刊
关键词:易代;明遗民;书法;创伤记忆  一、文化记忆理论下的明遗民书法  明遗民作为士人阶层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卓异的才性与思想,开清代风气之先,为研究清初学术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其中遗民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尤其值得关注。因此,“遗民”概念本身具有的復杂性不可否认,且在一定程度上“遗民”也成为20世纪的一个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话语者对“遗民”概念的定义与解读,展示了20世纪以来复杂的文化语境
期刊
2006年,吴为山先生曾创作过雕塑《孤云独去闲—林风眠》。作品中,林风眠迎风而坐,衣袂飘举,表情宁静隐忍而慈悲……吴为山曾讲述这件作品的由来:“……前贤之歌,不负千秋。根据题材和内容的需要,雕塑似‘飘’起来,作品就像飘起来的一片孤云。”林风眠的一生恰似孤鸿远去,孤云一片,留给人们凄美而真切的身影。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饱经沧桑又诗意隽永。  中国美术馆藏林风眠作品共有11件,其中7件中国画(《水上
期刊
关键词:阎敬铭;晚清官员;书学思想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赵渡镇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为官清廉,以善于理财而著名,有“救时宰相”之称。  阎敬铭并不以书法著名,但从其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看,有很鲜明的晚清书法面貌,兼帖学和碑学之优点,形成硬朗厚实的书风特征。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图书馆藏《晚清廉吏阎敬铭手札》记录了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