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忠诚为天下倡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她的重要著作《同治中兴》中写道:“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曾国藩,他在晚清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竭尽所能,最终以文臣而封毅勇侯,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既与其识人、用人的高超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其“以忠诚为天下倡”的用人理念分不开。
  面对晚清糜烂时局,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主要是人才的缺乏。他感慨说:“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位标本式的人物,他的抱负是继承道统,陶铸人心,整顿世风,富民强国。因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曾国藩高度重视为国家培育人才,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将培育人才提到了关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高度,并毕生以培植、宏奖人才为己任。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中一乐。
  曾国藩善于以忠诚感召人心,他深知“大厦非一木所支,宏业以众智而成”,而“成大事,求人辅佐为第一要义”。咸丰三年,曾国藩墨絰从戎,从事之始,他即发布《讨粤匪檄》抨击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并以“卫道”作旗帜广泛征士:“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后来,他的门生薛福成在《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说:


  曾国藩知人之誉,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纬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尝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其在籍办团练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錱、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共,俾获各尽所长。
  曾国藩不遗余力,“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励,量材录用”,帐下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气势如虹,可谓是盛况空前。其时,天下士子依归,曾国藩幕府成为全国人才中心。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描述:“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全国之人才精华汇集于此。”
  晚清之际,世风日下。曾国藩认为,要想有所改观,必须以儒家价值观培养一批道德的“种子”,以他们为榜样去“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他对胡林翼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这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才观,使他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上,眼光长远,格外用心用力。相比较用人而言,他尤为重视培育人才,并将其比喻为“种子”。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众多同时代官员。
  他的弟子黎庶昌曾这样描述:道光末年,风气败坏颓放到了极点,“曾文正公始起而正之,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僚友劝,士从而与之游,稍稍得闻往圣昔贤修己治人、平天下之大旨。而其幕府辟召,皆极一时英隽,朝夕论思,久之窥其本末,推阐智虑,各自发摅,风气至为一变!”
  曾国藩“忠义血性”的努力,让内忧外患的晚清“回光返照”,从而有了短暂的“同治中兴”。但他也无力回天,只是延缓了清王朝这艘“破木船”的沉没而已。而其“以忠诚为天下倡”,放言要培养一批好官种子,把他们撒到各地去开花结果的用人理念,在当今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却是值得借鉴的。
其他文献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干姜,味辛、性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姜,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应用,《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也大量应用。姜有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这个干姜不是指生姜直接晒干,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张锡纯说过,姜的根茎叫母姜,母姜晒干叫干姜,如果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根茎,这些当
期刊
湖湘文化的象征与民族精神之载体  记者:文正公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  曾樾:身为曾家后人,前人的功过后人自有评说,重要的是,前辈代代传承的精神和一脉相承凝聚的文化。  我对先祖和家世的认识是六十年代初上中学,通过历史课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和曾国藩的,紧接着亲历“文化大革命”。  十七岁时我去了新疆。远离父母家人多年工作在外,很少能聆听到上辈人以先贤为实例对自己的教诲,时至今日,尚健在的老人
期刊
凡是烧得好吃的菜,你细细地去品,多半能品出一丝丝苦味来。一道真正的美食,只有香、辣、甜、酸这些讨人喜欢的味道是不够的,必须要掺杂一点苦味,滋味才会醇厚,才会让人有余味绵长的感觉。  五行中,火有温暖升腾的特性,苦味属火,但苦味又属阴,它是阴火,就像炉膛里烧剩下的灰烬,有余温的时候有一点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却以后如果不把炉灰掏空,新火就烧不起来。所以,苦味的东西分两类:一类是苦温的,例如咖啡、红茶,祛
期刊
×年×月×日,秦国×郡×县×乡×里村民甲去了一趟县廷。他不是去上访,而是找县法官做法律咨询……  好像听到有人说“法官”这个词穿越了。劳烦搜索一下《商君书·定分》,“法官”二字在里面出场13次。当然,秦国法官和现代法官的职能不一样,更接近今天的司法局,主要负责向官吏与群众解释大秦律令。秦法官的日常生活不是抄背律文,就是替人解惑。情景可能类似以下对话——  村民甲:我乃×县×乡×里户人(户主)士伍甲
期刊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  传统是什么?就是過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的一件,是中国人。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  传统,谁都有。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
期刊
十四岁即嫁入曹家的班昭,续汉书,作女诫,处外东观续史,居内赋颂并娴,几乎达到了中国女子的巅峰。乃至如今,金星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陨石坑。她一生的成就近乎都是在婚姻内完成的。就算这样,暮年的她站在往事的碑文上,依然说“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这是如今小门小户过日子,关起门来丈夫也得对自己卑躬屈膝的现代女性所难以理解的。  《女范捷录》云:男子有德便是才,斯言尤可;女子无才便是
期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理想。而齐家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幸福的家庭太难得,不圆满的家庭却很多。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家是中国人心的归宿。大学曰: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可教人,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最近很多名人的子女出了问题,甚至吸毒,让国人唏嘘不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实看到别人的子女出了丑,不应跟着一起起哄,而是反躬自省我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是否也是问题重重呢
期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
期刊
南宋年间,有一位审安老人,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绘制了《茶具图赞》。书中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  茶炉: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茶臼: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茶碾: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茶磨: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水勺:胡员外,名惟一,字
期刊
冬天的一次茶会,终于见到他,在龙泉山间的一个空旷小院,他一袭布衫端坐椅上,吹着洞箫,旁若无人。远远地还没看清面容,悠悠的箫声已穿过院墙飘入耳中。  嗯,这也符合我的想象。清雅茶人,会吹箫没什么奇怪的。但看了半天,发现他一直保持着端正的姿势一动不动,这就是功夫了,就像有修为的高僧讲法时一样。这样一个人,你无法想象他曾经是玩摇滚的,痴迷于重金属solo时的超高音,沉醉于低音贝斯的轰鸣。  茶会将要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