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
  传统是什么?就是過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的一件,是中国人。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


  传统,谁都有。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国际二字,背后有霸道,但他们四海为家,气魄比我们大。
  什么叫国学?研究中国的学问就叫国学吗?不是。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郑玄不是国学家,戴震也不是。陈寅恪、傅斯年,他们到外国干什么?就是出去偷艺。他们心里,全都憋着口气:人家看不起,暂时不说话,30年后,再与他们争胜。
  我的看法,国学虽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质上是“国将不国之学”。它跟西学争胜,越争气越短。新学,就连国学家也学,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学——明着不学偷着学。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其实都是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所谓大师也很简单,全是推倒重来、白手起家、创建各门新学术的人。
  中国的国宝要保不要造
  中国历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宝贝多。中国的考古发掘,年年大丰收,但盗掘也十分猖獗。
  传世品和出土品,书画、陶瓷、青铜器,博物馆的收藏很丰富。近两年,全国都在盖新馆。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场。地面遗迹,《封禅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书所载,如甘泉宫、后土祠、八主祠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遗迹。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迹,一定要保。
  假古迹,也不少。比如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庙,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等等。这些古迹,历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迹。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不仅如此,为了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地还拆了不少真古迹,造了不少十分荒诞的假古迹。保护真的没钱,造假倒有钱。
  现在的中国,文物古迹大破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赖“文革”。中国的地方官、旅游部门、施工单位、考古文博单位,都有责任。
  中国传统再伟大,也不能靠毁真造假来发扬。推而广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孔子,没人爱。大家更爱假孔子。
  我们的信心建在哪里
  我们的信心该建在哪里?是真传统,还是假传统?这个问题,和大国崛起有关。中国人的心底,埋着个梦,就是重新当大国。不当大国,堵得慌。
  中国曾是大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帝国。然而世事沧桑,近百年来,我们衰落了。就像历史上的很多大国一样。
  20世纪80年代,怨天尤人骂祖宗。大家恨传统,简直恨到了根儿上。把明明属于中国现代化的不良反应,全都怪在传统的头上。但这种声音,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国人几乎一边倒。
  现在的中国,正好相反,从骂祖宗变卖祖宗,急转直下。我们的自信心仿佛一夜之间就提高了,高到令人惊讶的地步。举国若狂,一片复古之声。但大国梦想,小国心态,表面自大,骨子里还是自卑。
  中国的复古,是因为信仰缺失,就像俄国,乞灵于传统。
  我的看法是:研究传统,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中国的历史遗产,虽遭破坏,还是相当丰富。古书也好,古物也好,古迹也好,还是集中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尚未开发的地下资源,更几乎百分之百在中国大陆。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人。中国人还在,不信邪的精神还在。
  我们有这么多真东西,干吗还要拿假的壮胆,拆了真的造假的,跟着别人起哄。
  托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阐释,全是无聊把戏,对中国的形象,有百弊而无一利。不是爱中国,而是害中国。
其他文献
当结婚喜帖和染得通红的满月喜蛋在单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你发现,大部分同事都不复青春面目,陪你一起,迈入中年。  一部分人的性格似乎有所转变,开始信佛学禅。QQ签名风格陡变,比如——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小舍有小得,大舍有大得,不舍则不得。比如——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再比如——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以及——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不仅签名,包括着装——
期刊
《流水》这首古曲在古琴音乐中颇具故事性,原本曲名为《高山流水》,这个曲名妇孺皆知,承载着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典故,至今在古筝、琵琶演奏曲中还存有《高山流水》之曲。然而古琴却另辟蹊径,在唐代,此曲分做了《高山》与《流水》两曲,一巍峨陡峭,一奔流畅快,正如中国文化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古琴作为传统音乐之首,把高山之姿与流水之态分门别类地谨慎对待。  高山流水觅知音  《流水》琴曲,由于演奏技
期刊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坐镇东南,手握重兵,成为天下关注的焦点。此时的曾氏,距攻破天京、封侯拜相仅一步之遥,可谓人生的鼎盛时代。楚军领袖左宗棠曾托曾氏幕僚转交其亲作对联一副,云: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氏接到联语后,仅将“似”改为“未”字,并原封返回。一字之改,表现了曾国藩在鼎盛时代的人生抉择。  不仅是左宗棠在试探,彭玉麟、王闿运,甚至是曾氏的九弟曾国荃,都在或明或暗地鼓动着曾国
期刊
藏梦千古一纸繁华  元代,中国古典戏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花似锦般的时期。在这场如云花期中,又有多少场或甜或苦的浮生之梦。那些天之骄子,铁骑一来转瞬即成马下飞尘的失意文人,愁肠百转,只能托咨嗟与魂梦。因此,在《全元散曲》中,有十分之一都是梦幻的曲调。那些梦里的欢歌与悲叹,那些梦醒后无尽的失落,穿越历史的风尘,将那些元代知识分子寂寥的身影完全呈现在我们眼前。  有元一代,汉族知识分子身份的沦落,造
期刊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建盏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窑,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争奇斗艳的时期,也是闽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以生产黑釉器“建盏”(俗称“兔毫盏”)为代表的建窑更是异军突起,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  建盏中最为珍贵的一类是曜变建盏,其次是油滴建盏。仅存于世的四件曜变建盏与南宋油滴天目碗被收
期刊
人类又经嘴和手的配合并用,用手助嘴来创造出文字,作为各种声音之符号。人类有了文字以后,人的心灵更扩大了,情感思维理智种种心能无不突跃地前进。这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标记。譬如说,人类有语言,是人类文化跃进一大阶程。人类有文字,又跃进一阶程。人类有印刷术,又跃进一阶程。但在唯物史观与生产工具的理论下,这些便全没有地位来安放了。  思维与表达  从前中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仙人,用小笼子装鹅,笼
期刊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干姜,味辛、性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姜,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应用,《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也大量应用。姜有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这个干姜不是指生姜直接晒干,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张锡纯说过,姜的根茎叫母姜,母姜晒干叫干姜,如果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根茎,这些当
期刊
湖湘文化的象征与民族精神之载体  记者:文正公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  曾樾:身为曾家后人,前人的功过后人自有评说,重要的是,前辈代代传承的精神和一脉相承凝聚的文化。  我对先祖和家世的认识是六十年代初上中学,通过历史课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和曾国藩的,紧接着亲历“文化大革命”。  十七岁时我去了新疆。远离父母家人多年工作在外,很少能聆听到上辈人以先贤为实例对自己的教诲,时至今日,尚健在的老人
期刊
凡是烧得好吃的菜,你细细地去品,多半能品出一丝丝苦味来。一道真正的美食,只有香、辣、甜、酸这些讨人喜欢的味道是不够的,必须要掺杂一点苦味,滋味才会醇厚,才会让人有余味绵长的感觉。  五行中,火有温暖升腾的特性,苦味属火,但苦味又属阴,它是阴火,就像炉膛里烧剩下的灰烬,有余温的时候有一点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却以后如果不把炉灰掏空,新火就烧不起来。所以,苦味的东西分两类:一类是苦温的,例如咖啡、红茶,祛
期刊
×年×月×日,秦国×郡×县×乡×里村民甲去了一趟县廷。他不是去上访,而是找县法官做法律咨询……  好像听到有人说“法官”这个词穿越了。劳烦搜索一下《商君书·定分》,“法官”二字在里面出场13次。当然,秦国法官和现代法官的职能不一样,更接近今天的司法局,主要负责向官吏与群众解释大秦律令。秦法官的日常生活不是抄背律文,就是替人解惑。情景可能类似以下对话——  村民甲:我乃×县×乡×里户人(户主)士伍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