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受众面的审美转变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meKin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庐剧是合肥及周边部分地区的本土音乐文化。本文就庐剧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为传统音乐在城市中的融合做出相对应的分析,运用主位-客位双视角的观念和历时-共时的双向维度来界定庐剧在当今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概况,以此来看庐剧延伸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与人们的审美变化。
  关键词:庐剧;受众面;审美;转变
  庐剧,原名倒七戏,俗称小倒戏,发源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区的霍山一带,在当地的山歌、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因为它流行的中心地区是皖中一带,在当时又属古庐州府管辖,所以在1955年7月1日经当时的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庐剧”。
  早期的庐剧题材都是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添加任何的艺术形式,演唱的意图也只是劳动中的消解疲劳、助兴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有组织的庐剧剧团纷纷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庐剧艺人均参加到国营剧团的行列。有文献中记载“五十年代初期,庐剧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省有县级以上专业庐剧团二十多个。广播电台和有线广播,播放庐剧是节目的重要内容。大街小巷、城镇乡村,庐剧唱腔不绝于耳。尤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中的‘十八里相送’唱段,成为当时人们争相传唱的流行曲调,庐剧演出《梁祝》时,曾有观众带背包彻夜排队等候购票,盛况空前。”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庐剧的发展受文革的影响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正如文献中说到,“1969年,安徽省庐剧团撤消,与合肥市庐剧团合并,就是今日省城合肥唯一的一家庐剧团。十年过去了,像丁玉兰、等中老年庐剧演员将一些庐剧传统小戏、大戏又搬上了舞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后备人才,庐剧演员出现了断层。与黄梅戏相比,庐剧正好缺少了像马兰那样承上启下的整整一代演员。因此,当艺术的春天来临之时,队伍已经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庐剧就错过了第二次大发展的良机…… ”这个时期出现的人才断层导致庐剧在之后的一二十年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而今,庐剧艺术的工作者和爱好者为挽救庐剧艺术的生命,为保护皖中人们的精神文化,近几年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庐剧也在千锤百炼中变得更加坚毅,使得欣赏庐剧的人们对庐剧也有着相应地审美转变。
  一、城市受众面的音乐审美差异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城市中的合肥庐剧院的演员们都是从小受过科班专业训练的,是專门的艺术学校向剧院输送的专业演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她们表演的庐剧的以适应受众面的精神需求为导向,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让庐剧被年轻人所喜欢,并一步步走出家乡的小舞台,向更大的舞台迈进。但城市下属一些县的剧团都是一些业余的剧团,他们还是在表演着传统的剧目,在当地乡间搭一个戏台子供当地的老人戏迷们观看。由此显现,远离城市的本土化剧团依然在表演传统剧目,受众人群还是一些年纪大的老人,而在城市中已出现了变化,传统的剧目已不能够立足于城市文化之中。城市是多元文化并存的聚集地,文化的急速发展,受现代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各种传媒技术的提升,媒体平台的扩大,城市中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与多元,对音乐的审美也更趋向现代化。因此,庐剧要想在城市中立足,就得与时俱进,为了符合城市中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地改革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去除一些老旧的形式,寻找一股新鲜血液,要让庐剧在城市的文化语境下,走得更加长远,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在庐剧大赛中,县级的庐剧团基本上都是一些业余的演员,并且名称也没变,而市级的庐剧团已不再是原本单纯的模样了,都成为了庐剧传媒演艺公司,演员都是从小训练的专业演员。从名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庐剧的变迁,目前的市场更多还是以年轻人或少量中年人为主的,像在城市边缘的农村,都是一些老人留在家中,而年轻人们为了生计都选择去城市拼搏,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审美就出现了区别。乡村中老一辈人的思想更加简单,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比较慢,他们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原始的观念中,对于庐剧的审美只在乎剧情的生活化,只是通过看戏来打磨闲暇时光,喜欢贴近自己真实生活的表演,其中有夸张的逗笑情节都是老百姓们喜欢看的,对于音乐伴奏只是剧目的过场需要和剧情的烘托,并无太多要求。而在城市中并不如此,城市节奏快,社会关系网复杂,信息传播速度快,因此这里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每天都在吸收着新鲜的事物,对于音乐艺术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农村人。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过大,致使城市中的年轻人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尽可能的向现代化靠近。
  二、庐剧的社会认同度在审美取向中由漠视向重视的转变
  庐剧没有像同为安徽剧种黄梅戏那样好的机遇,且在文革期间受到波折,出现停演的局面。文革之后才得以恢复,发展缓慢,庐剧人才出现了断层,年青一代人对庐剧的接触几乎没有。再加上音乐的本土老套,更不会刻意去欣赏庐剧,由此庐剧只是老年人娱乐节目中的一部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缓慢、冗长乏味的音乐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但由于庐剧是我们真正纯正的本土剧种,因此年青一代从艺者们更应该要把大力发展庐剧放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既然现在的市场行情是以年轻人为主体,我们就更应该让庐剧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在不破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专业技术,让庐剧更规范、系统化,音乐音响更加的丰满,舞台表演更加成熟,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努力成为一项具有本土特色与高雅并举的戏曲艺术。或许这些年轻一辈人的期许与目标在老人们看来,已不是他们心目中认识的那个庐剧文化了,因此该如何权衡庐剧发展创新的方向,确实是年轻一辈艺术家们该好好审视的问题。
  三、庐剧的受众面向城市化的转变
  庐剧之所以由乡村走向城市,是因为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只有城市才能给庐剧提供一个走向外面世界的很好的平台。“城市是财富、权力、教育、各种社会群体以及音乐文化赞助制度集中的地方,具体而言,城市里商贾云集,金融与政权机构林立;各种类型层次的教育机构鳞次栉比,既培养着专业人才,也造就了无数的爱好者,社会群体也是多元并存。”1再加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城市化越来越多,以前的一些乡村地区如今也成为了城市,因此庐剧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得随着地区的发展而发展。庐剧院每年大概有三百场左右的演出,其中一部分也是政府给他们的任务,会去一些城市边缘县城的下乡演出,深入基层,也是将改革后的戏曲推向偏远的乡村,也让他们感受到庐剧的变化。庐剧院还会到各个其他城市做巡演,不断地开拓自己的市场。在城市中有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各种大众媒体的宣传与传播,都给庐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光明且顺畅的大道。因此,这也是庐剧走进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中的娱乐活动琳琅满目,庐剧作为一项传统文化,就得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城市中的一个闪光点。
  庐剧运用的是合肥的方言。在庐剧大赛中有一首剧目叫做《双下山》选段,这个选段是比较轻松搞笑的片段,其中有一句唱到“砸蛋哦”(合肥的本土方言是怎么办的意思),引起在场观众的哄堂大笑。观众都能听懂的,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如若是在省外演出,想必这一句就不会成为笑点了。为避免庐剧的方言让受众面变狭小的问题,也有将庐剧的方言改用了合肥官话的,近几年也到过一些外省去演出,如湖北、山西等地,都收获了不俗的评价。因此这也是城市的好处,重要政府机构都在城市中设立,能够更方便地得到他们的关注与扶持,让庐剧这门戏曲艺术走得更长远顺利。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活着》作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变调之作,无论内容、笔调,较余华之前作品都更显悲悯与温情。这与余华将自身所浸透的中国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作品之中是分不开的。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余华作品《活着》,主要呈现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心态与农民形象;以血缘为主导,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特征。  关键词:活着;中国传统文化;农业与农民;家国同构  《活着》作为先锋作家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变调之作,通过叙述福贵
期刊
摘 要: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度是很高的,依靠电视、互联网、广播、移动客户端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闻。随着党和政府对“关注民生”的叫响,民生新闻也成了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因此,电视新闻中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比较多,同时民生新闻记者也是连接政府和老百姓的重要桥梁。在进行民生新闻的采访中,大多采用无剪辑的拍摄手法,无剪辑的拍摄手法可以在短时
期刊
摘 要:梵高作为后印象派艺术家,通过极具个人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传达着自我的主观意识,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本文将对梵高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讨论,以便从某些角度窥视这位大师的艺术面貌。  关键词:梵高;情感;色彩;表现  法国南部,美丽的阿尔镇的麦田里,一个戴着草帽留着红色胡须的男人,顶着强烈的阳光,用力的将调色盘中明亮的颜色涂抹在画布上,这些鲜艳的色彩好像在强烈的光线下被融化,犹如炽热
期刊
摘 要:通过日常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本文对干粉灭火器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全面论述其出现原因并且就此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干粉灭火器;质量问题;对策;研究  灭火器是一种安全保护产品,起到有效灭火的作用,能在火灾发生时帮助人们降低灾情损失。灭火器按照安装原理分为: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清水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其中干粉灭火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普遍的,其安全性能高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结晶,本文在指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相关研究,阐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分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主张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扎根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努力去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合理设置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手段,实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期刊
傩戏文化从远古时期一直发展到现在历经岁月洗礼,仍然通过傩戏、傩舞、歌等多种呈现方式向现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展现出自身强烈鲜明的生命活力生长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傩面具这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呈现方式之一,面具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某些时候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从古至今,大部分原始部落居民都有着本民族象征性的面具的发展史。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古旧斑驳的傩面具,基本上仅仅
期刊
摘 要:在当代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色彩语言的运用和电影拍摄之间密切相关,同时也組成了电影制作是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电影美术当中,如果能够很好的作用色彩,那么就可以将主题有效的凸现出来,同时借助色彩来表现出电影的整体基调。好色彩的使用,能够让电影美术的情节更加真实,让观众更容易理解电影的情节。除此之外,运用电影美术色彩可以提高电影的文化内涵,使电影本身更具有正能量。  关键词:色
期刊
摘 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人们使用空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同的空间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能产生这样的交流,是因为空间是有情的。令人产生不愉快感受的空间是
期刊
基于学校校情的需要,我校于2009年成立了美术特长班。艺术班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特别强,但学科基础较差,且有厌学情绪。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谈到艺术班,总会与纪律差、难管理联系在一起,很多老师不愿意教艺术班,更是害怕做艺术班的班主任。笔者自2013年开始担任了三年的艺术班班主任与教学工作,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學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思维方式,跳出普通学生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才能把艺术班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第一,论述阿尔瓦·阿尔图的设计特点与“地域化”理念的表现;第二,介绍我国村落的设计研究现状;第三,从阿尔托的“地域性”启示中国乡村建设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地域性;人情化;启示  近几年村落改造在国内掀起热潮,无数古建筑古村落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或者是纯粹的追求现代化的形式主义却忽略了屬于村落的“地域化特点”。面对这一难题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