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余毒仍束缚着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加之社会环境的复杂、污浊和网络环境的色情、暴力的影响,最近青少年自戕生命和暴殄生命的现象频现。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教育关注生命,正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和终极目的。新订语文课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选入了大量优秀的表现人生、表现命运的文学作品。所以针对“生命教育”的缺失,语文老师更应该借助最适合搭建“生命教育”平台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提升人生价值。
一.认识生命
自古以来人类便以“万物的灵长”自居,认为“人定胜天”,无视其他生命,甚至无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任意蔑视和践踏。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林某向同室的黄洋同学下毒,最终导致黄洋不治身亡;江西一未满13岁的女孩,因不满别人比自己漂亮,将同学诱至其家并残忍地将其杀害。国内每年都发生多起校园恶性事件。这一切大都源于他们对生命的漠视。笔者一直认为帮助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应该首先帮助他们成为有人性的人。笔者将“感悟自然”篇同“珍爱生命”篇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大自然的异彩纷呈,生命的美好和谐——鸟啼虫唱、莺歌燕舞、熊咆龙吟、风嘶沙鸣等。欧·亨利笔下那最后一片长青藤的叶子,劳伦斯的从河床的蔷薇丛中传出的野鸟微弱的叫声都是不屈的生命。
学生是在阅读,也是在认识、提升生命。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要热爱一切生命。只有认识了生命,才能逐渐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二.珍惜生命
生命之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显得弥足珍贵,更在于它的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不能有,常怀千岁忧。”自古以来,人们都对生命短暂、不能永存怀有遗憾之情。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人生是多么短暂,生命是多么珍贵,我要珍惜生命,不能再虚度光阴,拿青春作赌注。
笔者曾经组织一次让学生同母亲交流母亲当年怀孕与分娩过程的感受的活动。收获很大,学生切实认识到生命的孕育如此奇妙,又如此艰难。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了对生命的认识:生命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所生活的人类。秋瑾说:“芸芸众生,谁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学生学会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学会了关爱他人的生命。
三.激活生命
叶谰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的优质教育应该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大自然盎然的生机激起了伟人的万丈革命豪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把一个残疾人的痛苦与顽强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唤起我们健康人对生命的思考,告诉人们“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关键是如何活下去。围绕这些鲜活的例子,学生们进行了品味、感悟和交流。课堂不愁不生机勃勃。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教师应当用生命去温暖学生的生命,用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
四.飞扬生命
有人说:“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只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建设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善于创造,善于超越。”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悟生命的流动,体验生命的飞扬。史铁生用顽强的生命在轮椅上撑起了人生灿烂的天空。美国盲聋女海伦·凯勒,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精神,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她将生命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演绎到了极致,绽放出绚丽的生命光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大自然的各种生灵在自己的位置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
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必然会激起心中对待生命的强烈责任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让生命飞扬起来,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无限的光和热。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燃烧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让语文课堂真正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辛红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教育关注生命,正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和终极目的。新订语文课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选入了大量优秀的表现人生、表现命运的文学作品。所以针对“生命教育”的缺失,语文老师更应该借助最适合搭建“生命教育”平台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提升人生价值。
一.认识生命
自古以来人类便以“万物的灵长”自居,认为“人定胜天”,无视其他生命,甚至无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任意蔑视和践踏。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林某向同室的黄洋同学下毒,最终导致黄洋不治身亡;江西一未满13岁的女孩,因不满别人比自己漂亮,将同学诱至其家并残忍地将其杀害。国内每年都发生多起校园恶性事件。这一切大都源于他们对生命的漠视。笔者一直认为帮助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应该首先帮助他们成为有人性的人。笔者将“感悟自然”篇同“珍爱生命”篇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大自然的异彩纷呈,生命的美好和谐——鸟啼虫唱、莺歌燕舞、熊咆龙吟、风嘶沙鸣等。欧·亨利笔下那最后一片长青藤的叶子,劳伦斯的从河床的蔷薇丛中传出的野鸟微弱的叫声都是不屈的生命。
学生是在阅读,也是在认识、提升生命。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要热爱一切生命。只有认识了生命,才能逐渐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二.珍惜生命
生命之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显得弥足珍贵,更在于它的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不能有,常怀千岁忧。”自古以来,人们都对生命短暂、不能永存怀有遗憾之情。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人生是多么短暂,生命是多么珍贵,我要珍惜生命,不能再虚度光阴,拿青春作赌注。
笔者曾经组织一次让学生同母亲交流母亲当年怀孕与分娩过程的感受的活动。收获很大,学生切实认识到生命的孕育如此奇妙,又如此艰难。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了对生命的认识:生命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所生活的人类。秋瑾说:“芸芸众生,谁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学生学会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学会了关爱他人的生命。
三.激活生命
叶谰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的优质教育应该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大自然盎然的生机激起了伟人的万丈革命豪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把一个残疾人的痛苦与顽强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唤起我们健康人对生命的思考,告诉人们“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关键是如何活下去。围绕这些鲜活的例子,学生们进行了品味、感悟和交流。课堂不愁不生机勃勃。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教师应当用生命去温暖学生的生命,用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
四.飞扬生命
有人说:“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只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建设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善于创造,善于超越。”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悟生命的流动,体验生命的飞扬。史铁生用顽强的生命在轮椅上撑起了人生灿烂的天空。美国盲聋女海伦·凯勒,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精神,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她将生命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演绎到了极致,绽放出绚丽的生命光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大自然的各种生灵在自己的位置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
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必然会激起心中对待生命的强烈责任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让生命飞扬起来,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无限的光和热。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燃烧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让语文课堂真正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辛红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