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居”到“城居”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小学教学面临着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实录了两节《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比认知其中的差别,并据此作出思考,冀望给小学教学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清平乐·村居》 农村小学 城市小学
  
  一、农村小学课堂实录
   首先,师解释词牌的概念、来源及特点,指出清平乐是词牌的一种,并强调清平乐中的“乐”读yue。随后,要求全体学生朗读一遍,师:诗词的语言很凝练,经常有些出彩而意蕴深刻的词汇,如(小黑板展示)金秋、烟波、水乡、荷塘、夕阳、渔歌、枫叶、灯光、月光,就是代表,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也有几个很有韵味的词。其次,师开始朗读并逐句释义和解读。此时,师要求生看书中插图,根据图片来想象和描述一下实际的景色,生作出比较精彩的释义饰。此后,师又用小黑板展示山、屋、水、草、树木、竹丛、田野等语汇,要求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完整地表述出来。再次,师又分别讲解了“翁媪”、“醉”、“吴音”和“相媚好”的意思。”至此,师又要求生发挥想象,揣摩老夫妻的谈话内容。学生的回答十分具有农村味儿。继之,师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和书中插图,分别陈述三个儿子的实际情况。生作出准确解释后,师还让学生仔细揣摩和描述一下小儿子的形态以及对其真实的感受。师对“无赖”还作出详尽的讲解,即“无赖”在原文中是“亡赖”,“亡”通假“无”,“无赖”在这首词中实为调皮、天真和可爱的意思。最后,在多次朗读之后,师发问:诗词注重让合仄和押韵,那么这首词中是如何运用的呢?生指出:“小、草、好、媪、东、笼、蓬”等发音合乎规律。师又问: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简练,为什么该词中一共用了三个“溪”呢?生回答:三个“溪”分别指代不重复的三个地点。第一个溪指示溪岸;第二个溪表明在溪水之东;第三个溪意指溪头,即溪水的上游。师总结:作者用凝练和鲜活的语句,先写景再叙事,创造出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一幅诗情画意般的艺术画卷。
  二、城市小学课堂实录
   首先,师:这是一首词,词牌为“清平乐”,题目是“村居”。此时,屏幕上显示出两首题为《村居》的古诗,一首是北宋张舜民的七言绝句;一首是清代高鼎的诗作。同时,大屏幕还播放着相关的乡村景色图片。 其次,师引读几遍后,再分别对“醉”、“相媚好”、“无赖”字词汇作出释义。师: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随即,师放了一段MTV,全部是江南一带的方言。师:“相媚好”就是赞美对方,说些好听的话。师: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在劳动,小儿子却在顽皮。那么,为什么还是最喜呢?师继续引导:当你们顽皮,父母会怎样责备你们?生纷纷作出不同但幽默的回答。师:一些言语,看似责备,实则喜欢,所以“无赖”在这里并非贬义。师:这首词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形。
   最后,师在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和理想之后。再展示辛弃疾的另外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师:作为词牌,“清平乐”和“破阵子”相对,两者为不同性质的美。师播放一段铿锵有力、悲壮的古战场的音乐。接着,再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辅以朦胧的江南美景图片。师:根据两首词的对比可知,辛弃疾虽然具有杀敌报国,恢复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但是他也很向往平安的生活。该诗词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层次的精神和理想。师:这首词客观地描写了农村景象,不过,该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醉里”就被认为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相媚好”,实际是“吴音”使作者主观产生“媚好”感觉。“最喜”二字的也该指是作者主观感觉,而不会是指“白发翁媪”。
  三、对比与反思
   两所学校,一所为农村普通小学,教师系男性;一所为市重点学校,教师为女性。农村学校的教学更多依赖于传统的教学传授方法;城市中的小学却充分利用了电气化教学。
   诗词教学应该面对语言,体味其中的意境。相比较,农村小学教学更加扎实,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训练;城市小学的教学更倾向于文化味。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教学理念的不同投射。乡村学校的那位老师深入地挖掘了文字和词汇的含义,领会词的韵味,虽然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并没有像城市小学的教学那样提升至文化层面。
   至此,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学究竟是不是要和城市教学接轨?虽然,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但是明显欠缺独立的思考,这在以后教学中将如何避免?还有,多媒体教学真的值得推广吗?另一方面,诗词的教学究竟该不该提升至文化层面?一般而言,诗词(或者整个语文)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文字的释义;第二是文学的解读;第三是文化的思考。小學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不可代为思考,即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们。所以,是否应该回归简单的语文识字教学呢?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近年中考信息反馈情况来看,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的习作中,呈现惊人的相似性,人云亦云,假、大、空现象尤为突出,似是而非,了无生气,丧失个性。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个人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老师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为了拿高分,只顾教学生编织文字术,误导学生做文字游戏,一凑二抄三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把“文”与“道”割裂开来,对
期刊
摘 要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而技能教学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技能训练是对学生所学会计专业知识一个系统的运用过程培养。会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把工作过程引入学习过程,以真实工作过程的情境、顺序、模式来展开学习过程。  关键词会计技能 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    一、技工学校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理论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会计专业与各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行,分组合作学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小学课堂中渐渐也运用起这种新型的模式。小学语文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并且培养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长久处在被动的学习位置中。所以合理运用分组合作学习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本文首先提出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然后着重指出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平等式对话阅读教学模式的背景,并从若干个方面探讨了平等式对话阅读教学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平等式对话阅读教学 背景 情景 合作交流    一、平等式对话阅读教学模式的背景   新一轮的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开来,语文的课改首当其冲,而语文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阅读能力水平的培养,以及渗透其中的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的增强与提高。然而改革的原因岂是如此之简单:地
期刊
摘 要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在批改作业这一环节中运用添加评语和改进评价方式等有效措施,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使作业批改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作业批改 课堂教学 延伸    一、适当添加评语   添加评语并不是语文教师批改作业的专利。数学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种特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则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词汇的教学应该引起语言教学者思想观念上的足够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以行动,借以扩大学生的詞汇量,及早帮助学生走出词汇贫乏、心中有思想内容却表达不能的困境。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的几个原则问题和一些具体的词汇教学做法。  关键词阅读 词汇教学 语境 循序渐进 模糊    一、引言   对
期刊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中还强调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师的人格和语文修养,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资源,一个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养成崇高的人格呢?我想应从有爱、有内涵、有情感、有个性等方面来塑造。  关键词语文教师 人格 教育     语文教学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师,是学生喜欢的敬重的教师。要达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的人格至观重要。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就会喜欢语文,给语文学习带来巨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实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感觉责任重大,现在的历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 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往往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