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活动课程是当前幼儿园的主导课程,它围绕一个主题,追随幼儿生活经验,师幼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借助环境和各方资源,探求新知识。为幼儿整合、重组、再现知识经验创设了特定的背景,为延伸、拓展与整合习得的经验提供广阔天地。我园一直倡导《纲要》精神,坚持开展主题研究与实践。围绕主题开发课程资源,切实提高我园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与发展意义
我国幼儿园主题教学的发展,受杜威的儿童经验论影响较大。杜威提出课题与儿童、教师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与彼此维系的关系,通过经验让完整、生成的儿童生活与事实为核心的学科教材联系起来。陈鹤琴把杜威思想引用到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实施整体教学法的实践体系。通过有机组织和运用某种内在关联的两个以上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探究一个主题并将其整合,使之在过程中生成有机的组织体系或有意义的整体。
二、主题教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1.主题教学富具系统性
幼儿园实施的主题教学,以季节、节日、动植物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居多。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孩子兴趣点,做个有心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抓住身边的事物让孩子从小关注周边事物并产生兴趣。
2.主题教学富含层次性
教师从系统性与层次性的角度考虑,通过延伸或探究,为幼儿的学习、欣赏与体验提供机会。主题教学不是一、二个活动就能结束的,而是在教师和孩子实践过程中辐射出许多相关问题,让一个主题从多个角度充实。实现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及要求
区域活动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幼儿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完善的活动形式。《指南》指引我们观察和了解儿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内涵。
区域创设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机会。在艺术区活动中,孩子的审美、动手、想象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语言、数学、美工等区域中也应追随社会和儿童个性设置,渗透德育。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舞台,让孩子在这个舞台上自由绽放。
四、主题与区域互促共进
第一,幼儿的生活和经历“生成”主题和区域。
根据幼儿的认知、兴趣及主题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生成”活动。开学后,孩子带来了许多动、植物(金鱼、菜苗、梅花等),于是我班开辟了观察区,孩子对此区特别关注,总爱围观和讨论:小乌龟吃什么、小鱼该换水了吧?从孩子兴趣着手,将问题总结和归纳,开展了《我饲养的》主题,在以乌龟为切入点,选取孩子爱吃为突破口开展第一个活动,与孩子一起生成了《我喜欢的食物》,将幼儿猜想的食物投放到活动区中供幼儿操作和观察,发现小乌龟什么都吃,最喜欢吃肉,蔬菜一般,它的便便不一定会随着食物的颜色而改变……
第二,结合主题运用生活经验解决疑点。
针对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讨论区域位置的适宜性?如动、植物需要阳光,应安排在阳台;建构区较喧闹,设在角落较好;图书区则安排在安静地方等,在讨论中知道不同区域应动静隔开,减少干扰。
另外,为了保障活动质量限制区域活动人数,我采取踩脚印、看标志、持卡等入区方式。既解决人多拥挤的问题,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三,结合主题投放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实现的,材料可直接影响活动质量,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因此,我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意图,以探索为中心,充分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层次性、安全性,提供符合主题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例如,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建构区投放各种成品和操作性强的半成品;美工区既有与主题相关材料,也有源于生活主题外的材料;益智区的“配对”游戏,有大小配对、形状配对、数量配对等,幼儿在丰富的材料里大胆游戏,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
第四,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一是细致观察,分析和判断孩子的学习过程。
蒙特梭利曾对观察作过精辟论述,指出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采取配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方向。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的观察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信息。
为使观察科学有效,我班采用观察记录表,三位老师分配好对每个区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为指导做准备。通过参照观察记录和幼儿年龄、个体差异,每个区均有多种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练习,从而满足幼儿兴趣、好奇心等。
二是支持幼儿主动探索,肯定探索行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当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情况下可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这时教师的“评价”,既可以是鼓励性的,也可以是激趣性的,还可以是讨论性的。
三是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幼儿彼此间地位平等,他们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这样幼儿既放松,又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区域教学有支持作用,还拓展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学会相互协调和帮助。
活动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活动模式,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和时间,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条件。幼儿能自由选择材料,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游戏,老师不加干涉,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帮助、鼓励。所以,任何孩子都能学得轻松,也会表现出相当高的操作热情。慢慢的幼儿的活动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自主性也越来越强,让孩子边玩边学,在各个活动区尽情展现。
响应《指南》号召,我要做研究型的老师,善于观察每一个幼儿,勇于反思,提高专业水平,创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思路,为孩子创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与发展意义
我国幼儿园主题教学的发展,受杜威的儿童经验论影响较大。杜威提出课题与儿童、教师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与彼此维系的关系,通过经验让完整、生成的儿童生活与事实为核心的学科教材联系起来。陈鹤琴把杜威思想引用到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实施整体教学法的实践体系。通过有机组织和运用某种内在关联的两个以上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探究一个主题并将其整合,使之在过程中生成有机的组织体系或有意义的整体。
二、主题教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1.主题教学富具系统性
幼儿园实施的主题教学,以季节、节日、动植物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居多。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孩子兴趣点,做个有心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抓住身边的事物让孩子从小关注周边事物并产生兴趣。
2.主题教学富含层次性
教师从系统性与层次性的角度考虑,通过延伸或探究,为幼儿的学习、欣赏与体验提供机会。主题教学不是一、二个活动就能结束的,而是在教师和孩子实践过程中辐射出许多相关问题,让一个主题从多个角度充实。实现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及要求
区域活动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幼儿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完善的活动形式。《指南》指引我们观察和了解儿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内涵。
区域创设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机会。在艺术区活动中,孩子的审美、动手、想象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语言、数学、美工等区域中也应追随社会和儿童个性设置,渗透德育。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舞台,让孩子在这个舞台上自由绽放。
四、主题与区域互促共进
第一,幼儿的生活和经历“生成”主题和区域。
根据幼儿的认知、兴趣及主题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生成”活动。开学后,孩子带来了许多动、植物(金鱼、菜苗、梅花等),于是我班开辟了观察区,孩子对此区特别关注,总爱围观和讨论:小乌龟吃什么、小鱼该换水了吧?从孩子兴趣着手,将问题总结和归纳,开展了《我饲养的》主题,在以乌龟为切入点,选取孩子爱吃为突破口开展第一个活动,与孩子一起生成了《我喜欢的食物》,将幼儿猜想的食物投放到活动区中供幼儿操作和观察,发现小乌龟什么都吃,最喜欢吃肉,蔬菜一般,它的便便不一定会随着食物的颜色而改变……
第二,结合主题运用生活经验解决疑点。
针对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讨论区域位置的适宜性?如动、植物需要阳光,应安排在阳台;建构区较喧闹,设在角落较好;图书区则安排在安静地方等,在讨论中知道不同区域应动静隔开,减少干扰。
另外,为了保障活动质量限制区域活动人数,我采取踩脚印、看标志、持卡等入区方式。既解决人多拥挤的问题,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三,结合主题投放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实现的,材料可直接影响活动质量,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因此,我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意图,以探索为中心,充分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层次性、安全性,提供符合主题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例如,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建构区投放各种成品和操作性强的半成品;美工区既有与主题相关材料,也有源于生活主题外的材料;益智区的“配对”游戏,有大小配对、形状配对、数量配对等,幼儿在丰富的材料里大胆游戏,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
第四,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一是细致观察,分析和判断孩子的学习过程。
蒙特梭利曾对观察作过精辟论述,指出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采取配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方向。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的观察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信息。
为使观察科学有效,我班采用观察记录表,三位老师分配好对每个区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为指导做准备。通过参照观察记录和幼儿年龄、个体差异,每个区均有多种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练习,从而满足幼儿兴趣、好奇心等。
二是支持幼儿主动探索,肯定探索行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当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情况下可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这时教师的“评价”,既可以是鼓励性的,也可以是激趣性的,还可以是讨论性的。
三是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幼儿彼此间地位平等,他们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这样幼儿既放松,又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区域教学有支持作用,还拓展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学会相互协调和帮助。
活动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活动模式,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和时间,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条件。幼儿能自由选择材料,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游戏,老师不加干涉,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帮助、鼓励。所以,任何孩子都能学得轻松,也会表现出相当高的操作热情。慢慢的幼儿的活动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自主性也越来越强,让孩子边玩边学,在各个活动区尽情展现。
响应《指南》号召,我要做研究型的老师,善于观察每一个幼儿,勇于反思,提高专业水平,创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思路,为孩子创出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