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极限”写作及其精神秘境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诗坛,想象的“极限”写作在80后诗人群里并不鲜见,落葵算是较突出的一位。那么,想象的“极限”写作当然与精神秘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与想象的“极限性”所带来的真空地带有很大关联。是的,事物往往是这样,越有“极限性”便越有“弥漫性”。于是,像落葵这样的诗人就宁愿当一回“想象的囚徒”,能给万物“更多的新鲜与错觉”的弥漫状,使想象的“极限”写作及其精神秘境有了可趋近的“存在感”,这才是诗人最想达到的境地。
  落葵的诗,我曾零零星星读过一些,这次读了他的《在待普僧,遇到一个骑马的人》(组诗)更加深了我对他作品的总体印象:他是一个能坚守住“精神职场”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在营造精神秘境的“存在感”。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他的精神“职员”,就看他自己是如何摆正这世间万物的位次与职守。正像“雨中的树,害怕失去风那样/害怕失去灵魂那样,害怕失去友谊/每路过一个人,便增加了体内的孤独”。由此可见,落葵一直在想象的“极限”中遨游,他寻访的秘境,或是所属的“精神职场”,各有各的精神“样态”,各有各的精神“操守”。一方面,他很喜欢给“秘境”自设“障碍”,这使得他的诗总是披上一袭“精神袈裟”:冷艳、沉潜、内敛、孤悬。是的,他诗歌的“冷艳、孤悬”常常积攒着“难以言说的情绪”。他不像有些诗人急于寻找情绪的“出口”,他宁可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像他“更加熟悉黑夜”那样,藏匿着,包裹着,纠集着,发酵着,直到“时间的另一个节点”,他才来慢慢品尝个中滋味。可见,他不是那种“为了简单的事情而哭泣”的“情绪化”的诗人。另一方面,落葵还善于运用明暗分明的感情“色素”来呈现其精神秘境,但他的秘境从来不指向“非明则暗”或“非此即彼”的境地。他善于在明暗之间、矛盾之中、对峙之时寻找其中的“交错”“摩擦”“迂回”“胶着”的存在感:“那些雨激烈撞击到车窗上/饱含着赴死的决心。”
  是呀,想象的“极限”写作来自秘境的“终极”诱惑。在落葵看来,秘境便是无人抵达的最圣洁的地方,而无人抵达的地方就是产生“寓言”的地方。于是,落葵“在无人采摘的苹果树下”,让“寓言”大行其道,一边“寓”出“一树红如灯笼的苹果树”,另一边又“寓”出“枝叶是聋哑人”。正是这个“寓言式”的辽远、冷僻、稀少、晶莹的精神“寓所”,使得落葵的诗一直处在“黑暗的轴心”。不过,这非但没有妨碍他的精神视线,反而通过“见证雾霾中的黑,用光泽唤醒/内心消退的激情”。由此可见,诗人不溺于“黑暗”,反而让“黑暗”提供了一个“看清浑浊的裂口”的端倪。同时,落葵以“孤悬”的姿态进行想象的“极限”写作,他的“孤悬”姿态,你可以说他是在“亮剑”,也可以说他是在“透视”芸芸众生。不管是“亮剑”也好,“透视”也罢,二者都有赖于落葵的知性、经验、阅历、审美得以“铅华洗尽”般的“淬火”。正如他写道:“一百年后,車来车往/满城尾气像亲人一样/包裹着孤独的人。”由此可见,离精神秘境越近的地方,心无比脆弱。那是一种渴望的“脆弱”,持久的“脆弱”,生动的“脆弱”,终极的“脆弱”。
  → 卢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其他文献
买车记  伍奎打来电话:“莫契爷,请你帮个忙。”  “什么事?”我问。  “你去鸿昌车店帮订购十部五菱宏光,要在国庆节前到货。”  “十部?谁买?”  “还不是村里的年轻人!”  “你们自己来不行吗?又不远。”  “我们去了,没有货,经理也不敢保证,你去说说。”  “那么急呀?就不能等等?”  “不急就不找你了。”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你不够契爷,来买车也不找我饮两杯。”  “去的人多,怕麻
期刊
罗云贵 柳州市文联主席,国家二级演出监督。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间或写些散文,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艺术报》《当代广西》等报刊上发表。  从柳州东下了高速驱车入城,一路可见绿柳扶风浓荫覆地,无处不彰显出这座城市对柳的钟爱。江边一溜石山如仙人列坐,各具神态。与众仙同时进入视野的更有一座高高的塑像,一位古装老人手握书卷,纵目北望,神情深邃。“那是我们柳州的
期刊
邓跃华 广西全州县人,80后,爱好音乐、户外、阅读。有作品在《散文》《广西文学》《南方文学》《厦门文学》等刊物发表。现为广西“文学桂军”新锐签约作家,桂林文学院签约作家。  一  毕业后参加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能把从小学到中学学过的所有诗歌及绝大部分文言文背诵出来,并且知道在哪一年级哪一册,有否插图,包括里面有什么特别的生字词。这点记性,前些年基本上还可以自诩,现在已经被时间风化得差不多了。上
期刊
21世纪刚开头的那几年,我因为心里苦闷,就从江南去了岭南,住在可利江边。那地方在自治区首府的西郊,离城市不远,却完全是农村的景象。在南下之前,我拜托朋友帮我找一个幽僻一点的住处,风景要好,又不能过分地遠离人烟。朋友就从当地的一个农民那里,给我租赁了这间位于农舍二楼的小屋。与可利江只隔一条马路,拉开东边的窗帘,目光越过少有车行的柏油路,甚至看得见江面上粼粼的波纹,而从北面的窗子里,则能看到远处一路青
期刊
覆巢下的一家人  腾冲已经没有军队,城门洞开,日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占领这座城池。对一个不抵抗的城市,没必要大开杀戒。杀老百姓干吗,杀医生干吗,再说,我父亲在日本留过学,我母亲是日本人,不怕。父亲的朋友寸绍锡劝父亲最好逃亡,他说你知道留下会是什么结果。  哥哥做鬼脸时非常可爱,我喜欢。可惜他以后再没做过鬼脸,他五岁时就是一个小大人了。  钟春秋在院子里等了很久,终于失去耐性,隔着门对屋里人说,我先回
期刊
一块地  一块地,过去生产队种荞麦  种过两年苎麻,后来什么都不种了  成了一块荒地。父亲心疼死了  用铁锹翻地,他身体的周围  涌起一阵黄土  然后把半升蚕豆的种子点进地里  同时也把一粒农谚种了进去  种子的壳让三月的雷砸开  随后一场春雨降下  豆苗出土,父亲给它施肥  长出杂草,就把它锄掉  后来蚕豆花按时开了  那被风吹薄的紫色的花瓣  转瞬像怀了爱情一样结满豆荚  邱跛子  我与邱跛子
期刊
锁  锁每天都立在门口  等着心爱的钥匙回来  无数个日夜  它们分离,重聚,相拥  直到在一个黑夜里  小偷用一根细细的铁丝  将锁的芯撬开  锁才发现  原来钥匙并不是它的唯一  锁暗自高兴  打算保守这个秘密  可就在第二天  锁先于钥匙  被换掉  劫  冠头岭的上空  一只受伤的山鹰艰难飞行  这个季节  它被迫放下王者的姿态  像一只普通的小鸟  惶恐地躲进山林  不远处的普渡寺里  
期刊
孙惠芬 1961年生于辽宁庄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孙惠芬文集》七卷本及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秉德女人》《生死十日谈》《后上塘书》《寻找张展》等。曾获多种文学奖项。2002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歇马山庄》获辽宁第四届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获第三届中国女
期刊
桑顿不知自己第几次走在去往温泉的路上了。儿子趴在他脊背上,双臂交叉绕住他脖子。桑顿的双手拢住儿子的两条腿。腿看上去很细,像桑顿的胳膊,甚至比他的胳膊还细些。可那两条腿却不怎么老实地动来动去,像极了一个钟表的分针和秒针。  桑顿边走边说,别动,再动我把你当一块石头扔出去。  儿子的脑海立时出现一块石头从山坡滚下去,哗啦,引发大面积的砾石滑坡。儿子吐一下舌头,粉红色的,就那么一下,又快速缩回到嘴里。他
期刊
王大进 1965年生于江苏苏北,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三百余万字,另有长篇小说《这不是真的》《欲望之路》《漩涡》《婚姻生活的侧面》等十余部。  1  谁也想不到我表哥会去收养一个弃婴。  因为表哥是个盲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瞎子。以他的条件去收养一个弃婴,的确是件匪夷所思的事。用我们乡下的俗话说,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有什么能力再去收养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