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虫:从书的集散地到文化交流的基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的时候,经常渴望一间书店。它像城市灵魂的切片,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书店虽没有争奇斗艳的景致,却有一幅幅想象风景,藏在字里行间,等待读者径自找寻。
  2010年年底,自助旅行者的不败圣经“孤独行星”(Lonely Planet)系列丛书在最新一版《2011孤独行星最佳目的地》一书中,遴选出“全球十佳书店”,北京的“老书虫”是唯一入选的亚洲书店。其评语盛赞:“老书虫书店较之一家好书店应当做的事情做得更多,除贩卖书籍外,在本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推广上亦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国少数可以取得多元书籍的地方,更是一间藏书高达一万六千册的图书馆。书店经常举办各式活动,从爵士音乐演奏会到年度国际图书节,甚至包括品酒俱乐部。”一间如此活跃的书店,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走在时尚而繁丽的三里屯,环绕着你的,是一幢幢连绵的新潮购物中心,这里聚集了各大国际知名品牌,个性鲜明的几何式建筑相互倚立,霓虹闪烁,缤纷光洁的玻璃帷幕映衬着杂沓的人影。此一新兴建筑群落乃出自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之手。
  作为北京使馆的核心腹地,三里屯自然汇聚了大批外国人潮,迎面而来的人群中不少是西方脸孔。外文书店老书虫便开设在三里屯Village对街,它是一幢独栋的屋舍,外观漆成草绿色,大大的招牌上标榜着“吃、喝、读”,以此定位老书虫的特色。循着高峭的阶梯往上步行,仿佛我们正追随着知识的步履,即将登上殿堂。
  推门而入,举目所见的是一开放高阔的书吧空间,居中处主要陈设座椅,供客人用餐、工作、休憩,倚着墙面的,是一爿又一爿的书架,藏书依据诗歌、历史、哲学、人物传记、中国、旅游、当代议题、小说等不同主题分类。书店顶部垂悬着如浪般的红色布幕,一盏盏中国式红灯笼点缀其间,入夜后,高低错落的灯笼亮起,萤萤红光,特别迷人。
  
  如果在中国,一间外文图书馆
  老书虫创办人阿莱克斯(Alexandra Pearson)原籍英国,1982年初次抵达中国,彼时她的父母在中国工作,她则在英国念书,每逢假期就到中国游憩。1986年,她的双亲因职务异动离开中国,六年后,因情系这片土地,她又回到这里,时值二十芳华的她自此一直定居于北京。2003年,阿莱克斯独自创办老书虫,当时是在一个比较小型的空间,店内藏书约2000本,主要为传记和非虚构类作品。阿莱克斯自小就爱读书,特别着迷于19世纪探险家的故事,旅居中国后,曾远赴新疆、内蒙古、蒙古共和国等地自助旅行,往往入夜后便搭起帐棚就地野营。莫言、苏童、毕飞宇、阎连科则是她较为欣赏的中国当代作家。
  草创时期的老书虫工作人员就阿莱克斯孤身一人,店内大小事务都由她统筹打理。彼时书店形态已略具雏形,属一复合式的空间,据她形容,“是一个特别小的图书馆,可是也是一间咖啡厅” 。书店开张那一年,一个记者无意间走入这个空间,并随即成为老书虫的忠实主顾,2006年,他成为阿莱克斯的合伙人,协助开设老书虫成都店,并于翌年另辟苏州店,在这三座城市扎下人文根柢。阿莱克斯说:“成都、苏州这两个城市文化气息也比较浓厚,当地有很多诗人,像在成都这样的地方并没有很多咖啡馆、餐厅、英文书店或图书馆,所以我们就觉得如果在那边开的话,外国人也会特别喜欢。”
  身为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阿莱克斯及其友人皆有感于不容易在中国买到外文书籍,每次回去自己的国家,他们总要购买一批书籍,不远千里地将这些精神食粮搬运至中国,长久下来,颇感不便,遂萌生自行开设书店的念头。有别于绝大多数的书店,老书虫店内的书籍主要供会员借阅,贩卖的图书仅占其中一小部分。为何采取此种经营模式?阿莱克斯解释道,创立这么一间大型英文图书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些书,在北京少有图书馆典藏英文书,若是以图书馆的形态经营,读者可借阅,阅毕归还,那么这些飘洋过海而来的书籍便可在更多人手中流转,滋养更多心灵。
  提及北京这座城市,阿莱克斯显得格外雀跃,“我喜欢这里的活力,英国没有这里有活力,因为生活趋于稳定了,可是我觉得北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创造一些新的活动。”
  近年老书虫的藏书不断扩增,据阿莱克斯估计,目前约有两万本藏书。北京老书虫会员多达四千多人,成都有一千多名,苏州则是数百名。“两三个星期前我们刚整理,都是满满的,可是现在有很多书已经都被借走了。”望着店内书架上被挪出来的空隙,不难想象那些书正在外头与爱书人一起经历难得的旅行。
  早期老书虫的图书数量较少,且皆为阿莱克斯亲自采购,选书自然反映了她个人的偏好。书店规模扩大后,书的来源也随之扩充,加上她必须考虑众多读者群的喜好,因此书种远较过去来得多元。上万本书册中,部分是二手书,主要有几个来源:一些即将返国的外国友人,若书不打算带走,就会赠送给书店;有时则是某个大使馆要将小型图书馆裁撤,或是学校认为书籍太过老旧,准备搜购新书,便会将书出清,她会利用这些机会去淘宝,择选适合的书籍,丰富店内收藏。
  书店一隅陈列了一个平台,上头展示的皆为可供贩卖的新书,当中不乏聚焦于中国的题材。书籍采购主要是由阿莱克斯及其同事Kadi Hughes共同负责,他们多半透过看报纸、浏览一般网站以及《纽约书评》、《伦敦书评》、《卫报》(The Guardian)等媒体推介,引进具有推广价值的图书。老书虫也和不少国外出版社保持密切联系,其中,在中国创立五周年的企鹅图书(Penguin Group)即为老书虫长期合作的出版商之一。
  
  年度国际图书节,活络东西文化交流
  老书虫不仅是一座图书馆,也是一个文学沙龙,平时不定期邀请作者参与座谈,与读者面对面,贴身分享个人的创作理念。每年春季举办的“书虫国际图书节”今年已经迈入第五届,广邀来自20个城市74位作家参与盛会,创下历届最大规模。本届图书节举办的活动多达105场,包括座谈、论坛、工作坊、诗歌演出等,也有专门为小孩子策划的节目。
  每年图书节邀请的对象由三个人协力拟定,阿莱克斯和Kadi Hughes负责研究外国作家,中文项目协调人王淼淼则钻研中国作家,在邀请来的七八十位创作者中,必须兼顾性别、国家、文化背景、写作风格上的歧异与多元。
  年度国际图书节筹备期长达一年,本届活动甫于3月结束,阿莱克斯早已马不停蹄地开始策划下一届的活动。为期一年的筹备可分为几个阶段,包括调查研究、邀请作家、规划议程、活动执行。
  “在中国做这样的文学节特别有意思,因为必须是国际化的,比方说有一个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质数的孤独》,在意大利他非常非常非常有名,如果你跟一个意大利人说他要来,他们会非常高兴。如果你是在别的国家举办这样的文学节,比如纽约、伦敦,大部分的客人肯定是英国人或美国人,可是你在中国做这样的文学节,你的客人是各个不同国家的。”据阿莱克斯观察,北京这座城市汇聚了各国人士,不同国家受邀来访的作家皆会吸引一批慕名而来的读者,反观纽约、伦敦等大城,不见得能号召这么多异文化的文学爱好者共襄盛举。由于老书虫一切活动皆以英文进行,因此参加的读者中多数为外国人,中国人所占比例不到20%。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变动剧烈的发展阶段,旧的事物以飞快的速度消逝,空间地貌与社会形态一再重组、更新,各界对于中国的关注与日遽增,而许多作家也正透过文字捕捉这块土地上的种种变异。书虫国际图书节的举办,期望打造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中国当代作家得以透过这个图书节向世界发声,而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家也能藉此引介至中国。
  阿莱克斯能说上一口挺流利的中文,但在中文的阅读上却有困难,因此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对她而言是相当必要的工作。书籍的跨文化传播必须经过层层关卡,书虫国际图书节恰好创造了一个平台,整合国内外上下游出版业者,“我们的工作是把这些不同的公司和部门联合起来,包括译者、出版社、经销商等等。”阿莱克斯以中国本土插画家熊亮为例,在图书节上,他们将熊亮的作品介绍给澳大利亚的出版社,因此有出版社买下版权。若非透过这样的交流平台,恐怕难以顺利打入海外市场。
  问及未来老书虫是否有意跨足出版,阿莱克斯毫不迟疑地说:“不,没有兴趣。”随即爽朗地笑了开来。她期许书虫国际图书节持续扮演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而她的首要任务,便是善尽主人之责,力邀重要的作家与出版人士与会,促成双方合作,活络东西文化交流。
  图书节除了在老书虫和一些艺文空间举办系列活动外,也将触角探进校园。今年的活动邀请多位国内外作家到移民学校和国际学校举办30多场活动,除了演讲,也尝试带领孩子创作诗歌,透过简单生动的练习,让他们领略创作的奥妙。
  书虫国际图书节邀约的作家从最早的二十人,逐步扩增至七八十人,华人作家参与的比例也随之攀升。阿莱克斯对于现阶段的规模表示满意,碍于场地空间的限制,未来图书节在店内的活动规模将不再扩大,至于移民学校的文学座谈与工作坊时数则可望提升。
  从新书座谈、读书会、机智问答、品酒餐会、音乐会、露天电影院、到国际图书节,老书虫不断开发一个集书空间所有的可能。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老书虫容纳了各种不同属性的客人,有些人纯粹到这个地方喝咖啡、闲扯淡,有些人从不用餐,他们只对架上的书籍产生欲望。老书虫因举办活动次数频繁,自然形成了一个交际网络。“比较容易在这里找到一些新的朋友,如果你刚到北京的话。”阿莱克斯说。店内每月皆会举办一次迎新聚会,由旅居北京多时的外国“老北京”传授在北京的生存之道,为初来乍到的外国友人提供一个具有情感连结的社群网络。从书的集散地,繁殖成人们交流的文化基地,老书虫不仅成功制造了人与书的交会,也推进了人与人的联系。
其他文献
《胡志颖作品集》辑录了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胡志颖的100余件代表性作品和他艺术生涯的相关资料,以及国内外艺术批评家、学者、策展人、经纪人关于其艺术的研究成果。此次由海风出版社将胡志颖代表性的作品结集成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作品集,刊行于世。胡志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风格借鉴和融合了东西文化的不同元素,在民族传统艺术样式及精神的现代转换上贡献卓然,建立了独特艺术形式和个人风格。同
期刊
严韵形容自己是一个很快的人。但她却用一种很慢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日光夜景》。  在20多年前,台湾书市上大部分的书还是活版印刷,这是陪伴严韵长大而让她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当书都转为电脑平版印刷后,她强烈地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落差,“电脑排出来的字,我觉得很丑”。  作为翻译者的严韵拥有四十多本译作,而写诗的严韵的历史则可追溯至1997年。诗作累积到一定数量,她开始考虑出书的事情,“活版印刷”也
期刊
凡是拥有自己事业的人,都有把这事业越做越大的意愿。在出版界,人人都希望拼尽全力制作出畅销书,且多多益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占一些份额,多圈几块地。当市场版图增大,出版实体也须随之扩大,招贤纳士,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出版相关事务。这也许是多数出版人期待的一条主流路线。然而大千世界,亦存有他者,例如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绪文化)。  地处台湾新北市的立绪文化,是台湾数千家出版社中的一员
期刊
正当世人开始相信,Google将横扫网络世界,成为终极霸主的时候,一家成立不过六年,首席执行长年仅27岁[祖克博格(大陆译为扎克伯格),21岁创办Facebook,目前是富比士富豪排行榜第55名,身价约60亿美金,是全球最年轻的富豪],员工总人数不过两千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新兴网络公司迅速窜起,挑战并且开始瓜分几乎被Google给寡占的网络商机,它就是崛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某个男生宿舍的社群网
期刊
22岁以后的路金波,与“榕”字结下不解之缘:先是以“李寻欢”为笔名驰骋于以“榕树下”为代表的文学网站,成为第一代网络文学写手的代表人物;2000年加入“榕树下”的管理团队;2002年主导贝塔斯曼与“榕树下”的合作,成立“贝榕”公司,路金波正式转入幕后运营,成为文化经理人;2008年,随着贝塔斯曼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路金波带领麾下创作团队另起炉灶,与万卷公司合作成立现在的万榕书业图书发展有限公司(以下
期刊
嘉德拍卖公司的古籍拍卖图录,最早九三、九四年的时候,我都是径直奔公司花一二百元原价买来的,一本一本珍藏至今。后来不那么犯傻了,知道潘家园书摊有卖三四十元一本的就去那买便宜了。去秋,惊悉董桥先生的藏品,在嘉德有个拍卖专场,专场的名字很煽情——《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这使人无端想起“秦时明月汉时关”,听说专场拍了四千多万人民币(到董桥手里小五千万港币),“战罢拍场月色寒”,我早就看破,董桥
期刊
日前福州大学传出严打早恋,作家杨照少作《迷路的诗》最近重出,也提到当年重点中学男女生结伴上学,教官撞见,作状抄女生胸口绣的姓名学号,实际伸咸猪手大吃豆腐,还骂女生“还没长大就想出嫁”。电视栏目《新老娘舅》中柏万青说:“现在有许多小姑娘不珍惜自己,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珍贵的陪嫁。”现场掌声雷动。世上女孩们得知自己身为三大件之一,应该倍感光彩;而男孩婚前的贞操非但老是缺货,连婚后的贞操也老着脸赖账,听凭
期刊
现今说到“音乐厨房”,并非什么让人费解的陌生词语,就是一家既有美食又有好音乐的餐厅嘛。可是十来年前,初看这个新词汇,还是让人不禁问上一句:这到底是什么?要回到20世纪快要走到尾巴的一个秋天。彼时韩良忆还未被冠以美食家、作家的称号,她刚刚出版了一本名叫《罗西尼的音乐厨房》的书。书名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和“厨房”的怪异组合,着实为难了摸不着头脑的书店店员——到底应该归入音乐类书架还是饮食类专柜
期刊
“书衣也是有生命的”,宁成春在他自己编辑的《书衣500帧》前言里这样说,“抚摸着几十年前质朴的书衣,我的心情复杂微妙……不同时代的书衣,反映着不同时代设计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在书籍设计发展早已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作为当今中国书籍设计代表人物之一的宁成春却依然对那个时代怀有深深的敬意,当下出版与设计界浮躁日盛,这种谦逊和内敛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深深敬佩。  宁成春长期在生活·读
期刊
《世说新语整体研究》的作者萧虹女士,是澳籍华裔,悉尼大学教授,从小生活、学习在国外,所受教育与文化环境,与中国华人有所不同。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心,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熟悉,却令人敬重。其《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一书,始构于她攻读博士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直至今年方才修订完毕而出版告竣,历时数十年,跨越二世纪。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借用来形容萧著差近。萧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