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着可以战胜一切的美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l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日前,现任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的夫人、著名乌克兰女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把她的新作诗集《中国的呼吸》寄送给本刊,诗集用俄文和中文编排。女诗人在陌生的国度里,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并为之赞叹,诗集就是她对中国独特的诗化感悟。感动于女诗人的真挚情义,我们特邀著名诗人、诗论家、浙江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骆寒超教授撰写了这篇评述文章。我们相信通过《文化交流》,一定会有更多的读者感受到乌克兰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有一对乌克兰夫妇,受了一个“遥远的国度”的吸引,远离故土,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北京,其中那位谢甫琴柯(乌克兰大诗人)抒情事业的女继承者,心里又一次燃起了“创作热情的火焰”。从那一刻起,她就不断用风笛吹奏起一支支献给中国的歌……
  于是,在我的案头也就新添了一本诗集:《中国的呼吸》。这是现任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的夫人、著名乌克兰女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的新作。
  域外诗人写中国的诗不能算多。《中国的呼吸》分别从地域景观、社会风俗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所作的抒唱,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中国形象。
  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在中国的这些日子里,除了常居北京,访遍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以外,还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她不仅在上海、杭州流连忘返,还在海南三亚、河北承德、江苏淮安等地徘徊兴叹,更久久伫立在长城关隘、大运河边,感喟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与中国人民的艰辛创业,为此而写下了一大批歌唱中国地域景观的诗。这类诗不仅写出了令人神往的中国山川、城镇所特有的美丽风光,更于此中渗透着女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生存美的哲思。在《这里是地球手心上的仙境》一诗中,她赞美了海南的三亚,三亚的蝴蝶谷,从中既感受到“人类就应该如此生存——在温暖、乐观和祥和之间”,更感悟到“三亚的美提醒我们要爱护地球”。《在中国长城前的遐想》中,她有另一番感受:中华民族“伟岸”、“才智”、“气魄”。在《我在思考大运河和修建它的人们》中,则感悟到中国人民生存历史的“伟大”。《访问上海时的第一条路线》中,对一条小巷深处那幢曾召开过中共第一次党代会的房子作了赞美,并体悟到正是“在这里一劳永逸地确定了新中国的命脉”。作为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事业如此真诚地赞美,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中国真理”如此真切的领悟,是值得珍视的。特别值得一提长诗《冬季的杭州使我想到永恒》。该诗分几个方面来抒发她在杭州逗留时的内心感受。光写她走在九里松通向灵隐的路上,获得的感受。面对这个“庄丽安宁的世界”——如若天堂般的生态环境,她不由自主作了人生永恒的祈愿。接着写她伫立在冷泉亭边,看飞来峰山洞中的弥勒佛像含笑看着众生,竟感受到一种“大自然和我们完美无缺地激情交融”,体现着“永恒”就在身边;又写她在雨丝与雪花迷濛的西湖边眺望对岸,如梦似幻里“看到了亲人的倩影”;更写到她立在吴山上遥望钱江如“一条闪光的巨龙在游动”,以致触动她对“神州大地变幻无穷”的神异遐想。这些无不意示着这个天堂般的所在,就是和谐生存的世界。所以,这些诗不仅对杭州美丽的风景作了生动的、意境深远的表现,更对这个天堂世界的精神气质作了诚挚的赞美。
  对我们民族千百年代代相传下来的习俗风情,这位乌克兰女诗人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诗篇集中对中国传统节日诸如中秋、除夕、元宵等都作了抒唱。《第一次过中秋节》就显示了她对中国这个节日的认同。诗篇对“月到中秋分外明”赋予象征圆满的意蕴,她从“一家人坐桌前 \ 开始节日喜庆的家宴”中感受到这“庄严时刻”就是“和谐的时刻”,能“教人以爱”,“也教人如何面对他人的爱恋”。对中国习俗风情的这种心灵认同,促成她还在另一些诗如《在中国过第一个除夕节日》、《元宵节预示幸福的到来》等诗中,同样显示了心灵认同感,甚至有更强烈的主体投入意识。此外,她还在《北京胡同初探》中抒唱了北京的胡同风情。读这些诗你找不到一个外国人的猎奇趣味,有的是两个民族审美心态的共振。可以说,女诗人的心灵已融入中国社会了。
  诗集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由衷赞叹。在《欣赏旗袍》中,她以一个女性对美的敏感去看待旗袍,认为任何一个普通妇女穿上旗袍都会“变得俊俏”,“使世界显得妖娆”,其审美价值可与乌克兰的刺绣、佛罗伦萨的墙画等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有一种高雅的追求”,“能让人类永远牢记于心”。她还在此中悟到中国服饰文化的核心是“对美的欣赏”。《中国红》很值得品味。女诗人竟能敏锐地发现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偏爱。她发现红色在中国“被称作喜色,与幸福相关”,且“在中国人生活中随处可以碰见”,所以可称为“中国红”。“红”在中国有原型意味了,它既能隐喻“成功和富有”、“爱情和友情”、“健康和繁荣”、“忠诚和友善”,更可象征“伟大人民对美好未来——中国革命事业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念”。由此可见,女诗人隽智的目光已透视到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了。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春节思孔》等诗作中,她对中华民族特放异彩的精神文化作了真诚的赞咏。诗中对孔子和他所提倡的儒家文化“又回到现代的中国”作了赞美,特别提出:重礼乐、尊知识这一条“先人开辟的道路”,使她得到“思想上一次大丰收”。孔子的训言引导她把握到这样的诗思:“只有人性的人才能爱人、只有真诚的人才知道真诚的价值”……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赞誉,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特佳造型。
  读罢这本诗集,我有一个特深的印象:乌克兰女诗人虽然对中国形象作了多层次、多侧面的造型,却有一个坚固的基座,或者说统一的抒情归结点存在着!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在和这本诗集资深的中译者高莽的一次谈话中曾说:“亘古以来,对美的崇拜就是中华民族性格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使我有理由说,在这位女诗人的观念中,中国是一个创造美的国家。面对中国的山水人文景观、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在她看来,有“何等的美隐藏在这里头”!还在《中秋游颐和园》中,她面对中国这片山川人文景观、沧桑历史与壮丽的现实,动情地说过一句话:“我深信——只要大地上有人的存在,美——就可以战胜一切。”正是这句话,使我又想起这本诗集中的第二首诗《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回忆》,这首诗写到女诗人在观礼台上看天安门广场的检阅仪式后,忍不住这样颂唱:
  原来,壮丽与威力——
  能够如此和谐地
  结合在一起!
  这是中国啊!
  我们的宇宙见过的场面何其多
  从未见过如此这般的壮举。
  是的,中国依靠和谐美的创造,终于战胜一切,今天可以扬眉吐气了,而柳德米拉•斯吉尔达献给中国的这本诗集,给予我们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总体感觉:这里有着可以战胜一切的美!
  链接:
  柳德米拉•斯吉尔达是乌克兰著名女诗人,出版有30余种著作。她是国际文学奖获得者、批评家、学者、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文化学学者。她被授予意大利但丁协会金奖。《中国的呼吸》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她译成中文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她在这部新书中描绘了中国生活、文化、艺术与哲学等方方面面。
  在本文的编辑过程中,女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又给我们送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她赞美杭州的诗歌新作,本刊摘载如下,以飨读者。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杭州的秋天
  杭州的秋天
  令人无法遗忘。
  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
  竖琴的音响。
  也许是琵琶,
  也许是二胡,
  重要的是一切都预示着
  我们将得到洪福!
  绿枝上开着粉红的花,
  更主要的是天空一片晴朗,
  还有朋友们为你保留的美酒和心里话……
  “龙井虾仁”是这里的名菜,
  还有知府和诗人发明的“东坡肉”,
  杭州厨师的拿手佳作和骄傲。
  窗外是夜,茫茫的西湖,
  灯火辉煌再现了历史的过去。
  桥梁、山坡、亭台楼阁,
  宝塔、堤岸,座座岛屿,
  远处传来了探戈舞曲。
  当年的皇帝是诗人,
  匾额上留下他的御笔。
  啊,一方祥和的宁静的区域!
  我把自己的爱和我的诗一起献给
  凤凰的栖息处。
  我们和晨星、神仙
  已近在咫尺,中间无隔阻。
  宝塔俊俏如同花束,
  它不问我们是何许人,
  也不问我们来自何处。
  它展开翅膀托起我们
  飞向诗人讴歌的蔚蓝天幕。
  此村位于青山绿岭,
  熙和的阳光下
  盛产中国茶中无与伦比的龙井。
  山上有一座迷人的凉亭。
  我们大家在这儿一致决定:
  远离喧嚣的城市
  品尝新鲜的著名的龙井。
  给我们端来了透明的茶杯,
  叶片不像平常那样横卧水中,
  而是笔直挺立,如同护从。
  品了一口,倍感底气骤增。
  为什么我能记住这不可捉摸的片刻?
  为什么我们那么不想从山顶返回河谷?
  为什么诗句,一而再、再而三地响彻心中?□
其他文献
Zhang Jingjiang (1877-1950)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1-1949). Dr. Sun Yat-sen,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Republic of
期刊
Yang Hongji catapulted to national fame overnight in 1993 at the age of 52. The baritone singer sang the theme song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 CCTV television blockbuster based on the timel
期刊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Yunnan, a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Black Well was a boomtown where salt was produced for about 1,000 years. The town was surrounded by primitive forests stretching along
期刊
Editor’s Notes: Chen Suhan, an expert on Lu Xun and deputy curator of Beijing Lu Xun Museum, visited Hangzhou and gave a lecture in the fall of 2011. We were honored to have him talk about Lu Xun in a
期刊
10年前“汪辜会谈”二度在上海举行时,二老兴味盎然地同赏京剧。得知辜振甫先生酷爱国粹京剧。近日,又从其长女辜怀群口中获悉,喜爱京剧是辜家的家庭传统,全家几代都爱京剧。  这次辜怀群来杭州参加“问题与方法——当代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于航班晚点,她到酒店已经时近中午,一身蓝布便装,让人根本想不到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辜家大小姐”、“台湾京剧掌门人”。她一到会议地点海华满觉陇酒店,就在前台被我“截住
期刊
The collective name of “Three Compounds and Seven Alleys” (三坊七巷 in Chinese) refers to a block of ancient compounds, houses and lanes in the downtown of Fuzhou, the capital of eastern China’s coastal F
期刊
On October 18, 2011, a delegation of seven from Indian Association for Global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Relations visited the Cultural Dialogue in Hangzhou. The two sides met and talked.   Editor-in-Ch
期刊
Before I visited Zhentai, I had never even heard of the rural township, nestled away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It was the rainy season and we could not go deep in
期刊
滇西禄丰恐龙出土的群山里,有条由南向北往金沙江而去的龙川江,河水流经的一段山势陡然变得上下万仞,山峰嵯峨。森林连绵的地界,河床铺满巨大的红砂石,水枯露石,雨季没岸,河水滔滔奔腾咆哮之势,仿佛河底卧有蛟龙。果然不凡:这里的河滩石头上有层白盐,河中涌卤泉,河两岸山脚山涧冒卤水,就因为这些咸卤,催生了云南历史上的税赋巨擘——盐都黑井小镇。    黑井曾经有五百年  是云南税赋巨擘  这里地下涌泉冒出的盐
期刊
随着浙江省江山婺剧的“耍牙”绝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沉寂了许久的“耍牙”绝技及其传承人周春荣再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不幸的是,前不久,85岁高龄的周春荣因病溘然辞世。本文记录老人艰辛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苦难中走进“草根梨园”  1926年8月,周春荣出生于浙江金华农村,家境清寒。在他3岁和6岁时,他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起初,周春荣跟随姐姐去讨饭,两年后姐姐贫病而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