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高仿村的生意经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烟涧村,以仿制青铜器闻名遐迩。
  从普通村庄到著名造假村,烟涧村的命运,是被一面古铜镜无意间改变。当年有人拿它翻模,让一件现代仿品完成了几千年的穿越,也因此带动了一个村的“产业”。
  从仿造铜镜到几千斤重的方鼎,参考画册让千件青铜器“复生”,烟涧村以高仿青铜器换来了富裕。不过,“烟涧造”始终笼罩着假文物的影子,徘徊在古董行和工艺品之间。
  3月27日,77岁的方兴庆倚着墙根晒太阳。抛光机和电焊发出吱吱的声响,扰了他的清静。这声响来自身后的仿古青铜器作坊,已伴随了烟涧村一二十年。
  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一件件仿古青铜器从烟涧村的家庭作坊走出,销往全国及多个国家。
  身材消瘦的方兴庆,是烟涧村的“青铜器之父”,是仿古青铜器的创始人,村民们说,是这个当年倒卖古董的人,无意间改变了烟涧村的命运。
  方兴庆最早从仿造古铜镜起家,进而引来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效仿。烟涧村距洛阳市区约70公里,村民3700多人,近1000户。鼎盛时期,村里有300多家仿古作坊,能做1000多种青铜器。近年来,作坊主们相继盖起了小楼,开上了轿车。部分作坊从民宅搬进工厂。烟涧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些仿古青铜器中,有的被以工艺品出售。也有难以计数的“烟涧造”,曾经或正以很高的身价,成为文物收藏者的“至宝”。
  
  银匠、木匠和古董贩子
  一个古董贩子、一个银匠和一个木匠,走到了一起。这个三人“科研小组”,后来带动了一个村的产业
  
  方兴庆上了年岁,仿造青铜器的手艺也撂了十几年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行当。
  人聪明、手巧,懂赚钱的道道。方兴庆是村里的精明人,也是几十年前村里的有钱人。
  上世纪70年代,当村里人还在吃大锅饭,因为少记了一两个工分而愤懑时,方兴庆已做起了一桩秘密生意,倒卖古董。那个年头,倒卖古董一旦被抓到,轻也得进牢狱。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方兴庆收来了一面残破的青铜古镜。为了卖出价钱,他要修好它。
  刘克铎是村里的老银匠。造银器,修残补缺。这一次他要跨界,修一次铜器。
  方兴庆和刘克铎花了很大力气,边研究边修复铜镜。这时候,他们想的不再是倒卖古董,而是仿造。
  路治群是个木匠,当年只有十八九岁。虽然历史的时间表进入了改革开放,但他每天的工资仅两块钱,是重体力活。
  他等来了方兴庆。
  方兴庆拿着修好的铜镜,想让路治群在木头上抠出个铜镜模子。同样一块古铜镜,哪怕是晚清仿制品,“你卖给我赚一两百,我卖给他还赚一两百,不行咱们做一个试试”。
  一个古董贩子、一个银匠和一个木匠,走到了一起。他们也没想到,这个三人“科研小组”,后来带动了一个村的产业。
  秘密工作开始了。
  关门、上锁,躲进红薯窖里,烧炉也在晚上。
  方兴庆认为,造铜镜,源于他的聪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巴掌大的铜镜也没有太多纹饰和工艺。第一块铜镜仿造了出来。那时没有抛光机和气焊,打磨铜镜全凭手工。工具是锯条和细砂纸。“要打磨好几天。”方兴庆说,当时一年造不了十几个,一个的卖价不过七八元。
  仿古,最关键的是作旧,也就是给新铜上锈。
  硝酸能使铜溶解,化肥能让金属生锈。“科研小组”的理论精髓里,一半是手艺,另一半是务农经验。
  方兴庆做锈的方法不繁琐。先在铜镜上抹一层硝酸,然后塞进叫碳铵的化肥里。三五天后捞出来,铜镜上生了一层蓝色的锈。接下来,用混合调制的酱油醋喷洒,或在泥汤子涮一下,锈就变成了绿色。
  也有村民见到,有人将仿品丢进过粪坑浸泡,以此上锈。
  
  假货当真古董卖
  方兴庆曾将仿制青铜器悄悄埋到地下,再当着古董贩子的面挖出来
  
  铜镜仿制完成后,方兴庆他们遇到了第一桩买卖。两名男子被引进了方兴庆的大门,对方是许昌市神垕镇人,在广东做生意。对方很爽快,方兴庆和路治群每人卖了两块铜镜。两人各得钱五六百元,这相当于路治群一年的工资。
  “那时候都是按真古董卖。”方兴庆说,那时的古董贩子也不一定真懂门道。两三块钱的青铜镜,不出村也能卖大价钱。
  直到现在,方兴庆还称,亲戚家里有真古董,卖7万。他说,引荐卖货,给中间人分成的做法,他多年前就用过。这被人称为“做局”。
  方兴庆有被警察抓的经历。
  他假货真卖的仿制品,古董贩子买走后又转手卖给下一个古董贩子或收藏者。在这种交易被警方抓获后,顺藤摸瓜,就找到了方兴庆。“我说我是做的仿制品,不是古董,警察也没办法。”方兴庆不止一次被罚,铜器被没收,不过他会再起炉灶。他说,一来二去被抓的次数多了,也就没人愿意抓他了。
  路治群也被公安局、文化馆等罚过两三次款,每次罚个一两千。
  有人说,方兴庆曾将仿制的青铜器悄悄埋到地下,再当着古董贩子的面从地里挖出来,没人不相信是真品。方笑着说,他干过。他说,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一块铜镜卖了1000元。他盖起村里当时最豪华的三间砖瓦房。
  上世纪90年代初,来烟涧村的陌生人渐渐多了。
  刘克铎的孙子刘跃强记得,陌生人手里拎着大提包或包装带编织的篮子,下了客车,低头径直走向某户人家,很少说话。
  然后这些陌生人拎着重重的东西出村。
  仿造青铜器的事,悄悄在村里流传。
  此时期,陌生人带走的不再是铜镜和小铜佛。此时的烟涧村,迎来了一次“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带动全村
  方兴庆称,他一气之下把技术教给了村里人,“学的人多了,看你怎么抓”
  
  第一次技术革命,同样与方兴庆有关系。
  方兴庆说,大件青铜器的仿制技术,来自几公里外的汝阳市妙水村。再加上同村几个人的苦心研究,“这项技术”很快被拿下。
  3月27日,方兴庆说,在高中同学帮助下,他在洛阳轴承厂看过一次轴承翻模,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来自方兴庆无意中得到的一本“战国时期青铜器”画册。无论是和人聊天还是面对电视镜头,方兴庆都沿用了这个说法。
  现在,村里每个仿制户家中都有一摞青铜器画册。
  烟涧村每人约1亩地。一半坡地,一半水田,单靠种地养不住人。村民方明伟回忆,他和妻子1998年左右开始学做青铜器。此时,村里的加工作坊已经有几十家。
  黄铜的价格是每公斤10元左右,一件一公斤重的仿古铜器,成本不足20元,批发便能卖到200元。
  村民刘太敏的仿古生意干了十几年。他曾现场观摩方兴庆们的加工过程。他说只看了半天就学会了。他称是他真正把技术传给了村里人。全村仿古作坊里,80%的人是他教的。
  方兴庆则认为,村民造青铜器的技法是他的真传。他说因为警察经常找他的麻烦,他一气之下把技术教给了村里人。“学的人多了,看你怎么抓”。
  
  “烟涧造”不再是秘密
  烟涧村人习以为常的是,他们在电视里一眼就能辨出“烟涧造”,还能判断是谁家的货
  
  “很多人先是打工,学段时间就自己做。”村民周普照说。
  周普照之前是个买卖牲口的中间人。他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仿古品生意太热了,村里仿古作坊订单不断增多,家庭作坊全家动员也忙不过来,便邀请亲戚和邻居帮忙。在帮忙打工时,周普照掌握了做青铜器的本领。虽说有20余道工序,不过周觉得学起来并不难。
  闭门造铜器由此发展到规模化。
  新入行的年轻人敢干,小物件做着不赚钱就做大件。从三五斤的青铜器,变成几千斤的大家伙。
  至于模型,很少人看到过真古董,几乎全是按照画册上的图片翻模。反复试验,毁了再做。也有人则干脆跑到潘家园市场,偷偷买个成品,回家翻模。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青铜器作坊变成几十家,“产业化”形成,村里出现了专门卖石蜡、漆料的,甚至模型都有了专门供货商。
  方智科也在这个时期加入了青铜器烧制的行列。他是烟涧村现任村支书。
  一个人每年能赚两三万元。多数家庭能年赚三五万,少数作坊能赚几十万。
  文物所和派出所的人,不再经常进村。青铜器制造已经不是秘密了。批发商也不再偷偷摸摸。最初的买家从洛阳本地来,后来有来自北京、上海的,直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
  一名临街店女子见到,一名北京客户平均一星期进一次货,一次几百件。拉到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一两百的东西卖到上千元甚至更多。
  方智科说,村里最多时曾有300多家青铜器作坊,能做出1000余种仿古青铜器。每家的手艺有不同,产品都存在差异。烟涧村人习以为常的是,他们在电视里一眼就能辨出“烟涧造”。方明伟的妻子焦利勤,不时会看电视里的鉴宝栏目。收藏者捧着几万元买来的青铜器视如至宝,专家瞄了一眼,给出答案:“这是洛阳伊川县烟涧村生产的。”焦利勤则边看电视边和家人分析,“这是咱村谁谁谁家的货”。
  焦利勤也会为上当的买主惋惜。她说服自己的理由是,他们做的是仿品,卖的是工艺品的价钱。至于客商是否拿青铜器骗人,不在他们的掌握中。
  
  “有多少卖多少”
  仿古青铜器最热销的时候,一度断货,烧出一窑青铜器,几十件很快被买空
  
  烟涧村的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本世纪初。
  技术的核心,是电解上锈。刘太敏说,他得知安徽人用电解上锈,他自己钻研成功。村里其他的作坊,是花钱买这项技术。那个时期,有人专门进村售卖秘方。秘方的核心,是电解时放入的药物配方。村民方明伟家的秘方是花了一两万元买的。方培全的秘方,花了一万多,从平顶山购进。当年的“科研小组”成员路治群,也花了几万元买了两个新的秘方。
  “每家和每家的秘方不一样,做出来的锈也不一样。”焦利勤说,这些秘方来自山西、安徽、平顶山等多个地方。
  一名洛阳收藏人士称,山西、安徽的青铜器仿真水平目前已超出烟涧村,可以假乱真。很多买假卖真的人,转向了上述两地。
  村民们说,不论仿古工厂雇了多少工人,制作流程外人可任由参观,但秘方是“老板一个人下”。村里人平时串门、玩耍、聚会聊天,谁也不会提自家秘方,外人也不会问。
  市场上每一次经济波动、古董冷热,都催动着烟涧村的销售业绩。
  方明伟看了《三国演义》,很快模仿出一个方鼎。《倚天屠龙记》热播没多久,他的店里又添了屠龙刀。
  刘太敏记得,烟涧村最火爆的生意是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有多少卖多少”。最红火的时候,他一天的流水能达到几万元。这次热销一度出现断货,烧出一窑青铜器,几十件很快被买空。
  当年出口马来西亚的仿古青铜器很受欢迎,一批批货船出海,几百元的青铜摇身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刘太敏说,洛阳本地的古玩市场上,很多来此旅游的外国人,也出手阔绰,购买力很强。此时期,来自北京、上海还是广州的客户,不再每次进货都要登门,一个电话过来,按照对方要求或图纸做,有人专门在村里入户收货,再打包寄送。
  
  改变的村庄
  在烟涧村,二层小楼早不是新鲜事物。村里百余作坊主买了轿车
  
  十余年间,烟涧村中心街两侧建起了20余家仿古青铜器的门店。村里二层小楼不再是稀罕物。村广场上,每晚都有几十名妇女跳现代舞。村里有人2005年前后到北京潘家园开店,假货真卖,据说也赚得百万身家。
  也是2005年前后,烟涧村频频出现在电视和报端。“青铜器之村”名声大造。媒体报道显示,烟涧村专业加工户3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值逾人民币9000万元。
  如今,烟涧村有人专门在外地讲课,传授青铜器仿造“秘方”。
  还有件事让村里人骄傲。上海世博会时,有政府部门出钱仿制司母戊大方鼎参会展览。但流经几个地方加工,上锈还是烟涧村的高手完成。
  村民方明伟注册了公司,店里雇了三五个工人。从摩托车起步,现在他开上了小轿车。在烟涧村,约百余户作坊主都买了轿车。
  村里也出现了新的营销模式。
  27岁的周进强,会把他的作品上传到QQ空间,有客户相中他的手艺,便会打电话下单。周进强初中没毕业就进了这一行,一做12年,很少出门。娶妻生子,家里翻盖了新房。他不想将产品送进临街店卖,他说要押上一批货,资金就周转不灵了。他卖了旧货,再做新货。
  方明伟请人做了网页,但他并不懂如何维护。每年干掏几千元管理费,客户没带来几个。他说倒是那些中介网站让他赢得不少生意。但批发价被压得很低。他认为中介网站赚钱比他还多。
  
  青铜器的困惑
  生意不好做了,村里百余家作坊歇业。在刘太敏看来,发展方向必须是精细铸造
  
  烟涧村人明显感觉到,这两年生意不好做了。
  进村的客户少了。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黄铜的价格最贵时涨到20多元一斤。订蜡模的钱,从几百元涨到了一两千元。还要加上手工、石膏、漆料以及作旧的成本。
  往外卖的价钱没涨多少,“我们只是收个加工费”。
  村里有100余家停火歇业。
  村民方四辈关了自家作坊,选择给本村的加工厂打工。村支书方智科也在2008年停了炉。也有村民又去外地打工了。
  焦利勤临街店的生意,不好不坏。她的店里迎来过古董专家,她问做得怎么样,对方说“做得不错”便离去,她连来人是谁都没弄明白。焦利勤说,她始终没能想到要给自己的店增加什么名头,也没和那位专家合影,然后挂到墙上为生意增色。店里还曾来过一群拍电视剧的人,挑选了很多便宜货。她只记得问过对方是拍“西施”,却只当普通顾客放过了。
  方智科说,烟涧村多次被政府提及加大扶持,不过没给村里投过什么钱。他眼下发愁的是,村里有钱人多了,但没人愿捐钱在村里做公益,以至于,穿村河流里满是垃圾,也无钱清理。村里曾组织过一个青铜器协会的组织,希望组织作坊主们做大品牌。从几年前成立至今,也没发挥什么作用。
  刘太敏率先引进了“鎏金”的新技术。村民说他赚了大钱。这种技术,让青铜器仿真程度更高,作为工艺品也更美观。
  有村民认为,手艺不精的作坊被淘汰是正常的事,符合竞争规律。路治群说,他只能随着客商的要求,将青铜器越做越逼近真品。而在刘太敏看来,烟涧村的产品还很粗糙。发展方向必须是精细铸造。路治群觉得,仿古青铜器的宿命,仍然是这只脚踏在工艺品行,那只脚还在古董行里。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爱是何等的深邃  当生命成为一种爱的承诺  我想对你说——但愿我比你多活一天     历经风雨饱经磨难  幸好今生还有你陪伴  好好珍惜今世的缘  牵起的手不要离散    不相信会有什么海枯石烂  路有一天会走到终点  如果把今生道路走完  我希望你走在我之前    不相信世间会有什么永远  爱不需要太多的诺言  如果注定要离开人间  我只有一个小小心愿    我想比你多活一天  让你
期刊
No.1善解人意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讲课老师的手机突然响了。虽然学校有规定教师上课时不准接打手机,但是这位恩师也够可以的,居然把手机掏出来就是盯着看,既不当堂接又不打算出去接。这时,同学们忍不住了:“老师,要不您出去接吧!”我们的老师却还是一动不动地盯着手机看。此时,我终于也忍不住了:“老师,要不我们都出去,您在屋里接?”老师Faint……      No.2“巧”取软盘    一次去学校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你我生死难相逢!  我是一条白蛇,出生在靖江千佛山的一个山洞里。当我来到这世上时,我听到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了一阵苍白无力的声音: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传说中,八仙游历东海的时候经过了江面,张果老的毛驴哒哒的跺了跺水面,于是江面上浮出了一片绿洲,这便是靖江。  东海龙宫的三太子很贪玩,他听八仙们说天宫比龙宫更好玩,天天想飞往天宫。灵光陡现,他看到天上的朝霞拨开了云雾,误认那
期刊
孙宏斌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界最有野心的企业家。  2003年时,孙宏斌手中的筹码不足10亿元,他却心怀天下,试图借中国房地产之大势,一举将他的企业顺驰打造成中国地产界的霸主,并宣称十年后,顺驰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  不过,孙宏斌不是志大才疏之人。具有传奇经历的他在不惑之年立下鸿鹄之志,固然是为了一雪当年牢狱之耻,更关键的是,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个让顺驰飞速发展的赢利模式。  这个模式后来被
期刊
不久前,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媒体人、作家吴树先生针对目前文物鉴定界的乱象,对话国际知名古陶瓷鉴定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青云。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一些不良专家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局者。     吴树:赵老师,您是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的资深古陶瓷鉴定专家,今天想要向您讨教一些问题。先请您谈谈对目前文物鉴定界的总体评价。   赵青云:哎呀,这个事儿还
期刊
近日,专业艺术品网站——雅昌艺术网发布一项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文物造假已成产业化,并开列了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做旧和造假产业的国内分布图。    【陶瓷】  分布范围:全国  重灾区:江西景德镇、河南(孟津县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广东潮州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在景德镇市原有的许多国有陶瓷企业早已改革,分别被划成小块承包给私人。景德镇瓷业的管
期刊
其产业链从业者过10万,年收入超100亿        如果你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在拍卖公司或者是古玩市场买到一件假货,请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随着中国收藏热的兴起,假文物制造也在全国遍地开花。花样繁多的造假手段,甚至让专家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越来越多的赝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全国各大文物市场,中国造假文物产业链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简陋的民间小作坊、堂皇的拍卖行到森然的博物馆,造假无处不在,假文
期刊
我看到一群赤裸裸的孩子在夏天的河里洗澡,  想起那时的我也像他们一样有着天真的骄傲,  蔚蓝的天空飘过悠悠白云,划过翩翩青鸟。    我听到洗澡的孩子在碧水清波里放飞着欢笑,  想起那时的你羞红着脸蛋坐在远处冲洗双脚,  美丽的彼岸生起袅袅炊烟,舞动团团花草。    那时的风景就像风一样温柔也像风一样散了,  涨潮的水冲走了童年用沙石构筑的城堡,  现在什么也不剩了除了遍地长着齿轮的野草。
期刊
作为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从2009年提出“三控房价”的议案后就一直是两会上的焦点人物,常常引发媒体围堵。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平素本不太讲究衣着,这一回却因为一条皮带而红遍网络。这张照片在微博上被迅速转发:被采访两会的记者堵截的恒大主席许家印,不小心露出奢华的腰带……  一场关键的比赛   3月7日,恒大足球队在亚冠首场比赛中,客场以5∶1血洗韩国霸主全北现代,刷新中韩俱乐部赢球比分纪录。
期刊
有位收藏界资深人士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文物造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艺术品造假,真可谓步步惊心!    一、玉器“仿上仿”手法繁多    玉器仿古作旧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方法也颇多,明清以前的做旧,一般是以植物与动物或矿物作做旧原料,而现代的仿古玉所用原料以化学药水较多。  熏旧:即用烟熏的办法做旧玉,使新玉有经年陈旧之感。熏旧可用窑炉,亦可用烤箱,熏完后擦拭一遍,把浮烟尘拭掉,留在裂隙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