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字,是用笔和墨写出来的;但也有一种字,是以不懈追求的人生信念为笔,以生命的气血为墨,以岁岁月月的生命履历为卷,尽情尽意挥洒出来的。父亲的字就是后一种。
父亲开始练习书法时,正值文革动乱时期,到处斯文扫地。父亲所在的济南第十三中学,也时常“停课闹革命”,老师时时挨批,学生经常打架,全校一片乱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父亲没有参加这帮那派,没有浑浑噩噩打发时光,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命运抗争。
父亲把自己主教的语文课讲的更认真、更精彩了。他常常把文革中那些充斥着政治口号的课文撇在一边,对同学们高吟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句,大段背诵散文名篇,以致他教过的学生几十年后仍然记得他们的安老师为他们讲课时的美好感受。父亲当时这样做,是要冒着多大的政治风险啊。
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开始研习书法。这样做,正如父亲后来所说,是要借书法来派遣心中的郁抑之气,来让自己的满腹才情有一种抒发表达的方式,让精神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从此以后,在挥毫泼墨中描摹古今大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风范,成为父亲孜孜不倦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他人生的最大乐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像那个时期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我们这个三个子女的家庭同样生活困窘。父亲练字,多是在捡来的废报纸上练,在玻璃板上、水泥地上蘸着水练。母亲回忆说,那时候父亲练字入了迷,每天悬肘练字多达10个小时,因为用功过度,手臂和肩膀经常疼的睡不着觉。父亲在书法练习上的勤奋和执着感动了两位书法大家—金棻和姜守迁。尽管父亲当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尽管父亲与他们素昧平生,但当父亲一次次登门求教后,他们从父亲身上看到了那个年头少见的对传统书法艺术真诚的热爱,分别欣然收父亲为徒,尽心指教。金棻老师有时还被父亲用三轮车接到家中,与父亲把酒论字,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每当此时,就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候。
金棻老师的字丰厚深沉,意蕴悠远;姜守迁老师的字则清丽隽永,刚劲内敛。金棻老师为人热情洋溢,豪放开朗;姜守迁老师则严谨周到,一丝不苟。在书法成就上,他们都有大家风范,又各具风格;做人上,尽管他们性格不同,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他们又都恪守着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不入流俗,超然世态,在书法的世界里埋首耕耘。两位老师的为人处世和书法意趣,都深深影响着父亲,让父亲在耳濡目染之中,在日夜的学习揣摩里,汲取了两位老师的思想境界和书法神韵,通过自己的艰苦习作,渐渐形成了父亲自己对书法独特的美学追求。
父亲习字,是从楷书入手的,在楷体的书写练习中,父亲吃苦最多,下的功夫最大。父亲认为,楷书是书法中的“马步”和“站柱功”,只有耐得住寂寞,打好楷书这个基础,才谈得上其它。父亲最不赞成的,是时下有些书法家尚未打好楷书的底子,就大弄行草和狂草,甚至种种怪异字体,让书法走入了歧途。
当然,父亲不是泥古不化之人。在楷书和随后的隶书上下了10年功夫,观摩研习古今多家名帖之后,父亲的目光越过千年,凝聚在魏晋时代达到最高成就的爨体上。从书法史上看爨体似隶似楷,体现了从隶书到楷书转换期的独特风格。也可以说,爨体是在中国书法自隶而楷的关节点上,具有独特书法美学价值的字体。但写爨体却被许多书法家视为畏途,如无隶、楷两体的深厚功底,是断不敢妄写爨体的,所以至今国内书法家写爨体的少,写得好的更少。父亲凭着自己扎实的楷、隶两体功夫,凭着金棻和姜守迁等老师的鼓励和指点,凭着自己的毅力和领悟,渐渐在爨体上有了自己的心得和成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 “安氏爨体”。
父亲有一副书法作品,题写的诗句是这样的:“五指山下一仙猿,离经叛道性本然。有朝崩腾凌霄汉,万众膛目乱书坛。光怪陆离真奇品,朴厚古貌是佛颜。莫道羲之能称圣,人外有人天外天——赞爨宝子出世。”这首诗是父亲作得,诗中表达的意境,既是对爨宝子贴的赞颂,更表明了父亲志在书坛创新的高远追求。父亲后期的字,正体现了这种追求,也正渐渐达到这种境界。著名书法家、画家和雕塑家钱绍武老先生曾这样评价父亲的字:“枯老古拙,而又气韵生动,周正端方,而又意蕴洒脱,迹近爨宝子,而又自成一家。”青年时期师拜金棻、姜守迁,到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在书坛辛勤耕耘,自楷而隶而到享誉书坛的“安氏爨体”,父亲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实践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走完了一条富于成就的生命历程。
近些年,父亲从济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岗位上退休后,更是全副身心的投入到书法之中。他的作品,也渐渐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评价,有多幅作品在全国书法展上获奖。他的“安氏爨体”影响远播东瀛,在日本的书坛备受好评,一些日本朋友深以获得他的一幅作品为荣。
就在父亲正朝着书法的更高境界进取的时候,让我们和他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可怕的病魔向父亲袭来,过早的中断了他的艺术追求之路。父亲在严重的病痛折磨中,仍不愿放下手中的笔,依然坚持每天写字数小时,写出了一副又一副佳作,直到他的手抖得再也握不稳笔,直到他躺下后再也起不来。
父亲一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尽他的才能和心智教好每一堂课。无论是他先后执教的济南第十三中学、济南大学中文系,还是在山东电视台讲授职业高中语文,他的课总是最受同学欢迎。在书法艺术上,他也热心授徒,他的小弟子们先后多人获得山东省乃至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大奖。
父亲为人随和热情,没有一点教授和知名书法家的架子。他的身边总有许多平民朋友,他们婚丧嫁娶、店铺开张,来向父亲求字,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而父亲的一笔好字,也总是给他们带来光彩和喜悦。
父亲酷爱文学和喜剧,在大学时代,曾以演出《家》中的觉新而获得“翩翩公子”的美称。父亲写剧本、小说,也写诗,他的才能和激情,给他的书法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意境。
父亲一生爱国家、爱社会、爱文学、爱书法,当然,更爱我们。他的这份深爱,深深的浓缩在这一幅幅书法作品中。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安建华,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如今,一代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一位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一个慈爱父亲的无尽温情,一位孜孜以求学者的洋溢才华,都随风逝去,却又通过这一笔笔墨迹,留在了人间。
字,写在纸上;精神融入血脉;思念,永远铭刻心底。
赵鹏,现任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社多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电视网亚太电视台台长。
安建华 An Jianhua >>>
1935年出生于北京。中学时期就读于北京惠文中学,随即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4年俄语专业,后又转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61-1997年任教于济南第十三中学,后调入济南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安建华一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教育事业,对古汉语、现代汉语潜心钻研,其在校的教学课程也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多次组织市级各中学老师观摩其教学方法,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八十年代初,省市教育部门为了普及高中课程和后期普及中专课程,先后主办了广播高中、电视高中和后期电视中专。由于其教育方法突出,参与并主讲了中文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十三中学争得了很高的荣誉。
安建华一生酷爱书法艺术,年轻时就从师于书法名宿姜守迁先生。以欧阳询九成宫为基础,旁涉魏碑及隶书,魏碑以《龙门二十品》为主,方正遒厚,同时又参以二爨笔意。隶书受恩师影响喜《曹全碑》飘逸灵动。七十年代末即参加并选入市级书法展,获得好评;八十年代中期繁重的教学使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毛笔,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九十年代中期后有了较空闲的时间,又拿起了毛笔,这一时期多以隶书为主,魏碑时或见之。这期间,又在老年大学担当书法教师,并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类书法活动,乐此不彼。
安建华一生从事中文教学,由中学及大学,他虽未在书法界亨有大名,但他的粉笔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很多学生是在听他的课,看他的粉笔字时喜欢书法的。他谦虚好学,不以先生自居,甚至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书法事业,就这一点来讲,他不但影响和积极发展了众多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身先士卒,积极探索。就推动书法教育事业、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这点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父亲开始练习书法时,正值文革动乱时期,到处斯文扫地。父亲所在的济南第十三中学,也时常“停课闹革命”,老师时时挨批,学生经常打架,全校一片乱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父亲没有参加这帮那派,没有浑浑噩噩打发时光,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命运抗争。
父亲把自己主教的语文课讲的更认真、更精彩了。他常常把文革中那些充斥着政治口号的课文撇在一边,对同学们高吟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句,大段背诵散文名篇,以致他教过的学生几十年后仍然记得他们的安老师为他们讲课时的美好感受。父亲当时这样做,是要冒着多大的政治风险啊。
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开始研习书法。这样做,正如父亲后来所说,是要借书法来派遣心中的郁抑之气,来让自己的满腹才情有一种抒发表达的方式,让精神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从此以后,在挥毫泼墨中描摹古今大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风范,成为父亲孜孜不倦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他人生的最大乐趣,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像那个时期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我们这个三个子女的家庭同样生活困窘。父亲练字,多是在捡来的废报纸上练,在玻璃板上、水泥地上蘸着水练。母亲回忆说,那时候父亲练字入了迷,每天悬肘练字多达10个小时,因为用功过度,手臂和肩膀经常疼的睡不着觉。父亲在书法练习上的勤奋和执着感动了两位书法大家—金棻和姜守迁。尽管父亲当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尽管父亲与他们素昧平生,但当父亲一次次登门求教后,他们从父亲身上看到了那个年头少见的对传统书法艺术真诚的热爱,分别欣然收父亲为徒,尽心指教。金棻老师有时还被父亲用三轮车接到家中,与父亲把酒论字,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每当此时,就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候。
金棻老师的字丰厚深沉,意蕴悠远;姜守迁老师的字则清丽隽永,刚劲内敛。金棻老师为人热情洋溢,豪放开朗;姜守迁老师则严谨周到,一丝不苟。在书法成就上,他们都有大家风范,又各具风格;做人上,尽管他们性格不同,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他们又都恪守着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不入流俗,超然世态,在书法的世界里埋首耕耘。两位老师的为人处世和书法意趣,都深深影响着父亲,让父亲在耳濡目染之中,在日夜的学习揣摩里,汲取了两位老师的思想境界和书法神韵,通过自己的艰苦习作,渐渐形成了父亲自己对书法独特的美学追求。
父亲习字,是从楷书入手的,在楷体的书写练习中,父亲吃苦最多,下的功夫最大。父亲认为,楷书是书法中的“马步”和“站柱功”,只有耐得住寂寞,打好楷书这个基础,才谈得上其它。父亲最不赞成的,是时下有些书法家尚未打好楷书的底子,就大弄行草和狂草,甚至种种怪异字体,让书法走入了歧途。
当然,父亲不是泥古不化之人。在楷书和随后的隶书上下了10年功夫,观摩研习古今多家名帖之后,父亲的目光越过千年,凝聚在魏晋时代达到最高成就的爨体上。从书法史上看爨体似隶似楷,体现了从隶书到楷书转换期的独特风格。也可以说,爨体是在中国书法自隶而楷的关节点上,具有独特书法美学价值的字体。但写爨体却被许多书法家视为畏途,如无隶、楷两体的深厚功底,是断不敢妄写爨体的,所以至今国内书法家写爨体的少,写得好的更少。父亲凭着自己扎实的楷、隶两体功夫,凭着金棻和姜守迁等老师的鼓励和指点,凭着自己的毅力和领悟,渐渐在爨体上有了自己的心得和成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 “安氏爨体”。
父亲有一副书法作品,题写的诗句是这样的:“五指山下一仙猿,离经叛道性本然。有朝崩腾凌霄汉,万众膛目乱书坛。光怪陆离真奇品,朴厚古貌是佛颜。莫道羲之能称圣,人外有人天外天——赞爨宝子出世。”这首诗是父亲作得,诗中表达的意境,既是对爨宝子贴的赞颂,更表明了父亲志在书坛创新的高远追求。父亲后期的字,正体现了这种追求,也正渐渐达到这种境界。著名书法家、画家和雕塑家钱绍武老先生曾这样评价父亲的字:“枯老古拙,而又气韵生动,周正端方,而又意蕴洒脱,迹近爨宝子,而又自成一家。”青年时期师拜金棻、姜守迁,到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在书坛辛勤耕耘,自楷而隶而到享誉书坛的“安氏爨体”,父亲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实践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走完了一条富于成就的生命历程。
近些年,父亲从济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岗位上退休后,更是全副身心的投入到书法之中。他的作品,也渐渐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评价,有多幅作品在全国书法展上获奖。他的“安氏爨体”影响远播东瀛,在日本的书坛备受好评,一些日本朋友深以获得他的一幅作品为荣。
就在父亲正朝着书法的更高境界进取的时候,让我们和他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可怕的病魔向父亲袭来,过早的中断了他的艺术追求之路。父亲在严重的病痛折磨中,仍不愿放下手中的笔,依然坚持每天写字数小时,写出了一副又一副佳作,直到他的手抖得再也握不稳笔,直到他躺下后再也起不来。
父亲一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尽他的才能和心智教好每一堂课。无论是他先后执教的济南第十三中学、济南大学中文系,还是在山东电视台讲授职业高中语文,他的课总是最受同学欢迎。在书法艺术上,他也热心授徒,他的小弟子们先后多人获得山东省乃至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大奖。
父亲为人随和热情,没有一点教授和知名书法家的架子。他的身边总有许多平民朋友,他们婚丧嫁娶、店铺开张,来向父亲求字,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而父亲的一笔好字,也总是给他们带来光彩和喜悦。
父亲酷爱文学和喜剧,在大学时代,曾以演出《家》中的觉新而获得“翩翩公子”的美称。父亲写剧本、小说,也写诗,他的才能和激情,给他的书法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意境。
父亲一生爱国家、爱社会、爱文学、爱书法,当然,更爱我们。他的这份深爱,深深的浓缩在这一幅幅书法作品中。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安建华,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如今,一代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一位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一个慈爱父亲的无尽温情,一位孜孜以求学者的洋溢才华,都随风逝去,却又通过这一笔笔墨迹,留在了人间。
字,写在纸上;精神融入血脉;思念,永远铭刻心底。
赵鹏,现任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社多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电视网亚太电视台台长。
安建华 An Jianhua >>>
1935年出生于北京。中学时期就读于北京惠文中学,随即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4年俄语专业,后又转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61-1997年任教于济南第十三中学,后调入济南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安建华一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教育事业,对古汉语、现代汉语潜心钻研,其在校的教学课程也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多次组织市级各中学老师观摩其教学方法,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八十年代初,省市教育部门为了普及高中课程和后期普及中专课程,先后主办了广播高中、电视高中和后期电视中专。由于其教育方法突出,参与并主讲了中文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十三中学争得了很高的荣誉。
安建华一生酷爱书法艺术,年轻时就从师于书法名宿姜守迁先生。以欧阳询九成宫为基础,旁涉魏碑及隶书,魏碑以《龙门二十品》为主,方正遒厚,同时又参以二爨笔意。隶书受恩师影响喜《曹全碑》飘逸灵动。七十年代末即参加并选入市级书法展,获得好评;八十年代中期繁重的教学使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毛笔,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九十年代中期后有了较空闲的时间,又拿起了毛笔,这一时期多以隶书为主,魏碑时或见之。这期间,又在老年大学担当书法教师,并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类书法活动,乐此不彼。
安建华一生从事中文教学,由中学及大学,他虽未在书法界亨有大名,但他的粉笔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很多学生是在听他的课,看他的粉笔字时喜欢书法的。他谦虚好学,不以先生自居,甚至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书法事业,就这一点来讲,他不但影响和积极发展了众多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身先士卒,积极探索。就推动书法教育事业、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这点来说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