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秋天的约会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916579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作为教者,理当顺着这两条路径走进文本,攫取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活动。三上第二单元统摄于“金秋时节”的人文主题,四篇课文以秋天为主角,从景物的色彩、声音、场景等角度展现了金秋的美好。教材用一首诗作为单元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然在告知我们,本单元都是以观察、想象,用细腻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金秋的美好。这样想来,单元习作安排“学习写日记”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秋天的约会——

一、主题如歌,一支支明艳的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怨秋”常常是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文共性,但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却道出了秋天的绚烂与热情。
  1. 风光独好。《古诗三首》中的《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带我们走进了瑟瑟深秋,“寒山”“霜叶”“荷尽”“菊残”“萧萧梧叶”……这些景物原本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萧瑟之气。但三首诗却都一反常情,用“二月花”“橙黄橘绿”“一灯明”等表现出了深秋时节的鲜亮、热烈、生动的景象,一扫人们对秋的衰败、感伤之情。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夜秋雨后,水泥道上因落满了金色的梧桐树叶,而变得不同寻常,非常美丽,这是作者对雨后秋景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秋天的雨》以秋雨为主角,邀约到一位位秋日“嘉宾”云集而来,展现出一个美丽、生动、丰收的秋天。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秋之万籁,像古琴流淌出音韵旋律,用诗的语言,道出无尽的秋赞。整个单元,满满当当的秋日盛景,秋光独好。
  2. 情感充沛。秋天的景致之所以会那么清新、那么亲切,是因为作者打通了自然融入内心的通道,迷人的金秋倾注内心,奔涌而出。可谓是眼前景升起心中情,心中情定格眼前景。《古诗三首》中,杜牧用“红于二月花”来表达心中明艳的深秋,苏轼用“橙黄橘绿”来表达人生中的辉煌深秋,叶绍翁则用“一灯明”来表达深秋旅途中的一份温馨。三首诗,都值得在一生中好好珍藏,时不时地回读,再品。一条铺满梧桐叶的水泥道被作者说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好的文字,总是让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当我们读到课文中那看似随意的语句“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时,可以稍加思考,为何要两次强调“一夜”?若不是有这样的前提,怎会有梧桐叶的纷飞?怎会有梧桐叶的熨帖、平展?怎会有亮晶晶的水洼、闪闪发光的地毯?怎会有红雨靴的登场?难怪,在课文结尾时又一次回味“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浓烈的感情就这样藏在其中了。
  3. 情趣高雅。课文《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来得那么轻,那么柔。一改夏雨的暴烈与粗重,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钻入大地的怀抱,清清凉凉的,秋天的大门如久逢知己一般,爽朗地打开了。文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趁你没留意”,多么可爱、多么淘气的秋雨啊,像透出一份狡黠的小姑娘,跟奶奶玩着“芝麻开门”的游戏呢。原来秋天的门本来就虚掩着,轻轻一推,甚至轻轻一呵气,就会迎来一位轻盈的舞者。秋雨的优雅,感染着秋天也变得无比高雅。同样的感觉常常流淌在张秋生的笔端,或淡雅或绚丽,总是那么惊艳。“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地面上“不规则”“凌乱”的梧桐叶,在作者眼里却是平添的美,这真是一种雅致的审美情趣呢!

二、选材如画,一幅幅绚烂的画


  本单元课文中的题材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既为秋天的常态景物,又有作者特别的立意。从题材的选择、色彩的呈现、着笔的轻重等视角给我们呈现出秋的绚烂与迷人,读来酣畅美好,充满欣喜。
  1. 题材安排精当。梧桐叶、秋雨、霜叶、残菊、黄叶等景物在秋天再平常不过了,但作者对这些事物做了精心的安排,就洋溢出不同尋常的情感与情趣。我们来欣赏古诗《山行》,杜牧眼中的满山霜叶,让我们感觉到诗人超出了常人的思维。杜牧没有直接呈现个人观点,而是做了很好的铺垫。一个游子远望石阶,眺望着远处的白云人家,孤独之情跃然纸上。突然,诗人停了下来,枫叶如此美丽,全诗的镜头一下子聚焦在红艳得胜过二月花的霜叶。诗人一定是驻足在枫林边,深深凝视着一片枫林,内心像火红的枫叶一般跃动,无关乎今晚的夜来得早还是晚,只为眼前这片红叶所迷恋。内心的苦闷、孤独、惆怅,都因为眼前这份明丽而烟消云散,内心的秋意溢满了春的欣喜。
  2. 色彩呈现奔放。秋天本就是一个天然的调色板,色彩丰富,绚烂缤纷。《秋天的雨》一文中第2自然段第一句便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诗人要表明秋雨不只是如“五颜六色”一般的颜色之多,而是强调每一种色彩都是动态的精灵。看,那银杏树叶,黄黄的,还在“扇哪扇哪”的;那枫树叶,红红的,还在“飘哇飘哇”的;那片田野,金黄金黄的,像海洋一样浩瀚汹涌;那些果树,橙红橙红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的;那菊花仙子,占尽所有色彩,在那里频频点头……《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绚烂的色彩,但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色彩感。“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在我们耳畔充满美妙的天籁之音的时刻,大自然的绮丽色彩缤纷而至:黄叶的“唰唰”声,一定像打击乐一般,带着节奏的黄色炫舞;蟋蟀的“??”声,那一定是金光闪闪的,亮得炫目;大雁“嘎——嘎——”的声音里,天空中出现那黑色勇士般的掠影;秋风则是自由的小精灵,在田野上四处撒野、嬉闹,它不断变换着声音,也变换着色彩了……田野被秋风装点得百般妖娆。细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作者在秋的着色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
  3. 泼墨着笔洒脱。《秋天的雨》把景物融合在秋雨中,分别在田野、果园、树林三个情境中有序呈现。《听听,秋的声音》中秋的景物则是在树林、阳台、天空、田野中一一登场。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作家张秋生的文字总是与奇思妙想匹配得那么恰当。作者写出的像地毯的水泥道,不是一小段,而是“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听话的“小巴掌”似被熨斗逐一熨烫过一般整齐,但“小巴掌”不改顽皮的本性,所以“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这样的笔墨点缀,似乎能见到那一个个“小巴掌”跟秋风捉迷藏,与秋雨亲昵的欢闹场景。小雨靴与小鸟似乎没有联系,但在一个个金黄的小巴掌的衬托下,成了“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有动作,有声音,这是小朋友在水泥路上的奔走与跳跃,原来美好的景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语言如诗,一首首音韵的诗


  作者们用特别适合的场景传达情感,用特别节制的语言表达感受,用特别精准的标点辅助语境。本单元的语文目标要素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因而在文本解读时应有所关注。
  1. 用词节俭。从本单元中的几篇课文中,我们都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斟酌词句的用心。《秋天的雨》第3自然段的“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一句中作者用了“勾住”这个词,小朋友的脚是撒野的脚,是漫山遍野跑的脚,要能“勾住”它,该有多大的魔力!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于是小喜鹊“衔来”树枝,小松鼠“找来”松果,小青蛙“挖洞”更加来劲儿,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杨树和柳树叶“飘”到树脚下……每个事物都在听从秋雨的告示,为了冬天的衣食住行,大家都在这个深秋忙碌着。再看“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一句中的“藏”字,“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一句中的“躲”字,有着同样的点睛效果。再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孩子的走路姿态尽显眼前,地上的梧桐树叶煞是迷人,每一片都值得驻足。“一步一步”“一片一片”“很慢很慢”,远比空洞赞美雨后地上的梧桐树叶入眼入心。
  2. 描述妥帖。从《赠刘景文》诗题可知,诗是为刘景文而写的,诗中的内容却是写深秋景物的,没有一字涉及刘景文其人。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荷,出淤泥而不染;菊,高洁淡雅、傲立风霜,不留痕迹地将诗人想要对朋友刘景文表达的敬意蕴含其中。赠诗之际,刘景文年近花甲,败荷残菊展现出一幅深秋画卷,同时也显现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将友人的高洁品格与笃实秉性融于诗句之中。没有败枝枯叶的颓废,也没有花残叶落的悲痛,而是看到了傲立风霜的生机勃发、橙黄橘绿的丰硕收成。借景抒情,把真诚的赞扬与浓浓的祝愿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
  3. 标点说话。《听听,秋的声音》这一首诗,诗题的表述就很特别——“听听,秋的声音”,一个逗号,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在强调、提醒我们好好听秋的声音。与此同时,诗人连用了两个“听”字,表示不是一听了之,也不是只听一种声音,而是让我们听秋天的万籁之音。诗人在诗的结尾处写道:“听听,我们去听听秋的声音。”诗人显然在有意提醒读者,让心静下来,让耳朵静下来,用上身体的所有感官,一起配合耳朵去感受这秋天的美妙声音,更多地感受这丰收、绚烂、充满情义的富庶秋天。
  每篇课文应是独特的“那一篇”,但从单元的角度,似乎更能把握住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作家们總是尝试着从不同视角走进秋天,给我们展现出不一般的秋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重点抓住作家笔下的“不一般”,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钥匙。
其他文献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既直接击中说明文的成文要领,也道出了阅读说明文的简明“入口”。由此,说明文文本解读我们则主要看这篇说明文“说明白了”什么事物,怎么“说明白了”的,作者为了达成“说明白了”的效果,用上了怎样的言语风格来实现的。五上第五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题目分别是《太阳》 《松鼠》 《鲸》。说明对象一看便知,我们不妨用上述最为简明的评判标准,从多个角度来感知作者“
期刊
一、談话导入  同学们,一天里,你们最喜欢哪个时刻?(早晨、晚上)我来采访几个喜欢晚上的同学。请你告诉我,你喜欢晚上的理由是什么?(生说理由)我和你们一样,也爱这夜色苍茫,爱这静谧时光,但是,又和你们不一样,我更偏爱有月亮的晚上。(板书:月)微风徐徐,月下漫步,无论是哪种形状的月亮,都能带给我独特的体会和不同的心境。  当然,古往今来,爱月者远非我一人,他们以月为载体,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抒发着深
期刊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个分支,与文艺童话相比,科学童话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侧重于知识性。它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让儿童在童言、童真、童趣中认识自然和人生,获得人文的熏陶,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小壁虎借尾巴》 《小蝌蚪找妈妈》 《我是什么》 《小毛毛虫》等都属于科学童话。  然而,在日常童话教学中,却存在着科学童话与文艺童话不分、“千课一面”的现象,难以实现科学童话的教学价值。如何紧扣科
期刊
一、什么是阅读?  什么是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搞明白。哈维和古德维斯通过大量研究表明:阅读分为认读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如下图:  列在左侧方框中的是阅读应具备的认读技能,通常在低年级学习,这也是开始阅读的基础。人们通常认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就具备了,然而这只适用于极少数的学生。大卫·波尔森研究表明: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识字和口头语言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
期刊
“全语境”识字活动课,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汉字与汉语文化学习活动,即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游戏、对话和探究等方式对汉字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学习汉字的良好状态。“全语境”课程是开放的、生活化的、富有童趣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们锁定“全语境”项目,借助它来实现低年级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师生的发展与成长。研究中,我们且行且思,不断寻找更大的“玩转空间”,促进团队建设、学生发展。
期刊
我校坚持开展“全语境”识字的研究,至今整整19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对“全语境”识字活动课堂进行了创意设计,使它成为“立基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活动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架云梯,搭建一座桥梁。一、自选资源,做识字剪贴本的小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语文课上,我们受到教材的束缚,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
期刊
《鸟的天堂》是五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的安排有两个:一个指向阅读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另一个指向表达“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榕树的静态美与鸟儿的动态美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生机无限的天堂美景图,因此本文的学习希望能够在感受两者结合所营造的“天堂”意境之美中感受表达,学习语言。一、激发阅读欲望,导入文本  导入课题时,教
期刊
美丽的童话伴随着孩子缤纷多彩的童年生活。童话里有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美妙的想象,天马行空的幻想,正是童话吸引人的地方。神奇的想象,除了带给孩子们快乐以外,也激发了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每一个看过童话的孩子心里都会生长出一棵小树,上面结满自己的梦幻果实。  让不少老师焦虑的问题是:“想象类习作”怎么教?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习作教学中创设了“想象力大作战”游戏,让学生根据几个关键词,
期刊
江苏省第20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于2019年5月在常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4位青年教师执教了14节阅读课。青年教师们在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上体现了创造性、变革性和生长性。一、教学内容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篇教材的内容,而是用教材来教语文,并且拓展到类文与整本书的阅读,创造性地教语文。  第一个创造体现在课型教学上。绝大多数的青年语文教师都选择了单篇
期刊
李亮博士说,统编教材,理直气壮地宣传。于是,翻阅着,研读着,寻找着这份“理直气壮”,感受着这份“理直气壮”。譬如,每个单元导读的设计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文字唯美,目标清晰,无须大段文字表述,巧妙地用“三个一”来呈现,即“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标签”。  不妨一起欣赏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单元导读页”:“一幅图”描绘出秋天美景,覆盖整个页面;“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单元内容主题——“金秋的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