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白了”:一篇说明文成功的基准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既直接击中说明文的成文要领,也道出了阅读说明文的简明“入口”。由此,说明文文本解读我们则主要看这篇说明文“说明白了”什么事物,怎么“说明白了”的,作者为了达成“说明白了”的效果,用上了怎样的言语风格来实现的。五上第五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题目分别是《太阳》 《松鼠》 《鲸》。说明对象一看便知,我们不妨用上述最为简明的评判标准,从多个角度来感知作者“说明白了”的本领。
  一、“一见便识”——把事物“说明”得跃然纸上
  说明文当然要帮助读者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增长见闻。如《太阳》一文,让我们认识到太阳体积之大、温度之高;又如《松鼠》一文,我们了解了松鼠外形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读完课文,我们到底有没有认识这一事物,那就看我们有没有读得出文中的侧重要点与凸显角度了。笔者以为,一个更为直接的判断方式,就是在生活中见到这种事物时,能否流利地实现“开口呼”。
  如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呢?由《太阳》一文显然能读出太阳的远、大、热,但这些也是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然而,人们对于太阳的理性认知却未必尽然。文中“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句话,一下子让我们把探索的兴致移到了太阳对人类到底有怎样的意义这一话题上。本文从多个方面,用客观、冷静、简洁的科普语言,给我们描述了“有太阳才有植物” “有太阳才有动物” “有太阳才有我们” “有太阳才有云雨雪风”,在文字里蓦然转身,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里的“风花雪月”都来自太阳的慷慨赠予。“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好的科普文,总能让理性的科学知识自然又深刻地走进心里,培养我们理性的思维和对科学的兴趣。
  如何来突显事物的角度呢?我们可以来看《鲸》这篇习作例文。鲸可写的角度有很多,鲸的大小、模样、本领等,但作者一下子聚焦在“鲸之大”的角度。课文第1自然段开篇便是:“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者显然一下子就抓住了鲸“大”的特点来写。鲸的“大”首先体现在身体的重,作者选择了一个每个人都熟悉的事物,“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当然,只写重还不够形象地突显鲸的“大”,于是又有了“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样子用具体可感的数字或者场面来写,我们一下子就能读出鲸之大,但我们更要关注作者为何用“大肥猪”“人举手”“围坐看书”等事物或场景来具体描述?仔细读下去,我们会发现作者围绕着“大”字,在后文中不断回扣,让鲸之大深入人心。
  二、“一读即懂”——把事物“说明”得纹理明晰
  说明文当然也要善于把古远、复杂、神秘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这样才算“成功”。说明文一般要借助很多说明方法。
  怎么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呢?我们以《太阳》一文为例,太阳看似熟悉,其实陌生,因为人类无法接触太阳,只能凭远观猜测而已。作者为了说明“太阳有多远”,用古代神话传说引领着我们愉悦地走进了课文的阅读。紧跟着来了一句:“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其实”两字,冷静地拽住我们浮想联翩的感性思绪,连续三个数字的具体描述,两次假想,让我们一下子回归理性的世界。作者为了说明太阳有多大,首先用我们的现实生活来直观说明。站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将太阳与我们生活的地球比较,多么具有冲击力。作者为了说明太阳有多热,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生活中我们只感受过一百摄氏度的开水,鲜见五千五百摄氏度。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用列数字来表述,但未必都合适;任何事物都可以作比较来表达,但关键要用上共识的类比物。作假设的说明方法,一定是从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出发的。
  怎样有条理地展开说明层次呢?所谓条理,无非就是并列、递进、延展、呼应等形式。《鲸》的第2自然段猜测了鲸的演化史:陆地生活——浅海生活——深海生活,作者用上了“在很远的古代”“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等表示时间进展、环境演变的过程。根据时序梳理,让人们对鲸的前世今生有了梗概的了解。仔细读,我们会进一步发现,《鲸》一文始终是围绕鲸的“大”来写的,从肉眼看得到的“大”,到“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吨多”的食量来说明鲸之大,再到呼吸“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进一步印证鲸的大。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谈长须鲸的出生。“刚生下来就有六米多长,一两吨重,……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这句话中用了“就有”“就可以”,两个“就”字,读出了鲸从小时候就不寻常的“大”。从全文来看,作者一直紧扣鲸的“大”,从各个角度来说明,从吃食物到日常呼吸再到不为常见的出生,这是一步步在走向鲸的生命深处。
  三、“一品即赞”——把事物“说明”得活色生香
  常言道,言为心声。即便是说明文,依然能够读出活生生的事物、明白白的态度、暖融融的情感。
  说明文的情感从何处品味呢?上文提及我们读《太阳》,读出的太阳是美丽世界的布局者,是人类生活的能量源。这样的情感总是藏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来读《鲸》一文第6自然段描写鲸睡觉的场景。仔细品,作者对鲸的欢喜流淌其间。鲸像我们一样“每天都要睡觉”,一下子拉近了深海巨灵与我们的空间距离、生活习性的距离。鲸很合群,“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这该是鲸的可爱之处了;鲸很精明,“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这该是鲸的聪明之处了。至于“头朝里”紧挨着,是不是想说悄悄话?完全可能。鲸很警觉,“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多么有智慧的团队,逃生的时候是朝着四面八方的,真是训练有素。仔细品品“每天都要”“总是”“聚在一起”“围成一圈”“静静”“立即”这些词语,是饱含着夸赞与温度的。   说明文的话风如何感触呢?不同作家的言语风格当然迥异。读了法国作家布封的《松鼠》,我觉得不像一篇说明文,更像一篇文字隽秀的散文。有西顿笔下动物的生动描绘,充满生命的尊严;也有法布尔《昆虫记》那般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学气息。读着读着,不自觉地,就能感受到作家文字背后那充满温情、欣赏、喜爱的目光和深情的凝视。
  作家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一开篇,对松鼠的喜欢便溢于纸面。“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不枝不蔓,行文就“漂亮”“乖巧”“驯良”三个词语铺陈开去。“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段话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作家的目光从上而下,细细描摹过去。一般情形下,“清秀”一词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发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我们似乎能读出作家的画外音:小松鼠啊,你长得真漂亮!
  作家在介绍松鼠的活动范围时写道:“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这其中“不” “也不” “只”等词语,清楚明白又准确地写出了松鼠的活动区域。又如作者在写松鼠做窝时,用“先” “再” “然后”等表示工作程序的词语,将松鼠做窝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写得井然有序。用“搬” “放” “编扎” “挤” “踏”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说明了松鼠做窝时的动作。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说明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而有耐心。“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 “使舵”,乖巧不言而喻。我们又似乎能读懂作者的画外音:小松鼠啊,你乖巧又能干啊!
  《松鼠》这样的说明文,我们读时并不感到枯燥与乏味。一是因为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二是因为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因为心中喜欢,才有了语言的轻快、舒展、有情趣。这样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
  走进说明文当然要关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但更要感知文中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说明,还可以怎么来“说明白”;走进说明文当然要关注详略得当的问题,但更要关注为何要这般安排详与略,如果详与略的内容改变了,又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走进说明文当然要关注运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更要关注用怎样的言语风格来更好地“说明白”事物,如果换一种言语风格,说明的效果又会是怎样……
  “说明白了”,以說得让人更好地接受为最佳效果。因此,说明文也是要美的,美得有理性,且有温情。任何“机械化”“程序化”地解读与教学说明文,只会让美感全无,寡然索味。
  “说明白了”,当然不是“说白了”。
  (姜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鲁迅,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一个把笔化作有力武器,深味“写作的愉悦”的“大先生”。  定睛看看鲁迅先生的黑白照片,就是这样桀骜不驯的样子。人们都说,鲁迅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祥;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差不多同时期,法国有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有哈代、狄更斯,德国有歌德、席勒,俄国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印度还有泰戈尔。好在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仍有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课文和解释生词。即使有阅读,也只是表面的“阅读”,忽视了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引导学生朗读呢?  首先,要正确地朗读,达到“三对”,即眼对、口对、心对。第二,要达到朗读流利的标准,即不读断句、错句,不重复单词和句子。第三,朗
期刊
《升国旗》是一篇描写五星红旗的儿童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同学们对五星红旗深深的热爱。在教这样的现代儿童诗时,笔者的设计理念是立足读文、识字、口语表达,帮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五星红旗的庄严美好,燃起心中对五星红旗的热爱之情。  一、激发情感,从识字开始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因课文思想性极强,故而从识字教学开始,情感的激发就应该蕴含其中。  1. 教学生字“升”。① 读准后鼻音和翘舌音。②
期刊
如何让汉字教学多点“思维力”?下面,以《日月明》一课为例,浅谈怎样注重思维训练,打造指向思维的汉字教学课堂。  在《日月明》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会意字。会意字属于“六书”中的一种,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一个字的含义组合成一个新字。会意字按照构字的数量来说,分为“二合”“三合”。“二合”就是两个字组合,意思加以組合,比如“明、男、林”等字;“三合”意思为三个字合在一起,比如“众、
期刊
在彼此对视的一刹那,有唏嘘感慨的声音在心底悄然掠过。发福了、老成了……岁月可真是一把无形的“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痕迹。谈笑间、恍惚间、时光倒转到二十年前那个属于我们的悸动年代。  班主任费国俊老师当年对我们既亲切又严厉。我们私下喊他“阿俊”。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到现在都能记得他眯缝着那双似乎永远都没睡醒的小眼睛,双手或交叉在胸前或背于身后,静听同学们齐读课文或回答问题的样子。
期刊
特别欣赏司汤达的一句话:“童年,无休无止的童年。”教育的一切就是为了寻找童年,为了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应该以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坚守儿童立场,建设“百草园”  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的天性使然。“让学校成为童年的美好记忆”,一直
期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成果文集》一书,由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家珑先生主编,已出版发行。全书围绕“语文素养—养成”这一课程模型,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沐浴着春光春色,阅读本书让我既温习又学到了有关语文课程和教学变革的诸多知识,奔赴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的读书之旅,重启了一场关于“语文素养—养成”
期刊
与童书结缘,因为孩子。我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童话故事的陪伴。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群学生的老师,我没有理由拒绝和他们一起阅读童话。  一、给予你更好的,我先做个好读者  亲子阅读、班级共读的起点,应该从父母、老师的个人阅读开始。选书是第一步。我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出适合自己孩子和班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再根据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提供的各年龄段童书畅销榜,阅读内容简介、相关评论后,才确定购买
期刊
《zh ch sh r 》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针对新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该课时力求语文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这节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校园不久,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总是好奇地问这问那,热切地关注着周围
期刊
一、两套教材标点、修辞及其他词句段训练比对分析  (一) 共同价值取向分析  标点、修辞及其他词句段训练均属于知识系统范畴。在其编排体例与内容设计上,两套教材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1. 依标扣本,随文设练。两套教材在标点符号知识编入时,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要求,将目标分解到不同学段中,并提出明确的数量标准。  在标点符号的学习内容编排上,两套教材均在第一学段落实对逗号、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