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是否应先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窃以为,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能力,使其能读会听,能说善写。而语文教学的重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一、千法万法,读为大法
“千法万法,读为大法。”很多语文知识不是教师讲过或一讲再讲后小学生便能领会和运用的,毕竟他们的知识储备太少,眼界太窄。他们要慢慢地咀嚼、消化。否则语文教学还要发明那么多教学方法和手段干吗,用“讲授法”不全部搞定了么?“千法万法,读为大法”——这话一言中的,概括得太妙了!我们语文教学要“破理解观、破知识观”,把时间多花在让学生自己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上。
读有两种:一是课内读。读熟所学的课文,该背诵的背诵,如古诗或精彩、优美的句段。二是课外读。仅读一些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接触不了多少语言现象,感悟不了多少语法规律。因此,教师更要全面、广泛、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点尤其重要,是学生能說会写的一个重要基础。
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的足够接触、认识和理解,心中没有词语与章法,那他作文时即使再怎么搜肠刮肚,又能“搜刮”出多少有用的东西呢?
那么课外阅读都有哪些途径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课文教学同步进行。如学到写人的文章,可以给学生读一些优秀学生作品中的写人的文章;如学古诗——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以给学生读李白的其他名作(最好是小学课本上没有的),并让学生读读《唐诗三百首》,抑或《宋词三百首》。
二是组织学生定期、有目的、有范围地进行某类文体或某种专题知识的阅读,有条件的最好到校图书馆(室)阅读。建议学校每星期至少开设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为学生创设一个博览群书的“窗口”。
三是做好家长工作,倡导学生家长要多看书,看好书,以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去熏陶孩子,使其耳濡目染,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此外,若有条件,家长可多买一些有益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改编成连环画的“四大名著”等)给孩子看,并督促孩子常看、多看,少玩最好不玩那些弊大于利的电子游戏。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情操,使其从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书读万种,其言可懂。”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读”,“舍本逐末”的做法更不可取。
二、语文大计,词汇为本
语素构成词汇,词汇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由词汇来构成。心中没有足够的词汇,我们就没法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更无法自如地用文字描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底子薄、见识少的小学生要想能说善写,就更要从小不断学习、吸收、积累丰富的词汇。只有肚里有“墨水”,才能说得头头是道,写得句句成理。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弄懂、掌握课文中多数常用的新词汇,要对他们进行运用每一个新词汇来说话、造句的训练,而不应只满足于能用一两个新词汇来说话、造句。我觉得,这点应作为语文教学训练的一个重点来抓。某个词语,学生不能用它说出一句话来,又如何能准确地把它用在一段话或文字中呢?
此外,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词汇毕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只是从某一篇课文中接触到的。故此,应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接触、认识、积累更多更鲜活的词汇,另一方面也在不自觉中把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在其他的语言现象中结合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丰富的词汇是语言文字表达的根本,没有这一根本,说话写作时如何能达到“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
三、开拓视野,广见博闻
在不少西方国家,学校常常会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调查,甚至抽出时间(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户外去参观、游览,进行社会调查(小学亦是如此),让孩子们自由接触社会,感受生活,而后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进行交流,然后交一份作文、论文或调查报告给老师,学校会以此作为其学业成绩评判的一个重要凭据。学生们都乐意接受甚至会完成得出奇意料地好,这其中还涌现出许多大胆的见解及创意。这样,不仅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等一些大赛中能屡屡夺冠或获奖,却在具体实验或操作时呈现弱势,上述例子应是一个侧面的反映吧!我们老师只是偶尔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而极少带学生到工厂、市场、商场、机关等地进行参观调查,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写作时也是如此。学生没有对社会的观察、了解、体验,没有广博的见闻,又如何能从天上说到地下,从学校写到社会?
故此,我们是否应反思一下,不要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要“放生”一下学生,让他们进行一些户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拓展视野、广见博闻,进而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不是挺好吗?
总之,我们应抓住“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个教学重心,好好地下一番功夫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心的语文教学,是培养不出多少具有扎实语言文字功底的孩子来的。
一、千法万法,读为大法
“千法万法,读为大法。”很多语文知识不是教师讲过或一讲再讲后小学生便能领会和运用的,毕竟他们的知识储备太少,眼界太窄。他们要慢慢地咀嚼、消化。否则语文教学还要发明那么多教学方法和手段干吗,用“讲授法”不全部搞定了么?“千法万法,读为大法”——这话一言中的,概括得太妙了!我们语文教学要“破理解观、破知识观”,把时间多花在让学生自己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上。
读有两种:一是课内读。读熟所学的课文,该背诵的背诵,如古诗或精彩、优美的句段。二是课外读。仅读一些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接触不了多少语言现象,感悟不了多少语法规律。因此,教师更要全面、广泛、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点尤其重要,是学生能說会写的一个重要基础。
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的足够接触、认识和理解,心中没有词语与章法,那他作文时即使再怎么搜肠刮肚,又能“搜刮”出多少有用的东西呢?
那么课外阅读都有哪些途径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课文教学同步进行。如学到写人的文章,可以给学生读一些优秀学生作品中的写人的文章;如学古诗——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以给学生读李白的其他名作(最好是小学课本上没有的),并让学生读读《唐诗三百首》,抑或《宋词三百首》。
二是组织学生定期、有目的、有范围地进行某类文体或某种专题知识的阅读,有条件的最好到校图书馆(室)阅读。建议学校每星期至少开设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为学生创设一个博览群书的“窗口”。
三是做好家长工作,倡导学生家长要多看书,看好书,以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去熏陶孩子,使其耳濡目染,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此外,若有条件,家长可多买一些有益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改编成连环画的“四大名著”等)给孩子看,并督促孩子常看、多看,少玩最好不玩那些弊大于利的电子游戏。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情操,使其从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书读万种,其言可懂。”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读”,“舍本逐末”的做法更不可取。
二、语文大计,词汇为本
语素构成词汇,词汇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由词汇来构成。心中没有足够的词汇,我们就没法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更无法自如地用文字描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底子薄、见识少的小学生要想能说善写,就更要从小不断学习、吸收、积累丰富的词汇。只有肚里有“墨水”,才能说得头头是道,写得句句成理。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弄懂、掌握课文中多数常用的新词汇,要对他们进行运用每一个新词汇来说话、造句的训练,而不应只满足于能用一两个新词汇来说话、造句。我觉得,这点应作为语文教学训练的一个重点来抓。某个词语,学生不能用它说出一句话来,又如何能准确地把它用在一段话或文字中呢?
此外,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词汇毕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只是从某一篇课文中接触到的。故此,应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接触、认识、积累更多更鲜活的词汇,另一方面也在不自觉中把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在其他的语言现象中结合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丰富的词汇是语言文字表达的根本,没有这一根本,说话写作时如何能达到“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
三、开拓视野,广见博闻
在不少西方国家,学校常常会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调查,甚至抽出时间(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户外去参观、游览,进行社会调查(小学亦是如此),让孩子们自由接触社会,感受生活,而后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进行交流,然后交一份作文、论文或调查报告给老师,学校会以此作为其学业成绩评判的一个重要凭据。学生们都乐意接受甚至会完成得出奇意料地好,这其中还涌现出许多大胆的见解及创意。这样,不仅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等一些大赛中能屡屡夺冠或获奖,却在具体实验或操作时呈现弱势,上述例子应是一个侧面的反映吧!我们老师只是偶尔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而极少带学生到工厂、市场、商场、机关等地进行参观调查,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写作时也是如此。学生没有对社会的观察、了解、体验,没有广博的见闻,又如何能从天上说到地下,从学校写到社会?
故此,我们是否应反思一下,不要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要“放生”一下学生,让他们进行一些户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拓展视野、广见博闻,进而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不是挺好吗?
总之,我们应抓住“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个教学重心,好好地下一番功夫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心的语文教学,是培养不出多少具有扎实语言文字功底的孩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