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得先找一面镜子照照自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但发生在我的身边,也可能发生在你的身边。好老师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横加对比,父子离心
  某知名中学的刘老师有着近二十年的教龄,培养的学生总数早已过千,且很少有学生不喜欢他。这也难怪,刘老师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对学生严格不严厉,讲原则不教条,待人宽容不纵容,重感情不虚伪,有一股特强的亲和力。我甚至听说很多学生把他当“自己人”,就连不愿意与父母讲的心里话,也愿意向他倾诉。也许是“亲其师,信其道”,刘老师的学生都挺争气的,故他获得的荣誉不少,可谓“远近闻名”。
  按理说,刘老师应心满意足才对。可是,他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自家小子的逆反心理极强,处处爱跟老爸作对,不主动学习不算,还尽闯祸。说实在的,儿子变成这般模样,刘老师负有主要责任。确实,他教育学生很有一套,放到儿子的身上却行不通了。据我了解,他总拿儿子跟班上最好的学生做比较,认为自家的教育氛围更好,儿子理应更成器。而在旁人看来,他的儿子很普通,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尽管如此,刘老师仍坚信自家小子的素质不错,若其达不到要求,便举手就打,张口就骂。用刘老师妻子的话说:“儿子小时候看到爸爸就像见了鬼一样。”
  儿子十二岁的那年冬天,刘老师出了一道奥数题,但等了一个小时也没见结果,便怒火中烧,把儿子的衣服剥光后,抽下皮带就打。也不懂他的儿子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大喊了一声:“大不了死,今天跟你拼了!”一下子就把桌子给掀了,还要跑去厨房拿菜刀。幸亏有刘老师妻子连哭带哄地才把儿子劝住。那时候,刘老师被挫了锐气,心里有了顾忌,儿子也像抓住了把柄,开始得寸进尺了。
  街坊邻里看在眼里,禁不住私下议论:优秀的刘老师为何就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刘老师只能默不作声,摇头苦笑。
  分清场合,及时调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见上述情况。不但是老师的孩子,还有军人的孩子、警察的孩子也会出现类似情况。稍加分析,便能察觉从事这三个职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更容易引发一些家庭冲突。而这些家长为了维护固有的权威,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等。
  刘老师习惯了自己为人师表的姿态,下班后难免会把职业角色带回家中。因此,他在教育儿子时,手势、语调往往和在学校时一样。这固然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一种不平等的氛围,让孩子的内心难以接受,加剧了逆反心理。
  显然,刘老师在学校里是“真善美”的化身,但作为社会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在家中表露无遗。因此,刘老师的儿子不会像学生那样尊敬自己的爸爸,刘老师在学校的那套教育方法也就无法在其身上施展。同时,教师父母与其他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却常失分寸。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能够理性地告诉学生家长:“不要太宠孩子,能干的家务活,就让他们多做一点。”回到家中,却会在不经意间犯糊涂,照样宠溺孩子,给家庭教育增加了更多困难。
  值得分外关注的是,很多的中小学校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我国14个地区的168所中小学里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下班后的刘老师需要释放不良情绪,一不小心就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导致家庭教育走向失败。
  另外,不可忽视“晕轮效应”。刘老师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儿子也应是优秀的,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尤其是刘老师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较多,自然对儿子要求较多,未能达成时便引发失落。这不但加重了自身的焦虑感,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并变得越来越难以教育。
  放下身段,归零重来
  教师教育子女,關键要用平常心,要把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分开,要回到生活中去。
  首先,刘老师应以平常心对待家庭教育问题,学会在“教师”和“父母”之间进行角色转换,学会当一名好家长。回家后,应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暂且将工作压力放到一边,千万别用课堂上的口吻与儿子交流,更不能动辄打骂。在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应及时了解其所思所想,给予更多的关心。
  其次,刘老师应承认儿子目前的状况,不要与其他人多加比较。即使儿子未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也不能过多地指责,而应主动地帮助他找出原因所在,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刘老师要学会合理地释放工作压力。在工作及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心态;积极忘记不愉快经历——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对人诉说(找自己信得过的亲朋好友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想休息便休息(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自我发泄),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注重过程,淡化功利——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更新环境自我调节——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如走出室外观景、在室内种植花草、回想一些美好的往事,还可以通过运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减压。
  (作者系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现任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科室主任)
其他文献
从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看学习方式的变革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关注了“人教教材培训”、省级教材解读培训之后,尤其是经历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后,我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与改变充满了喜爱与尊敬。  教材不仅是课本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显著变化之一,是在附录中明确标注语文基础知识。从第二课起,认识
期刊
“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之扎根中国篇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叫“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喜欢各种表现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爱了解、爱读、爱看、爱参与、爱使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同程度养成独立、自主学习和使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换句话说,这个领域“扎根教育”的核心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多数学生身上(认知、情感和行动)成长,而不仅仅是以制度规定“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老元素,新应用,一枚校徽的调整或更换将引导众人感悟不同的精神追求与境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一些校徽在视觉传达与内涵解读上已经无法具体地诠释学校所肩负的办学使命与育人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甚至重新设计。这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主动向社会展示品牌形象,以争取优质办学资源的直接表现。据观察,近年来的中国高等院校在此方面的设计更侧重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的几个案例都是
期刊
万氏兄弟的错觉艺术作品涵盖雕塑、装置、综合媒介及3D地画等多个种类的综合体,主张题材广泛,强调有趣、轻松、个性和艺术性,反对雷同、呆板、无生命力。其中,3D地画艺术作品结合扎实的雕塑基本功及环境设计能力,不断进行技术改良,视觉冲击力强,艺术效果佳。  1.第一次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3D地画"  的作品《時尚之都·理想之城》  2.第二次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3D地画"  的作品《蓝之梦》
期刊
挖掘并演绎校园雕塑背后的故事,可以使之活化育人。  隨着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时之间,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矗立于校园之中,默默地承载着教化育人的功能。但不管选择矗立什么样的雕塑,我们最终都要将其活化,使其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因为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凝固的艺术只有活化才有味道,这也是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  那么,究竟如何让更多的学校师生懂得品味校园雕塑艺术呢?下面,我以两个身边的例子来
期刊
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家庭底细”,学校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同教育。  召开家长会,最终目的是让老师与家长一道,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此,老师不妨主动地引导家长正视身上的问题,发现真实的孩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课题组提供的这份调查问卷,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于家长而言,在家长会上看到孩子回答的问卷,必会重新思考整个教育生态环境,接下来与老师的交流将更为全面;于老师而言,在家长会上摆出学生回答的
期刊
如今全国各地自觉展开的“和美教育”“和雅教育”“和乐教育”“e课堂”等草根实践,实际上是“和易教育”思想的悄然浸润,将带来蓬勃的教育生机。  “和”是均衡的立点状态,“易”是纠偏的变化过程。“和易”不仅是一种均衡发展的理念,更是一种包容发展的理念。从哲学词义上看,“和易”与《易经》《中庸》相关联;从普通词义上看,“和易”即“平易”。同时,“易”是“e”的中文译音,可以令人联想到“互联网+”,蕴含着
期刊
今日倾听者,明日教学者,评课能让教师知得失,促专业成长,并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听、评课是每位教师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会遇到的事情。一位教师正常情况下,一辈子大约要听、评课1000节。评课不仅可以给上课者、观摩者以反思与启发,更能促进评课者的教学能力,同事之间相互学习与促进;学校领导可以发现教师队伍中哪些教师能成为榜样,哪些教师需要帮带,扬长补短,更好地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能力地提升。我们该如何帮助
期刊
新学期开学,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其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增加,新编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此次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三科教材,体现了国家对教材编写
期刊
不但可以帮助学校形成文化集群效应,输出各种品牌,而且大大地方便了学校师生的出行。  日前,广州地铁十三号线某一站的命名引发了社会关注,尤其是暨南大学师生与校友的反响最强烈。据了解,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原计划于暨南大学南门附近设立站点,并命名为“暨大站”,但二次环评公示中,被“马场站”取代了,使以往不受关注的地铁站命名演变为一个关乎学校品牌影响力的公关事件。  回望中国不长的地铁交通史,首都经贸大学、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