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学记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nfa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注定是一年中不平凡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迎来了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开学。九月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开学季”,有些同学还恶搞地把“开学”比作一部惊悚恐怖的大片呢!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要不要上学呢?他们在学校里又做些什么呢?
  学校在哪?
  鲁迅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述的: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私塾就是我国古代学校的缩影。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先生,学校的地点就在老先生的家里。有人说,这样的学校也太不正规了吧?
  NO!鲁迅就读的三味书屋才是中国古代学生求学的开始,是得到政府认可的。中国古代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记载: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这段翻译为:“古代设学校,每一闾(lǚ)的学校叫塾,每一党的学校叫庠,每一术的学校叫序,在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古今一样,社会的最小组织是家,《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管子·度地》:“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而且在这里“术”是一个通假字,通“遂”。家、党、术、国是按照区域大小划分,塾、庠、序、学则是根据学校级别划分。
  塾属于基础教育,有私塾、家塾、村塾等;学是国家最高学府,也就是太学、国子监。作为基础教育的塾,因为规模较小,所以相对比较简陋,而地方州县的学校,或者是国家学府,那就相当气派了。
  老师何人?
  古代的这些学校,都是哪些人在担任教师?我们先从最高学府国子监说起。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太学”就成为古代的最高学府了。后来几次更名,西晋时改名为“国子学”,唐代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监”后,该名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国子监一直都是最高学府,是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被称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描述学生们在太学的学习情况: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是说国子监汇集了许多饱学之士。国子监的校长称为“祭酒”,副校长称为“司业”,而老师称为“博士”。从古到今谁在国子监里担任过老师?董仲舒、祖冲之、韩愈、程颐……提到这些人,我们应该不会怀疑学校的教学质量了!能够在国子监担任老师的,都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超级学霸。
  最高学府的教学质量毋庸置疑,地方上的教学质量却是参差不齐。早在宋代就有“假儒不识字者”冒充私塾先生的笑话,这个故事到了明代冯梦龙笔下写得更详细:
  昔有宿儒过村学中,闻其训“都都平丈我”,知其讹也,校正之,学童皆骇散。时人为之语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此外,清代游戏主人编写的《笑林广记》里,也有许多段子讽刺不学无术的私塾先生。
  当然,更多老师是博学多识、严谨执教的先生。比如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先生,鲁迅评价他“极方正、质朴、博学”。
  学些什么?
  今天的学校要学很多门课程,在古代的学校里都学些什么呢?
  因为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奉行儒家思想,所以儒家经典一直都是学校重要的课程。孔子当老师的时候,首先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主要侧重于技能方面。根据《论语》记载,孔子会在课堂上谈论仁、义、礼这些有深度的话题。
  到了后来,他的学生曾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写成一篇著作,名为《大学》。古代的小学和大学与今天的說法完全不同。小学侧重于学问,而大学侧重于人格修养。在曾子的《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校的教学目标,我们或可称之为“君子修炼手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文字被称为《大学》的纲领。古代人上学,先从“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开始,最终达到“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出,古代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人格修养和未来发展。
  西汉学者戴圣在《礼记·学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这样写道: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段话其实就是学生九年内所要完成的学业目标。从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典和辨别志向的能力,一直到第九年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临事不惑。可以说,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强的。
  在今天看来,古代教育纵然有很多优势,但并非完美无缺,最终还是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而慢慢被现代教育替代。但,无论古今,珍惜时光、学有所成,都是学子应该做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汉代就开始传唱的诗句,一直警示着无数学子。
  九月已至,调整好状态,抓紧时间上学去吧!
其他文献
《说文解字》说:“思,容也。从心囟(xìn)声。凡思之属皆从思。”为什么要把“思”解释为“容”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容者,深通川也。引申之,凡深通皆曰容……谓之思者,以其能深通也。”也就是说,“思”的意思是“容”,“容”的意思是“深通”。那么,我们至少能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所谓深通,即要用心思考,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反之亦然,只有用心思考,才能达到“深通”。  “思”
期刊
【开篇】  古往今来,众生都关心“幸福”。李白为寻幸福,寄情山水之中;陶渊明为寻幸福,抛官归隐采傲菊;于连为寻幸福,费尽心机追上流;安娜·卡列尼娜为寻幸福,受尽屈辱而轻生……一切的痛苦与快乐,一切的喜与悲,和“幸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回眸,古人的幸福观与今天很多人大不相同:自由、天人合一、友谊和读书——他们一直在追求这个。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安徽和县作文曰:“苔痕上阶绿,
期刊
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李白,会有什么后果? 会很严重吗?  似乎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和我们普通人的油盐柴米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没了李白,屈原将没有了传人,“饮中八仙”会少了一仙,后世的孩子会少了几首启蒙的诗歌,不过也仅此而已。  《全唐诗》大概会变薄一点,但也薄的程度有限,大约是四十至五十分之一。  没有了李白,中国诗歌的历史会有一点变
期刊
三年初中时光如一支清歌,唱响我们学习的点滴;如一段蝶舞,翩跹出我们成长的溢彩;如一支长篙,将我们一届届撑往中考的彼岸。如今,我告别了热爱的母校,告别了初中生活,但学习中的一些感悟仍留存于心,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对整体学习:  1. 为自己树立明确可行的目标,因为目标能使你充实;对待每门课都要有认真严谨、勤于求知的态度,有不懂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如无果就要及时找老师或同学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
期刊
名著党——  “读书,表面是为了考试,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感受美好的生活。”  “无趣枯燥的表面下,是沉淀多年的魅力。”  杨天成(八年级):  科幻小说、校园小说、漫画等书,虽符合学生的胃口,但无论你如何精读,也只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愉快,而并非真材实料,得到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我们该如何选书呢?中外名著、名家作品自然是好书。科普、散文等,对我们身心有益的书,我们当然也可以去涉猎。当我们博览“有用
期刊
(一)  赏金猎人凯瑞站在萧瑟的森林间,点燃了一根烟。  秋天在一瞬间就来了,猝不及防,夜里开始整夜整夜地落雨,落叶堆满黑土地。秋天是游子归家的季节,可惜,凯瑞已经没有回去的地方了。  他用一根烟的时间回忆了他的亡妻。如果她仍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埋怨凯瑞是个不知节制的烟鬼。但现在,就算他真的抽到下地狱,也没人来阻止他。  童话世界的许多男人跟受了诅咒一样,但凡能娶到温柔善良的漂亮妻子的,妻子基本
期刊
【点睛片段】  青铜葵花(节选)  文/曹文轩  第二天傍晚,青铜驾船独自去了芦苇荡。去芦苇荡之前,他从菜园里摘了十几枝欲开未开的南瓜花。奶奶问他摘南瓜花干什么,他笑笑,不作回答。当小船穿过一片密密匝匝的芦苇来到一片水泊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番让人激动的情景: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水边草丛中飞舞,将水面照亮了,将天空也照亮了。  ……  青铜开始了捕捉。他专门挑那些形体美丽、亮点又大又亮的捕捉。捉住
期刊
【回眸】  先来看安徽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文体搭配:  2006年 1.《晨》 2.《习惯成自然》 (散文+议论文)  2007年 1.《冰心姥姥您好》 2.《从织布机到计算机》(散文+说明文)  2008年 1.《匆匆》 2.《系在风筝线上的……》 (散文+散文)  2009年 1.《枫叶礼赞》 2.《红树林》 (散文+说明文)  2010年 1.《科学不怕挑战》 2.《乌兰巴统草原上的九匹
期刊
一定要严格区分“的”“地”“得”——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无处不在,其使用频率之高,结构语言的任务之重,是其他字词不可企及的。  我看电视有一个爱看字幕的毛病,每每看到字幕中乱用“地”代替“的”,“的”又代替了“得”,就很不舒服!而且,这样的错误竟然都是在国家的文化教育阵地——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屡次出现,令我不得不提!  这现象起码有两大恶果:  一、误导少儿及各阶段学生“的地得”的使用。三者用法本来
期刊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小学生的写字教学也不例外,从握笔、坐姿,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实属不易。在此,我做了一些有效尝试,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悟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尤其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如果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的字形,那么它就深深扎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田中,立即丰满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