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对小说的考查比重明显加重,其中寓言故事类小说占据一定的比例。这类小说往往用虚构的人和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清楚,文章中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揭示主旨。因此常常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很多学生遇到这类文章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本文就以乌拉圭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坚硬的荒原》为例探讨一下这类小说的阅读策略。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这类小说的特点。寓言故事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虚构的,它不追求对真实生活的描摹,而是追求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由于是虚构的,省去了许多具体背景,人物形象也似乎有点抽象。它往往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为我们呈现一个荒诞的世界,虽然荒诞,却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它所揭示的、讽刺的、批评的,往往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本身,而是像这样的、类似的人或现象。因此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要能够从文本内跳到文本外,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一、概括情节,把握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理清了故事情节、把握住人物形象才有可能读懂其中的寓意。梳理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在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比如《坚硬的荒原》,整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不近人情地役使三个小孩在荒凉、坚硬的荒原上用牙啃坑、用嘴聚土、化泪浇树,种出一棵棵绿树的故事。整个故事按照老人役使三个孩子由刨坑到播种再到浇水的种树过程安排情节。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的过程。
  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我们再具体分析形象。文中的形象主要是老人和三个孩子。他们被放置在一个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文中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高大、冷峻、粗犷的老人,而站在他身边的三个孩子僵硬、消瘦、穷苦。“老人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老人对待孩子的粗鲁透过“抓”的举动以及冰雹似的声音可见一斑,面对弱小的孩子,高大的老人显得那么冷峻无情。以至于当孩子抽泣着说“爹,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时老人竟然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老人的冷酷,而那竟是他自己的骨肉。当孩子微弱地呻吟着用牙齿啃着坚硬的岩石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品的荒诞感,而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极端残忍,更让人心痛的是当坑达到一定的深度时,老人竟用脚把孩子踢开,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而此时第一个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而第二个孩子战战兢兢地目睹了前面的整个过程。接下来的故事又是之前的翻版。老人依然冷酷无情,孩子依然处境辛酸。当种下的这棵树长大结出果实,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时,犹如坚硬的荒原一般的高大的老人站在坚硬的荒原上,抓起三个孩子,让他们重新播种、攒土、浇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里的老人是一个硬汉的形象,粗犷、坚忍、有力。他表面上冷酷无情,但为了生存,他必须用尽全部心力去逼三个孩子种树。而三个孩子贫穷、弱小、无依,忍受着老人近乎残酷的役使,饱尝充满血泪的痛苦,以至于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但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坚硬的荒原上创造着奇迹,让坚硬的荒原绽放出生机。
  二、分析手法,揭示意义
  寓言故事类小说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寓意。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作品呈现的表层含义,要联系现实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比喻义、象征义。阅读《坚硬的荒原》时,在分析了文中的形象后,我们就要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老人和三个孩子放置在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这个荒原无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象征是一种替代和暗示,是以具体事物的形象替代和暗示隐藏在该形象背后的某种深邃的思想和意义。这个荒原到处光秃秃,硬邦邦,无法开垦,没有土更没有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冷苦冰霜的老人心如坚石地追求目标,无视痛苦的折磨和沉重的代价硬是让弱小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劳作,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终于冲破命运之樊篱,长出了第一棵树,这是一种慰藉,因为他们终究创造出了希望。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生命的悲壮感。但这样的过程却没有停止,而是一遍遍地重复上演。作者在文中写道:“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技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力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句议论性的话语无疑暗示了文中的形象隐含的意义所在。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人类在这样的残酷的环境面前血泪斑斑、永不停息的创造历程。文中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寒冷显然象征着人类生存环境的险恶和创造活动的艰难;具有荒原一样品格的高大的老人象征着人类生命力的顽强,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不急不躁,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坚定;三个孩子用牙齿刨坑、用舌头和喉咙给种子攒土、用眼泪为种子浇水,象征着人类自身的弱小与承受的苦难;三个孩子痛苦得满头白发则象征了人类创造历史过程的漫长和艰辛;而老人让孩子们重新刨坑、播种、攒土、浇水,正象征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永不停息的前行。上述一切象征着民族的生存、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尽管为了生存,为了抗争,必须如此残酷地从“弱小无依”中吸取力量,获得机会。这是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但人类又常常必须如此。正如作品结尾所揭示的那样:“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因为人类不甘心“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不愿意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因为人类历史不甘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之中”,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的人类将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就是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可见,要想挖掘出形象背后的意义,除了分析形象本身外,还要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仔细地揣摩体味,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总之,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练兵场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节)
  1.简要概括作品中写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学习语文,首要任务是学会熟练而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正如作家孙犁所说,要“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要经常“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作为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终端评价的高考,自然重视对学生锤炼、打磨
期刊
“联系《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这是2015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  我们一般会先读诗句找其中作者“开颜”的原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中“风景”有开颜的原因藏在其间——我一直喜爱街西的“闲”的风景。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这样的美丽景致确实能够成为作者“开颜
期刊
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
期刊
【作文题】(苏北四市联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哲理型材料作文,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含意。  材料有两则,可以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  首先要分析马克思的话中的几个关
期刊
记得15年前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里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描写他小学时全班同学到市区公园游玩下车时的情景:  “车门一打开,我们便像狗一样地冲向公园大门。”  看到这句话,不禁问:堂堂一名高中生,连最起码的情感色彩都分辨不清——竟将自己比作“狗”,还要他的小学同学们跟着受“牵连”,实不应该啊!  这名学生自此便因这句话被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至今都没有忘却,连他的姓名、模样。这没有忘却的原因可能还有我平时的担
期刊
【作文题】(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正在走向“后物欲时代”,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近几十年的突出现象,物质富足之后精神空虚和无聊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东西方的贵族解决所谓的“富裕挑战”,其成功的道路都是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古典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如何生活的,而现代教育在这方面就绕了个大弯,却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留心一下周边的成年人,有多少毕业
期刊
考点一:塑造形象  [内容阐述]形象有客体与主体之分,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可以描绘的物象;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中带有浓郁感情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作为爱国诗人,其笔下形象往往就是自身。古典诗歌形象是意蕴和情感的载体,它与作者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之间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比如“水”,可以指绵绵愁思、离愁别绪(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期刊
一篇作文往往牵涉到学生诸多能力,如分析理解能力、审题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些能力通过适当的训练是能够提高的,如审题能力与构思能力等。而有些能力则是需要慢慢积淀的,如分析理解与表达能力等。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主要是指“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命题或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写作主题的能力。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因此,审题与构思,可以说
期刊
一.也疆风物散文的定义  边疆风物散文,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这类散文主要是以对边疆的景物或风物的描绘或抒发对边疆生活和风物的喜爱,或表达对边疆的深情思念,或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深度思考等。  二._边疆风物散文特点  边疆风物散文多见之于当代散文。这类散文往往描写那种与都市生活迥异的不无荒凉的边疆景物、田野生活。在内地省份作家困扰于工业化进程太快时,边疆作家则可以在旷天野地中漫步,可以在秋熟的农田里
期刊
【技法点拨】  如何才能把记叙类文章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建议是:设悬念,闹误会,好事多磨;起冲突,巧安排,出人意料。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文章开头掀起万丈巨浪,将最最反常的神态、最最奇怪的动作、最最令人迷惑的现象、最最惹人关心的话题,以最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以期引起读者对文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对矛盾冲突结果的关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期待,进而不断猜测并迫切希望知道后事如何以验证猜测的强烈愿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