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伟人”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苏北四市联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哲理型材料作文,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含意。
  材料有两则,可以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
  首先要分析马克思的话中的几个关键词:“伟大”即每个人对自我的期待与追求;“看起来”是说这种“伟大”是我们的主观感受;“跪着”是我们面对伟人的通常姿势,是被否定的;“站起来”是正确的姿态,是我们走向伟大的前提。
  然后,由浅入深,分析“跪着”和“站起来”的深刻内涵。“跪着”不仅在姿态上让自己显得矮小,而且意味着精神的屈服,体现出一个人人格的卑微。“站起来”不光指身体,更重要的是说精神与人格的站立。材料的褒贬取舍已很分明,可作如下立意:①面对伟大的人物,不应屈服、卑微;②面对伟大的人物,请选择平视,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与人格;③对伟人和自我,要有正确而理性的认识与判断。④要敢于质疑、挑战、突破,自立自强,让自己伟大。
  第二则材料中,郑板桥对待徐渭的态度与材料一截然不同。郑板桥作为一个书画大家,对徐渭的作品非常喜爱、仰慕,竟然自称门下“走狗”,可以看出他对大师的虔敬和态度的谦逊(或谦卑)。由此可作如下立意:面对伟大的人物,应怀有一种虔敬与谦逊的态度。
  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看,其实体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即面对伟大的人物,我们需要有辩证的态度,即要心怀敬畏,但不必过分卑微;要心怀虔敬,但不可盲目崇拜;要心怀谦逊,但也要敢于挑战。以此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写的话,不提倡各打五十大板,而应该选取一个侧重点,笔力集中,将道理说清说透。
  从阅卷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①脱离材料的限定。通篇虽有“跪着”“站立”等字眼,但都与对待“伟人”“伟大”无关。没有了“伟人”这一参照点,简单地将诸多如史铁生等强者的素材写进作文,那么作文和材料的契合度是很低的,就会给人牵强、跑偏的感觉。②对哲理型材料的含意挖掘不到位。如有的作文虽然强调“站立”的重要性,观点正确,但不能对“站立”作深层次的分析。2014年江苏作文评分细则要求学生作文能够对重要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分解”和“剖析”,而不少考生作文中基本看不到“平等”“批判”“谦逊”等核心词,要得高分自然是不可能的。③两则材料的关系没有弄清,以为是一褒一贬。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对郑板桥的态度予以批判,没有看出郑板桥自称门下“走狗”是戏谑之语,不了解郑板桥的真性情、真本色,轻下断语,因而误解了命题者的意图。
  【作文示例】
  站立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徐雅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说对圣人的敬仰。对待伟大的人物,我们固然要抱以虔敬的态度,但在伟人面前,我们更需要站立的姿态。
  跪着,是很多人面对伟人的一种姿态。也因为这种姿态,他们丧失自我,认不清自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的意义所在,进而失去人格与尊严,在精神与意识上屈服他人的“伟业”,迷失在伟人的光焰中,走向渺小。
  但如果选择站立的姿态,结果却截然不同。
  站立,意味着平视,让我们看待伟人的视角发生变化,意味着以一种平等的地位对伟人的成就和自我的价值进行认识与判断,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精神、人格的站立。
  站立,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因为站立,我们也可以伟大。
  亚里士多德曾有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作为伟大思想者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灵魂深处敬爱、尊崇其老师,但这并非“跪拜”,而是站立。在真理面前,他自视自己和柏拉图地位同等,这便是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与判断,体现出“我”的重要性及独立人格,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也是对老师的最大尊重。柏拉图有此学生,夫复何憾!
  “跪着”是扼杀真我的最大凶器,当膜拜伟人成为习惯,便意味着精神的依附和独立人格的丧失。爱因斯坦如果“跪着”,便不会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中突围,打破绝对的时空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如果选择“跪着”,便不会有自己的伟业。大凡伟人,开始都是凡人,只因没有选错姿态,因而成为伟人。所以,对自己的最大尊重,莫若选择站立。
  站立者,必定在精神上独立,不会随意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每次给新生上课往往如此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其“四不讲”,成为他上课标志性的口头语。陈寅恪如此做法是对古今中外大家学者的无视吗?非也。陈寅恪其人不仅学术严谨,而且为人谦逊。“四不讲”看似狂傲过头,却诠释了“我”之真谛。在古往今来大家面前站立,使他成为真正的一代宗师,他的课堂也成了人们永恒的记忆!
  伟人确如夜空闪耀光辉的星辰,我们可以虔敬,但无须跪下来仰望,因为我们也可以成为其中灿烂的一颗。
  [点评]
  这是一篇角度新颖、立意深刻的作文。考生选择从“尊重自我”的视角去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伟人,开头即提出论点,简洁有力,既肯定对伟人的虔敬态度,但更强调选择“站立”姿态的重要性。然后谈“跪着”的危害,由此引出“站立”的意义。主体论证部分的事例准确贴切,处理灵活,且能扣住材料含意和观点展开分析,解剖深入到位,体现出较强的逻辑论证能力。
  站立方能保持自我
  李馨月
  泰戈尔说过:“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個永久的奇迹。”
  “我”如万千树叶中的一片,“我”之逝去抑或如落叶悄然无声。如何在短暂有限的生命中演绎无限阔大的奇迹,是每一个人的追求。而唯有承认自我的价值,才能使生命燃烧出绚烂的火花。   而现实中却有多少人卑微到跪在尘埃中仰望他人,无视自身的光芒?
  诚然,我们需要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他人的伟绩,但我们更需要一种不卑不亢的谦逊。选择跪着仰望,只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长此以往更会丢失灵魂,沦为他人的附庸。
  站起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面对伟大的人物,方能保持自我,方能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及崇高之处,才能获得精神人格的独立。民国大师们至今仍备受崇敬,只因他们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活出了自己的风流本色。他们不会对伟大人物的光芒屈膝俯首,而选择了保持真我。这不意味着他们对伟大的人物就没有虔敬和敬仰,而是说他们能够在虔敬与敬仰之外,认清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能力与才华,因而自信满满,成为民国风度的一面旗帜。
  面对伟人,我们太需要自己理性思考和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平等的地位与伟人交流,吸收借鉴而又敢于质疑,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因而马克思才高声呼喊:“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是的,只有选择站立的姿态,我们才可以辨识他人,认清自己,才能在茫茫夜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明光。
  所以,对于精神的站立者,我们应该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这代表着对权威的质疑,代表着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不屈服。有这样一道小学习题:冰融化了是什么?权威答案是:水。然而一个小孩却坚持说:答案不好,冰融化了是春天!一个多么美丽的答案!一个多么生动的解读!小孩或许因为天真稚趣,视角独特,才有此答案,但这背后难道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吗?放眼人类社会,难道不是只有骨子里不迷信标准、权威的人,才能有闪光的思想吗?未来需要的不是顺应、屈从权威的人,而是有自我觉醒意识的人。追求伟大、有独立的人格、坚持自我真谛的人,才是未来时代的弄潮儿,才是新时代的伟人!
  在伟大的人物面前,站起来吧!这样,你才能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找一个落脚点,收获一个更加生动的未来。
  [点评]
  这篇作文颇具匠心,开头以泰戈尔的哲理名言引入,明确“我”的重要性,含蓄巧妙地扣住材料中隐含的“跪着,我们就会失去自我”之意,然后质问“卑微”“跪着”的态度,分析其危害,由此,第四段提出“站立,选择平视,方能保持自我”便水到渠成。且后面的论证能够对“站立”的本质内涵有较深的挖掘,可谓独到而深刻。此外,本文语言除了议论文所具有的严密性外,还体现出一定的文采。相信小作者这些锦上添花式的点缀,会深深地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也会使自己的作文上一个层级。
  论谦卑
  陈文鑫
  一如金黄的稻穗,生命越成熟的人就越谦卑。
  谦卑不是自卑,而是谦逊、虔敬。谦卑也不是委屈己身,或为名,或为利,卑到极处,丧失人格尊严,这不是谦卑,这叫无耻。谦卑当如郑板桥面对徐渭的画和诗时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一样,虽是戏谑之语,却表达了对徐渭的敬仰,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书画大家的人格与风度。
  与其说谦卑是因为被伟大人物的成就震撼,不如说这是一种生命的姿态。牛頓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开辟了科学发展的一个新天地、新时代,却说自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一种何等的谦逊。我们崇拜伟人,如仰望夜空的浩瀚星辰,被灿烂的光芒吸引,这不仅是对伟大人物成就的一种敬仰,更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渴望与向往。这谦卑中蕴藏着自我的期待与追求,即谦卑者并未忘却自我之意义。
  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每次上课,教室都座无虚席,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朱自清、冯友兰、吴宓他们自己本就是名教授,却依旧对大师如此谦逊、虔敬,自视卑下,甘做其学生,这是一种何等阔大的襟怀!
  季羡林曾说:“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竞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谦卑者大多如此谦逊待人,体认自我。
  面对先行者、先知和其他伟大的人物,谦卑是一种基本的态度。持此态度不是看低自己,不是无视自我的存在,不是熄灭自己心中的火把,投入到伟人的烈焰与光芒中去。谦卑者心中自有一丛火,燃烧着自己的渴望、追求,只是表面看起来如水下行而已。水总往低处去,却“善利万物而不争”,保持最美好的品格,而最终能聚成江河,汇入大海,成就了自己的无限与广阔。可见,谦卑如水者,身体与姿态虽然看似卑下,但灵魂与人格却无比高贵。
  如今如郑板桥一样的谦卑者似乎不多,自视甚高、鄙薄先贤者却不鲜见,然而其思想、见识却远不如他人,这是不懂谦卑者的无知与浅薄。
  谦卑是不易的,丢下所谓的面子容易,然而于其中保持真我却是极难的。
  [点评]
  好作文的开头往往都是简洁而富有意蕴的,本篇也不例外。不仅开头显得大气,后面的论证更是以对“谦卑”这一概念进行准确界定为基础,阐述谦卑的意义所在,强调谦卑不仅仅是敬仰,而且“蕴藏着自我的期待与追求”,想他人所未想,发常人所未发,另辟佳境。文章观点独到、深刻,语言老练,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也运用得很纯熟,体现出很强的议论文写作功力。
其他文献
给出一段文字,中间空出几处,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全国卷的命题者似乎偏好这种补写题,多年来都不忘命制,2014年和2015年新课标卷Ⅰ和Ⅱ自然少不了。  如何做好这种题呢?从理论上讲,一段文字应该有一个中心,不管表述如何曲折,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中心。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补写题有灵活性,做题前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才能心中有数,避免顾此失彼、随意用笔。然后分析空白处的上下文,瞻前顾后进行补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闺怨宫廷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阅读诗歌,可以从内容入手,先尝试根据一首诗歌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这首诗大致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诗歌
期刊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分值一般为3~6分。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含意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期刊
重要的名篇记诵存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如何有效解决此问题,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 提升背诵默写的效率  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名篇的记诵效率问题。记诵效率依赖几个要素:一是诵读增加语感,尤其是有记忆任务的诵读能增加诵读的效率并能推动记忆任务的完成。二是试误发现问题,试着在草稿纸上默写,容易呈现记诵的错漏,这些错漏是学生自身可以辨别并能部分改善的错漏。三是同桌纠错补缺,同桌纠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好处是
期刊
一篇考场作文要想取胜,必须重视文章开头的雕饰。如果开头能在第一时间扣住阅卷老师的心,那就掌握了主动,也为考场作文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作文开头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做些剖析,以期给考生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 不枝不蔓之火力全开落题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作文时,开头或点明主旨,或引出文章话题,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表明个人主张,或点明事件发生之时间地点和写作背景等。开
期刊
作文写作一直是高三学生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瓶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各位方家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些方法的指导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写作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难以提高。  笔者执教高三已达二十年之久,每年都是新接高三,每次看到新上高三的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老朽,语言干瘪,构思无趣,
期刊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涵盖语言、文字、思想等诸多领域。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文缺失、人心浮躁、戾性日张、道德惟危的现状引人忧思。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且让我们来看看各省市高考命题人是如何各显神通,巧妙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与当下高考的相关考点智慧对接的。  一、判断文学(文化)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
期刊
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学习语文,首要任务是学会熟练而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正如作家孙犁所说,要“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要经常“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作为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终端评价的高考,自然重视对学生锤炼、打磨
期刊
“联系《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这是2015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  我们一般会先读诗句找其中作者“开颜”的原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中“风景”有开颜的原因藏在其间——我一直喜爱街西的“闲”的风景。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这样的美丽景致确实能够成为作者“开颜
期刊
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