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4f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个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感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采用的写法,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写作资源。这就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又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阅读、学习文本对提高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两者要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自小学至初中读了无数文章,可每每提笔写作,常常江郎才尽——既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素材,又找不到恰当的写作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缺乏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那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立足课堂,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天地,有针对性的写作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文本研读——渗透写作指导
  文本研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除了了解文本内容写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文本是怎么写的。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以下内容就值得关注:文本的语言是否亮丽?文本的素材是否新颖?文本的写作思路是否别致?文本的写作手法是否典型?文本的结构是否值得借鉴?
  1.借文本语句亮丽作文语言
  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在语言上各具特色,每一篇都有可供模仿学习的典范语句和段落。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第六段在描写了白杨树后,就赞美白杨树,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先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全面而精辟地评价白杨树,对文本前几部分的有关描写作了极好的总结,接着,文章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个段落就是很好的仿写的典范,可以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本段落颇具特色的语言,写其他托物言志的状物散文。
  2.借文本素材充实作文论据
  文本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把课文中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正视妻妾客赞美的事例,可用做“认清自己”“正视赞美”等观点的论据;邹忌以此事讽谏齐王的事例,可用做“说话要讲究艺术”的论据;齐王纳谏的事例,可用做“相信自己还要听取他人意见”“兼听则明”等观点的论据。《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用“取信于民”的思想做指导取得齐鲁长勺之战的顺利就可以作为“领导者要以民为本”这一观点的论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学生只要能认真分析并总结,就能做到学以致用。
  3.借文本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文本中作者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路,可为学生的写作开启思维,启发他们去创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学生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学思想录》一文,学生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能在写作文时写出新颖独特的美文。
  4.借文本表现手法深化作文主题
  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主题的表达,适合学习和借鉴。
  例如,《百合花》就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小战士的光辉形象,突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散步》一文巧妙通过南方初春田野表现生命力这一典型的写法,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5.借课文结构完善作文构思
  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挥毫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才能一挥而就。教材中好多文本的结构就可以供学生在写作文时借鉴。
  例如,《敬业和乐业》一文中的“总分总”结构和《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夹叙夹议”的结构等,学生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
  二、文本仿写——提高写作水平
  事实上,时下多数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时,大多遵循“指导——写作——批阅——评讲”的路子,就连做到二次重写的都是少之又少。囿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是一个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作文训练序列性的缺失。作文训练的无序性、指导的随意性使得初中作文目标性、针对性被淡化。文本阅读教学将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使得文本教学的助推写作的使命被削弱。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内容或相对集中的文体或训练点编排,运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在模写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行之有效且可具操作性的策略。
  1.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教材所选的文本佳作,学习写作技巧,模仿写作。
  例如:
  学习巍巍的《我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一件或几件事仿写《我的老师》。
  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可以指导学生仿写给自己重要影响的《我要好的朋友》。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写作文本的前半部分写作《童年趣事》
  ……
  2.针对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合适的文本摹写。
  例如:
  罗家伦《学问与智慧》的1、2节和3、4、5节,是典型的并列结构,运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对初学议论文写作很有帮助。
  朱自清的《背影》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恰当运用了叙事抒情相结合,适于学生模写《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的散文,作者只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来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可以以这篇散文为范本,指导学生写借生活小事来表现家庭亲情的作文。   3.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作闪光的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这一节,可以指导学生以此仿写“我愿……,给……,作……;我要……;给……,作……”。
  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等几句举例论证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生通过仔细朗读品味,可以再仿写几句。
  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一文中有如下语句: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限,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这几句阐述了对“互爱”的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品味仿写“恨能……恨能……恨能……”,也可以仿写“热情能……热情能……热情能……”。
  坚持进行这样的模写训练,对学生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三、文本活用——拓展迁移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是例子。”——叶圣陶
  语文教师教授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以教材为例子,由学会到会学。活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让文本渗透到学生的文章中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保驾护航。
  1.补说续写
  《变色龙》一文中结尾写警官奥楚蔑洛夫极尽丑态的反复无常的表演之后,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内容结尾写下去,续写二百字左右的新结尾。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的结尾写到远窗病人最终“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结尾,讽刺了自私的人心想狭隘,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这样的结尾似乎意犹未尽,可以指导学生接下去补写,在合理的补写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远窗病人的卑劣心理。
  2.变体改编
  把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改编为一首现代诗,让学生在变体改编中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昂的革命斗志。
  把刘禹锡的《陋室铭》改编为一篇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散文,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色和区别。
  将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改成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3.写读后感
  学完《桃花源记》,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写《我对中国的乌托邦——“桃花源”的看法》。
  学完《孔乙己》,可以布置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写《孔乙己真的死了吗?》。
  学习了《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之后,写《莫泊桑,我想对你说》。
  4.迁移拓展
  学完《国宝——大熊猫》请学生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所了解的其它珍稀动物;
  学完《口技》、《核舟记》之后,让学生身边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请为他们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绝处、奇处。
  5.体验感受
  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写的是作为父亲的成年人对孩童童年天真烂漫纯洁的憧憬和对成年人丧失童真的悲哀。请你也试着思考揣摩,试着给父母写一封题为《给我的父母们》的信。
  学完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指导学生回顾父母亲人送自己上学的点点滴滴,再体验一把《送行》的真切感受。
  6.自由表达
  《创造学思想录》一文中运用了诸多谚语、俗语和名言,把本文中的名言警句摘录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择段中的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我的母亲》一文深情的回忆讴歌赞颂了母亲的勤劳、伟大、贤惠,试着以作者邹韬奋的口吻为母亲写一篇《墓志铭》。
  四、总结反思——矫正作文教学
  1.提高教材使用价值是得课内学习之法的明智之举。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质量上乘,确是学生学习、模仿、积累的佳作。我们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目的,不只是要教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怎么写的,掌握一篇文章之叶,是为了更好地走进文章森林,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建造学生自己的写作百花园。教材中所选取的名篇佳作对学生的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少作家谈及他的写作经验时,常说得益于幼时对名家名作的读背;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必背书目。
  2.正视文本是真正使文本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的前提。
  正确认识教材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有的语文教师唯教材为上,视教材为“红宝书”。这种认识妨碍对文本资源的充分挖掘和使用。从课文标题的现状看,好的标题固然占大多数,但也不乏平庸的标题。但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也有一部分作文教学案例把课文的标题引入,作为作文教学的资源,但大多停留在这些标题“如何好”地体现了拟题的技巧,这样无疑会走入文本崇拜的误区,不利于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文本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3.依托文本是助推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人为地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截然分裂开来,使得可贵的文本教学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绝不是明智之举。对于一堂成功的文本阅读指导课而言,写法分析和写作指导必不可少。即使开设专门的写作指导课,语文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熟知的文本教材入手,范文例析,经典引路。
  我通过实践深深体会到,经过这样的有序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写作水平也悄然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语文人》(第2卷).张蕾,林雨风主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其他文献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是我们文言教学的定位追求。《祭十二郎文》“通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1]。教学本篇,以文立骨,从文字、文学、文化三维层面,披文入情,至臻至境,是一种不错的审美赏读。  一、立足文字体悟,悟读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吴楚材、吴调侯曰:“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
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副校长,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人选,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学习》“镜头”栏目主持人,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首届全国“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著有《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等。  骆文俊(浙江省富阳中学教师):肖老师,祝贺你荣获首届全国“我即语文”教学奖。我们的话题就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1]叶圣陶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了略读的应用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標准(2017年版)》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强调了整体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在整本书阅读部分,课标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2]。   略读是阅读的重
《唐诗综论》一书是林庚创作于80年代的一部诗歌论著集。在本书开篇的代序——《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一文中,林庚从自身情感体验为原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读诗歌的一些朦胧却又深刻的印象。在一个连唐诗都不知为何物的小孩子心中,他不可能懂得所谓唐诗的意象、格律、结构这些深奥的概念,但他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就是这些诗歌他能读明白,简简单单几句话说明白的道理就是比别的方式能给他留下更深的印象;甚至长大以后把这些浅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经过逻辑建构,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学识、认知、阅历等方面存在差距,二者文本解读的结果往往存在明显的高低、深浅之分。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和点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留白”是中国古典绘画手法,是一种构图技巧,它讲求着墨疏淡,在整体构图中留出空白,从而起到计白当黑、突出主体的神韵和特征的作用。这一绘画手法的存在使得中国画具备了虚实相生、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随着留白艺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诗歌就是留白艺术拓展的第一场所。这种故意而为之的留白不但没有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反而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搭建起了诗人
所谓的“问题链”设计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1]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2]是课堂教学中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领悟文本核心价值的一种链式过程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指向的是学生思维
高考作文往往要求考生写出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对于论述文来说,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的首先是新颖的立意。正如用“踏花归来马蹄香”作画,一般画师都把笔墨丹青用在花和马上,而高明的画师却凸显了马蹄边追逐的蝴蝶。论述文写作,如何独辟蹊径,展现自己不一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在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让思想再飞会儿,在思维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追本溯源翻新意   立意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如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立意就会浅
《三峡》是我国古代山水名篇,长期以来作为重要篇目选入语文教材。由于各种原因,本文也涉及一些有争议的细节问题,如关于这篇课文的出处与作者的疑问就一度为一些老师所关注。有疑问,就要析疑,笔者拟就此略作梳理分析,为大家提供些许参考。   一、《三峡》的出处究竟何在   有些教材对《三峡》一文的出处标注为“选自《水经注疏》”,并随之解释“郦道元”的有关情况,由此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是郦道元撰写了《水经注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尤其是2017年浙江卷、上海卷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命题形式日趋灵活,有主观化的趋势,命题者还力求在阅读中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1]。学生在面对此类题型时,容易出现审题不清,思维混乱等问题,究其原因则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训练,不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在引导学生比对原文和选项的过程中,没有完成言语经验——判断错误选项的“尺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