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教育史上有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捷克的夸美纽斯,把一对一的教学变为班级授课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夸美纽斯却没有详细阐述与班级授课制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二次是德国的赫尔巴特,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赫氏提炼的 “五段教授法”,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教授过程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次是美国的杜威,他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史上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使教学从传统的以师为本变革为以生为本,杜威的理论和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具体指出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随意与散漫加剧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至今这种影响还尚未消除。
  三次教育变革,对全球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各国的教育改革的步伐各有差异。就我国而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教育届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建国后几十年的教育,一言概之,建国后的教育传承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教育法”的衣钵(“五环教育法”则是脱胎于赫氏的 “五段教授法”),几乎一成不变的模式与步骤让老师们烂熟于心,由此衍生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缺乏主动性与创造力。正是在这种理性的审视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运而生,一场呼唤解放生命的教育改革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但这场教育改革只是更多地停留在课程论层面,并没有对当时课堂教学带来多大的变革,直至2002年自上而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才直接把教改的目光瞄准了课堂,通过一系列的通识培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老师们早已耳熟能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渐渐为广大的老师们所认同;但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尽管涌现了一批以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为代表的课堂教改有实质性进展与突破的学校,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发展地区,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仍停留在赫氏倡导的第二次变革的层面。
  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似乎让我们走入了一个教改的怪圈,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自上而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实效与我们的想象与期待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那么多的国培、省培、市培,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步履蹒跚,难以在一线学校区域整体推进,诚然这里有众多缘由,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无疑是一线学校的管理者未能在理论与教改的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切实的引导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引领老师,凝聚力量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2008年调入开封县实验中学任校长,当时的实验中学,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老师们试图通过加班加点提高质量,收效甚微。显然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学习应该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再认识,对前人寻找出来的规律的再探索。学习不是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单向的知识呈现与灌输;也不是学生课堂上一味、热闹的展演——形式化的合作、探究 。没有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 (阅读和思考),没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没有过程与方法的呈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切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实中的全体领导和教师上下齐心,苦苦探寻,通过五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步提炼出符合实中校情、学情的“六字”教学法,致使学校的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改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中考成绩连年跃升,使得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超过区域内同类学校。
  实中课堂教学结构:对话文本→生成问题(设置情境) →合作探讨 →寻找规律(提炼方法,解决问题) →练习巩固 →检测评价 →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师、生)。这一结构模式,强化问题教学,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拓展延伸而展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课堂教学结构是我校通过五年课堂教改提炼生成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式,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学科和不同的课型;每个学科不同课型还有不同的变式,同时我们又引导每一位学科教师注重课堂环节、细节的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六字”教学法——学、议、讲、练、评、补,同样围绕问题展开,生疑 →质疑 →析疑→测疑→解疑→达成。具体解读如下:
  学:学在教前,重在生疑。
  学贵独立。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一定要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要求学生自学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
  学生自学时,老师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
  议:议在疑处,重在质疑。
  议忌散乱。议要针对自学过程中提出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议可采用“248模式”的生生交流、讨论,亦可是组间的交流。对在交流和讨论中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交课代表或老师。(“248模式”即两人、四人、八人合作小组,学生合作商议的问题尽量在两人间解决,解决不了,扩大至四人、乃至八人)。
  讲:讲在关键,重在析疑。
  讲须精要。老师课堂上的讲解、点拨要做到“三不讲”、“三讲”。
  “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探究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三讲”即:讲在学生思考后;讲关键之处(学生不懂、易错之处);讲学生想之未想,见之未见。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讲解、点拨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倡导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组间乃至向全班同学讲解,学生讲解要努力做到:讲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重课前对话文本的实效;讲解题的思路、方法——重知识的梳理、归纳;讲奇思妙想——重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讲后必须给其他学生留有纠错、质疑和补充的时间。   练:练在当堂,重在测疑。
  练必适量。适量、精当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提倡把大量的练习时间放在课堂,及时反馈。练习要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练习的量。练习题要精选、精编,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练习时务必做到限时限量。
  评:评在过程,重在解疑。
  评要随机。评价应是全方位的,既应包括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应包括对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对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障碍以及学生学、议、讲、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要做及时恰当的点评和纠正,而不是放任学生无序、低效、错误地学习。
  补:补在缺处,重在达成。
  补需灵活。补重在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分为补救和补充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不足之处的补缺和补救,二是对知识必要的补充、拓展与延伸,中考链接,学科有机渗透,联系实际均属于“补”的范畴,还包括备课时针对不同学情的多种预设和课后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共同反思。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教学过程呈现方式的“六字”教学法可以在一堂课内有机组合,又可以向课前、课后延伸,因为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
  “六字”教学法的提炼充分吸纳了杜威“学生中心论”的思想,更是基于当下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界定的认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而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着力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充分肯定了这种认识,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和同学合作、互助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习得技能,生发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六字”教学法就是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学、议、讲、练、评、补”有机组合,动态生成;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独自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的重要性,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必要性,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的主导地位,通过学与教双向合力,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为确保“六字”教学法的推行,经过反复学习、思考、沟通,我们统一了思想,提出了课堂教学坚持三个始终——始终把尊重个性、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状态;坚守八让——新知让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疑点让学生讨论,实验让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组织,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做到四个注重——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坚持两种做法——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集体备课、学案导引,使得“六字”教学法深入每一位实中人的心中。
  “六字”教学法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是学校领导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历经几年艰难探索的结晶,她植根于实中教改的土壤,她让我们更加坚信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真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的关键。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模式的提炼与推行,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教育改革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校长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灵魂,校长应是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否则校长对教育改革就没有话语权。校长不仅要在思想上引领,要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明了教改的意义和价值;还要审时度势提出学校教改当下的目标与任务;更要在行为上引领,走进课堂,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直面问题,化解困难,凝聚人心,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召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也许唯有如此,学校的教育改革才有可能进行得彻底持久。
其他文献
清水路小学的前身是疁西小学。“疁”是嘉定的简称,学校地处嘉定镇西大街,因而得名。由于受文物保护的困扰,西大街数十年未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滞后。为改善办学条件,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学校原址1公里外的清水路易地新建校舍,并于2006年9月正式迁址,学校同时更名为清水路小学。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树立信心,开展顶层设计,行科学变革,利用各种智力资源,激活各项管理,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发生了
期刊
宁江六中,地处松原市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办学理念先进,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的学校,这里是学生梦想的摇篮、学习的乐园、成功的基地,选择六中就是选择了成功!  底蕴丰厚 条件优越  六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多彩的文化积淀,这里闻名遐迩,几度辉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的校风和“严谨善教,育才培德”的校训这里是首批艺术教育特色
期刊
一个人独具特色,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座城市有独具的风格,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可以培养出各种个性化、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那么,什么是办学特色呢?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
期刊
“一年立足,两年发展,三年飞越,五年成为山东省名校,十年成为全国名校”,这是年轻的翰林中学努力实现跨越赶超的奋斗目标。  “我们起步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起点低。打造全国名校的目标,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位翰林师生的心中。”5月21日,莘县翰林中学校长王雪宽表示,成立于2010年的莘县翰林中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高起点开局到规范化运转,从饱受质疑到赞美如潮,短短时间内就已经成为莘县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期刊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思考,更要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学会阅读才会有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我校结合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本着传承地域文化、“开卷有益”的思想,以大阅读教育为特色,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一、让书卷香无处不飘散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环境又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状态。我们以校园文化为重点,将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向每个角落,努
期刊
近几年在和年轻人的交往中,有一个词汇——“纠结”,使用频率特别高。纠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清、道不白、但还放不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有没有纠结呢?比如在教师的管理中,制度和人性化孰重孰轻;在课堂教学中,求稳和求变如何能形成共识;在国家利益—提高公民素质和家长利益—升学之间,能否寻找到学校教育的快乐;在需要学生走向社会和现实的安全高压威胁之间,到底怎样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其实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的正确
期刊
一、探索实践,主动发展——围绕中心有效开展工作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相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知识残缺灌输型,知识传授型,智慧开发型。我们的教师基本是以讲、灌为主的传授型,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重讲授成功轻学习成功,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重知识不重情知,重记忆不重思维,只统一要求不愿区别对待。被动学习、一刀切的课堂学生厌学是必然的。要改变课堂这种现状,只有让学生积极参
期刊
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人人练就一张“铁嘴”,写有一手好字,作好一篇文章。  这是我们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做法。我校作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学校、全国名校,早在1960年因在全国首创“集中识字”教学法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由此,学校声名远播,享誉全国。进人新世纪以来,我校的教改工作不断深化,使传统的教改经验与现代课改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
期刊
怀柔区培智学校在校学生45名,残障程度为中重度,残障格局为智障、自闭症、情绪障碍、脑瘫。学生智力落后的程度严重,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文化知识更加困难,九年义务教育后,最大限度只能达到普小低年级水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了以生活化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路。  一、生活化教育特色的提出  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现状,实施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与社会共他成员交往、共处
期刊
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都依赖于教辅,教辅成了“教主”,课本成了“教辅”。学校、教师被教辅绑架了,学生、家长被教辅绑架了,结果是“发奋苦读十年书,社会业界均不容”的难堪局面;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让使用教辅,成效不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谈不上,培养尖子生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每一位教师身心疲惫,呕心沥血,可是我们的工作却被冷眼相对: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凡此种种,谁之过?教辅之过!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