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学校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丑年正月初七,是我撰写此文的日子。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南国早已是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我所在的北国鹤城,依然是冰雪皑皑。北国之春来得晚也慢,但终究会到来。
  2021年,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办30年,恰逢我从教50年。在这北国料峭春寒之夜,我漫步校园,仰望学校图书馆楼顶霓虹大字——“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回首过往,我不禁陷入思考:对于一所学校来讲,最宝贵的是什么?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是高楼林立,是设备精良,还是名师云集?这些固然重要,但联结高楼、设备、名师的是什么?我想是课程。教师的立德、立言,甚至立功也应体现在课程上。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实施教育的场所叫学校,“场”是氛围,“所”是地点。学校是校长、老师、学生在人化的环境下互动化人的场所,“人化”与“化人”的过程就是课程。有人说,学校的产品是人。我认为,课程才是学校的产品。课程以隐性和显性形态弥漫在校园里,不仅是在课程表里,还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师生彼此的互动间。排入课表中的课程是显性课程,称之为“教”;而校园的建筑、名言警句、鸟语花香、社团活动等是隐性课程,称之为“育”。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相互融合与促进的过程中形成了“教育”。学校的定位,当然也是课程定位,即“人化”,而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则是“化人”。
  课程一词产生于科举制度完善的唐宋时期,科举考试被称为课士,应对考试的学习叫课业,实施课业的场所叫课堂,有关课业的安排叫课程。课程的最小单位叫课点,可分为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点。课点是这三个点的自由组合,是教师在制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单元(门课)时依据社情、学情和教师的认知水平而确定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弹性。态度点是隐性教学目标,隐含在知识点和技能点显性教学目标之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也应让学生知道这“两点”产生的过程。换句话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真理,还应让学生知道真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课程是以课点的数量、质量、序量的互涵形式呈现出来。数量就是课程内容的量;质量是社会需求,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的量;序量是学习顺序的量。课程随社情、学情的不同,课点的组合方式有无数个。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包含应用型高等教育)在这三个量的方面千变万化。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构成课程的课点重新组合的过程。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在解决了上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遍地麦当劳,风味小吃少”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根源在于同一层次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区分度小乃至趋同,核心问题就在课程。
  课程是立校之基、兴校之本
  1978年,我开始给高考补习班上课。1979年,我自己举办了考前辅导班。1991年,我闯入民办教育领域,从8个学生三个专业的自考助学班起步,走上了民办教育的办学之路。
  那时候,我们师生一起练“五功”,即:坐功、听功、写功、背功、考功。不仅如此,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考场,师生同考。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教学相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首次参加全国统考就取得各科及格率100%的好成绩。两年时间,学校在校生就发展到了2000多人,在校生规模居全省前三。
  省教委鉴于我们发展起来的自考助学班还在借牌办学,就批准了我们申请的校名:黑龙江东亚大学。东亚大学,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校名。排场与热闹背后其实是自卑,小学校想用大名字,对于一所学校来讲,超越这种自卑,支撑起学校底气的,终究还是课程。
  基于社会需求,我们为学生提供了89种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创设“套餐+自助餐”的课程体系;又于1993年成立了全國民办高校第一个党委,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2001年,学校成为黑龙江省首批高职院校,自考助学练就的“五功”虽然屡试不爽,还在全国推广,但那已是明日黄花。2002年,当学校停招自考生时,一些教师饱含热泪地说:“这些年练就的‘五功’全废了。”当时,我给全校教工放了电影《神鞭》,影片中主人公傻二说:“辫子没了,但神还在。”我对全校教师说:“不办自考了,我比你们还心疼,它目前占全校年收入的2/5,可如果我们再沉浸在昨日辉煌中,将错失今天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的‘神’还在,‘转业’一定会成功!”
  自考是国家统考,仅考核知识点的记忆数量和再现准确度;而高职的课程必须增加技能点和态度点,尤其这三点在数量、质量、序量上要做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课点的序量上,传统的课程体系是“老三段”,我们则在课程序量上改变“老三段”。专业课三年不断线,并将每年6-8月三个月设立为实践教学学期,比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在课点的数量和质量上,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保证必需、够用为度”,探索出“工学交替、顶岗实践,打造企业预备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专科“压缩饼干”的窘境,让学生在学校办的专业公司,“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然后再去校外企业包岗位和生产线进行实践教学。
  2011年,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也亟须迭代升级。我们不断思考:在课程上,本科与高职有什么区别?与普通本科相比又有哪些异同?我们认为,课程体系既要满足教育部的专业学历标准,还要符合人社部的职业标准,同时也要结合地方、行业及特定企业需求;在课点的数量上,则应考虑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点的质量上,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成效;在课点的序量上,校内课堂以知识体系为主嵌入工作项目,即教学任务工作化;校外课堂以工作过程为主嵌入相应理论知识,即工作任务课程化;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探索出“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支撑委托管理
  办学30年,我们有过多次委托管理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国企办的教育占整个城市教育一半以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被“冗员、债务、企业办社会”三座大山压着。在国企难办、政府难接、学校难活的三难境地下,有一家国企3年欠教师1年半的工资,难以为继。1998年市政府委托我管理这家国企的全部教育,组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1.2万名的东亚学团。这是全国第一个逾万人的教育集团,由民办学校托管公办教育。
  面对这些“饥肠辘辘”的千名教工,学校如何生存和发展?我相信,只有向社会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才可能活下去。成立后的东亚学团组织各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办特色班、寄宿班,以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吸引生源,锻炼教师队伍,驱动集团教育事业发展。托管十年,我们从社会创收1.14亿元,这些濒临危境的学校也都陆续成了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市级标准化学校(园)。2008年8月,市政府将基础教育学校收回。
  2013年,经黑龙江、海南两地的政府相关领导引荐,举办方委托,我们托管了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我们将“工学交替、顶岗实践,打造企业预备队”的人才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三亚。这所曾经被教育部亮过黄牌、濒临倒闭的学校,2015年一跃成为全国首批百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校生从602人增至1800人;办学年收入从550万增至2200万;我们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海南全省推广。
  2014年,受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们托管全县的职业教育。确定了“产业经营决定课点数量,社情学情决定课点质量,农时节气决定课点序量” 的课程改革方针。经过我校培训后的职业农民牵头成立了56家企业和合作社。“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被选入2015年全国首届“双创展”,“‘校园+田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课改项目于2018年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们创造的“委托管理”模式和词汇,也被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42条、第67条。
  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
  我以为,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课程结构是使教师会做、能做;课程管理是使教师想做、愿做。我们推行“三级办学,系为主体,坐实专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运用“交够学校的,留足系里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的利益驱动机制,使教师明白:拿不出学生满意的课程,当然就少拿人民币,小日子自然滑下去。自2015年起,我们已有500多人次的教师,以课改专家的身份 “走南闯北、周游列校、解惑传道”,在得到同行认可的同时,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坚定了教师课改的决心和信心,更加主动积极地投身课改的潮流。
  2015年1月,学校牵头成立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2016年4月,又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五年间,组织了大课堂晒课、课改征文、专题研修班、磨课工坊、师说课改云讲坛等系列活动,全国500多所院校的教师加入进来。同仁们在晒课、说课、评课、议课之间,相互交流共创共享,年轻教师们感受了为人师的价值,还涌现出了西安培华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典型院校。
  升本十年来,我作为中国教育专家成员参加了中美教育发展论坛、中比工程教育论坛,多次带团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开展课程建设交流,“教师可操作,管理可控制,评价可追溯,交流可复制”的课程建设体系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称赞。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潘懋元先生在“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上说:“现在高等教育正从外延式发展转化為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包含课程、教学、师资三个方面,即包含内容、方法、人才(师资)的培养。齐齐哈尔工程学院18年来所做的工作,正是通过课程的建设来培养师资如何更好地从事教学。学院18年来许多典型的教学方案,我都储存在电脑里面,经常拿来看一看。这些成就,正是符合于内涵式发展。为什么?因为该学院特别重视课程建设,其课程建设不仅有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实际的排练,既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实际联系理论。”
  在这春日夜色里,我在校园里走走看看,兜兜转转,再次回到明德广场,看到图书馆电子显示屏下“三十而立、砥砺奋进”八个大字,格外显目,激励人心。这辈子我坚定选择站到教育者的青春队伍里,在这激情激荡的课程变革间,我依然有颗年轻的心。很多时候,我都感激有幸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享受着社会变革、技术驱动下的美好教育生活。
  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其他文献
“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写五六百个汉字了,有的多才多艺,唱歌、主持、编程、芭蕾、钢琴……没有想到学龄前孩子们已经学得那么丰富。”小学一年级教师如是说,“但是新入学的孩子在情绪管理、规则意识、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作为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幼小衔接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适
期刊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小朋友,我们班也不例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龑龑的小朋友,因为孩子们在我耳边说了太多次这个名字:“老师,龑龑打我!”“老师,龑龑乱扔玩具!”龑龑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被我偷偷贴上了“调皮”的标签。  这天,我像往常一样组织集体活动。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节关于抗美援朝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意识。孩子们安静地听我讲着故事
期刊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为了儿童”多、“基于儿童”不足;儿童参与活动多、决策少,主动学习受限;儿童的意图、思维等深层次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等諸多问题。因此,真正树立“尊重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观,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让儿童的主体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园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深刻反思和改进的领域。  北京市东城区实验幼儿园将“儿童立场”的理念
期刊
父母问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90后的我也是一名4岁孩子的妈妈,本以为育儿方面不会碰到什么难题,没想到,在我的家庭中出现了育儿理念的分歧。  受惠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出现问题时正面引导更加重要。孩子爸爸却认为,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或者调皮的时候,需要靠“打”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产生了严重的意见不统一。于是,我与爸爸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沟通。  第一回合
期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同时也存在诸多误区。  如何突破“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固化思维,重新定位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如何打造符合时
期刊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新时代,如何突破师资培养瓶颈,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
期刊
“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发布了《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晴川实验小学”)崭新亮丽的校园里,植树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学百年党史”思政大课,从党史上第一个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校师生听得入神,对接下来的植树活动
期刊
策划:王湘蓉 设计:邵丽娟  大学,以育人为本。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重要的意义在于培養国家所需要的人,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大学之教,本期“议题”邀请多位高等教育工作者畅谈大学的人才培养,传递哲思和洞见。
期刊
在教育研究中秉持科学精神,是高校教育研究者的基本信条,对于既是教书人又是研究者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也同样重要。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虽然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在新时代不断推进我国各类事业蓬勃发展,但对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仍然任重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期刊
策划 :王湘蓉 王楠 周彩丽 陈璠 李文星 设计:邵丽娟  如对广州的特质进行阐述,坚守、包容、开放仍然是凸显的三个关键词。坚守,是一座城对历史文脉的情感和态度;包容,是一座城对往来者的尊重和在意;开放,是一座城对世界的吸引和对创新的追求。广州,四季花团锦簇,有着诗意的浪漫情怀;广州,商贸流通景象繁荣,有着理性的思考和遵循。广州教育在这样的城市风貌里,生发出的意象是生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