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企“领秀”云岭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企业要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企业要图强,势必要经历坎坷。要想在“三百六十行中拔得头筹,在千千万万的竞争对手前夺得桂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有人说:企业要在逆境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抓机遇;
  有人说:企业要在责任中前进,在前进中负责;
  有人说:企业要在追赶中超越,在超越中领先。
  面对新时期新机遇,面对新挑战新困难,企业当如何应对?本刊自2013年总第128期特设专题,陆续对“2013年云南企业100强“入榜企业进行报道,盘点入榜企业发展中的大事件,及企业成长背后的故事,以求见微知著。本期继续盘点2013年云南百强企业前10强中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石油分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名企在2013年的重大部署及企业成长轨迹,以见证云南知名企运筹帷幄、纵横商海的传奇故事。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美丽中国”首先要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其次要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最后要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自然要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长期以来,云南的国有企业始终以负责任的胸怀,坚定不移地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企业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与改革发展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美、和谐美、人文美,领跑“美丽”发展道路新模式。
  青铜文明 云铜福祉
  云铜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集铜金属探、采、选、冶、加为主,涉及锌、钛、钼、磷等资源开发以及金、银和多种稀贵稀散金属综合回收的多金属矿业公司。集团现有三家股东,其中:中铝公司占股58%,云南省国资委占股24.6%,云南省工业投资公司占股17.4%。
  自云铜集团成立尤其是2008年以来,该集团高举科学发展旗帜,深入实施“优化结构、突出主业,加强管理、效益优先、做大资源、做强矿山、做优冶炼、做精加工”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深化管理创新,加强总部管控,实施运营转型,加大改革力度,综合发展实力得到不断提升,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目前,云铜集团已在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广东等省区以及赞比亚、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投资开发资源,现有5座冶炼厂和11座大中型铜矿山,保有铜资源储量700多万吨,形成了年产精矿含铜近10万吨、粗铜45万吨、精炼铜63万吨的能力,拥有19个系列、180余种产品,其中:白银产量名列全国第一,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九。荣获“中国名牌”称号的“铁峰”牌高纯阴极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交易,“铁峰”牌黄金、白银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及上海黄金交易所注册交易。 2012年,集团总资产超过505亿元,净资产达到183亿元。
  云铜集团深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矿山采选技术、铜冶炼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分别达到国内、国际和行业先进水平。“富氧顶吹铜熔池熔炼技术”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难处理氧化铜矿资源高效选冶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铜冶炼行业低浓度二氧化硫废气治理及设备”项目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铜集团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是国家认定的西南五省金锭生产单位和国家白银生产标准的主要制订者,并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几年来,云铜集团及所属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集体”“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国企改革先进单位”“云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中铝公司、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2010年度社会扶贫先进单位”“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行动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当前,云铜集团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挑战和机遇并存。云铜既要清醒地看到企业赢利能力不强、基础管理薄弱、风险防控不力等困难和障碍;又要看到企业有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和良好的企业发展基础,更迎来中铝公司实施“优先发展铜”战略和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机遇,立足企业实际,勇于面对挑战,推进集团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和落实,不负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赋予云铜的发展使命,推动云铜发展,实现云铜梦想。这是云铜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和员工利益得到根本保障的内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构建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
  推动云铜发展、实现云铜梦想,需要全体云铜人众志成城,拼搏奋进,真抓实干;需要广大干部员工牢固树立“五种观念”,认真践行“四抓三保”工作要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立足岗位做好每一件事,为全面打赢加速转型、控亏增盈攻坚战,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早日实现美丽“云铜梦”打下坚实基础。
  一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发展的前提。当前,云铜集团全体干部员工牢固树立了“按程序办事、用制度管事”“两眼向内、立足自我”“从我做起、严谨细致”“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改革是集团未来发展最大红利”五种观念。以五种观念为先导,以团结一致、凝心聚力作“云铜人”干成一项事业的根本保障,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云铜人”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重要保障,认清存在不足,找准短板,补齐短板,止住“出血点”,消灭亏损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合力,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二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四抓”促“三保”是云铜集团党政班子确定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即,以抓改革创新、抓运营转型、抓资源保障、抓项目建设,保利润快速增长、保企业跨越发展、保企业和谐稳定。
  在当前工作中,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一是着力推进运营转型、降本增效工作,强推持续改进,优化运营流程,严控并努力降低企业运营费用,向管理要效益;二是着力推进资本运作的能力,提高资本运作的水平,为企业跨越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手段;三是着力改革创新,按照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管理层级整合工作及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大幅减少亏损额、亏损面;四是着力推进实施资源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普朗铜矿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参与资源整合开发,努力实现资源战略跨越发展;五是着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储备充分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六是着力开展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对企业循环经济和持续发展的贡献率;七是着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中铝文化体系的大框架下,构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中铝文化、具有云铜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以“文”化“人”,打造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文化力。
  三要只争朝夕,勇于争先。形势逼人,事业催人,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铜业公司和“中国铜行业排头兵”的梦想,促使全体云铜人坚持不犹豫、不等待、不观望,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积极参与到实现云铜梦想的滚滚洪流之中。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敢于担当,敢于胜利,为集团谱写出更加宏伟壮丽的乐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铜业集团“优先发展铜”和云南加快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部署,为云铜集团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走进新的发展机遇期,云铜集团将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打造资源、技术、品牌、资金、人才、管理优势,全力实施中期发展规划,推动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把云铜集团建设成为中国铜行业排头兵,跻身世界一流铜业公司之列。
  云南石化 日新月异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石化)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化集团、沙特阿美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西南地区第一家特大型炼油企业,各方所持股比为51%:10%:39%。云南石化主要负责中国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设和运行,从事炼油、石油化工、化工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石油化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附属公用工程服务。
  中国石油云南炼油项目是中缅油气管道配套项目,是中国石油建设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推进“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支撑项目。中缅油气管道进入西南地区后,在当地建设炼厂就地进行生产加工,有效解决了全国炼油业过于集中在东部、运输距离较远、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中国炼油业的区域布局,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缅油气管道作为国家四大原油通道之一,全长2466公里,分国外段和国内段两部分。国外段起于缅甸西海岸马德岛,经云南省瑞丽进入中国,全长771公里,管径813毫米;国内段管道起于云南省瑞丽市,经云南省保山市、大理市、楚雄市、昆明市和曲靖市,向北经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终于重庆市管道末站,全长1695公里,其中瑞丽—禄丰段长615公里,管径813毫米;安宁支线,起于禄丰分输泵站,终点为安宁末站,全长43公里,管径610毫米。
  该项目作为中缅油气管道配套项目,要求与中缅油气管道同步建成,同步投运。设计原油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年,按照加工科威特和沙特轻、中质原油设计,设计比例为50:25:25(科威特:沙轻:沙中)。混和原油主要技术指标为硫:2.6%;酸值:0.07;重金属:39.32ppm;残炭:5.59%:API度:31.6。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全球经济要持续增长,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云南石化为各经济部门和人们生活提供各种优质的基本化工材料、燃料、化肥、农药、塑料、化纤、橡胶和其它各种新型的化工材料(如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工、医药生化……等)。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而地球上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又急需保护。因而,云南石油生产既要实现节能降耗,又必须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云南石化增强其技术、经济和管理能力,能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响应,提高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率。信息化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在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动化提升石油化工产业信息化的进程。
  近来,云南石化的高新技术不断出现且发展迅速,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信息汇总型转型,石油化工企业要充分重视并掌握应用关联的高新技术和信息资源,来增强企业运营和发展能力。云南石油化工自动化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已从手工操作发展到自动控制,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发展到高级复杂的系统控制及管控一体化,在自动化装备、技术、功能、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主要生产过程已在不同水平上实现自动化控制,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小型骨干化工企业主要产品的主流程也已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了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
  多年的实践证明,自动化已成为云南石化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的概念已不单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还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和实验室灾难性的综合自动化,具体来说包括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计划、仓库、设备、安全、财务、人事、市场和经营等的信息管理,是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建工 巧夺天工
  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在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基础上,于2009年11月6日改制而成。目前,建工集团已发展成为集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商品混凝土生产、路桥市政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基工程施工、建材与设备供销、建筑科研、勘察设计、建筑劳务于一体的多层次大型企业集团;是云南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20户省管企业和15户省属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建工集团现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直管企事业单位31个;现有在职职工160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97人,其中高级职称约751人。   近年来,建工集团努力进行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云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2012年,完成产值364.04亿元,完成竣工面积709.16万平方米。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12月,建工集团累计获得全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2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2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提名奖1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13项,全国和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0多项,获部省级优质工程奖390项,连续9次入选中国承包商60强;截至2013年9月,集团公司连续22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建工集团先后在也门、南非、泰国、老挝、乌干达、伊拉克、马尔代夫、毛里求斯、赤道几内亚、柬埔寨等国家承接各类工程,并荣获老挝政府颁发的“发展勋章”“劳动勋章”等荣誉。2010年至2013年,集团公司连续四年进入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建工集团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和重合同、守信用的严谨作风,赢得了广大客户、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的充分信赖,连年被评为AA级企业,享有较高的商誉,“云南建工”品牌已经成为国内建筑业界的知名品牌。
  在实现较快发展的基础上,集团全力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加快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集团进一步发展成拥有设计、科研、施工、咨询、投融资建设一体化发展能力的核心竞争力更强的现代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和中国西部一流建工集团。
  如今,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面临新的挑战,企业纷纷陷入发展困难期的当下,建工集团却又一次实现逆势增长。2012年,建工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经营额601.85亿元,实现利润7.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8%、39%;净资产一年增长53.56亿元,达到9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6万元,同比增长18%。2013年1至7月,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新签合同额290.23亿元,完成经营额400.51亿元,利润达3.68亿元。各项指标增幅进一步增大,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速高效增长,利润指标排在全省17户省属企业前列,盈利能力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卓越的业绩背后,其坚实的支撑来自于对质量效益型的跨越追求。在这种全新的追求中,建工集团牢牢锁定全力打造高品质高效益高增长的大型建设集团这一目标。
  “转变经营方式转什么?怎么转?”这一问题提出后,建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找到了答案:由经营项目向经营资源转变!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文山对“转变”进行了阐述:把经营理念由过去“包工头”式的经营具体项目转变为集团化、品牌化经营新理念,全集团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经营好集团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等资源优势,提升集团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层次和经营质量,进一步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大集团、大经营、大发展、大跨越。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对跨越的追求已不只是规模总量的概念,云南建工正在努力实现包括产值、利润、管理、职工收入等在内的全方位新跨越。”陈文山的话,诠释着该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建工集团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连续21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连续3次进入国际承包商(ENR)225强并排名第70位(中国第18位),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排名第67位,中国承包商60强排名第16位,云南企业100强排名第9位。
  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云南建工对人才资源、人力资源的精心经营是其又一亮点。企业通过打造个人价值体现最大化的空间平台,奠定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几年来,建工集团每年为1000多名大学生提供稳定岗位,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签订师带徒协议,搞青蓝工程,形成了传帮带团队生态,2012年实施了百优青年骨干跟踪培养计划。2012年底,建工集团按照省委提出的盘活干部队伍这一盘棋的指导,制定了80后干部培养计划,每家公司提拔了1名80后副总和总助,43名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实现了岗上锻炼的目标。在经济开发区,绿化优美的建工新城圆了建工人的住房梦,一万多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团购房,基本改变了建房人没有好房子住的状况。2012年,云南建工为85岁以上的1000多名老职工发放长寿补贴,2013年补贴发放年限进一步下调到75岁。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战国说:“企业发展依靠谁?企业发展为了谁?在建工,这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明确回答。”
  建工集团不遗余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云南建工实现了“两个转移”。工作重点向保障房建设转移。2013年,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昆明、德宏、保山、楚雄、临沧、普洱、昭通、玉溪等8个州市,34个县(市、区)签订保障房建设任务12.26万套,总建筑面积750万平方米,总投资186亿元,占2012年我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47%。
  工作中心由经营为中心向生产管理为中心转移。从2012年开始,建工集团全面推进实施质量、安全、进度、技术、成本“五位一体”的精细化、集团化综合基础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和效率,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抓基础管理,多个重点工程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凡是交给云南建工的任务,都能高速优质推进,按时按质完成;通过抓基础管理,大宗建材集团集中采购平台搭建运行,实现了在提高采购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通过抓基础管理,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实现了项目的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理,夯实了精细化管理基础。同时,配合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的调整,形成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设计总监、风险总监“五总师”全方位强化管理格局,管理机构更加完善,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两个转移”,其带动的不只是保障房建设,更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由房建主业单点支撑企业发展逐步向投融资、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三足鼎立格局迈进,把建工集团建设成为拥有设计、科研、施工、咨询、投融资、开发建设一体化发展能力,具有多层次产业结构和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建设集团。在2013年年初的职代会上,建工集团决策层进一步明确了集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明晰路径。   房建主业是建工集团生存发展的基础,全集团拥有建筑企业主项和增项资质91个,其中房建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1个,各类总承包资质20多个,实力雄厚。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云南建工继续强化房建主业的基础地位,为集团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流、资金流等基础支撑作用。
  在第二主业房地产发展方面,建工集团所属云南省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改制为云南省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省房集团母公司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成为具有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企业。省房集团以改制为起点,按照建工集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集团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开发建设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正在发展成为云南省房地产开发的龙头企业集团。目前,省房集团立足昆明、辐射州市,正在开发的项目达10多个之多。
  与此同时,建工集团延长相关多元产业链,重点培育打造水利水电、路桥、市政、钢结构、工业设备安装、商品混凝土生产六大板块,并从事建材与设备供销、建筑科研、勘察设计、建筑劳务等业务,产业结构覆盖建筑业全范围,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利润链的闭合。
  在做实、做大、做强实体产业的同时,建工集团也逐步走向产融双驱的运营格局,投融资资本运作与实体产业发展比翼双飞,相辅相成。2012年,集团投资规模累计达600亿元,在保障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海外市场拓展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项目运作能力,投资拉动成效明显。投资开发了五里片区开发项目、建工新城项目,以融资模式建设的昆明滇池明珠广场项目及以融资代建模式承接的苏家村旧城改造和大坡村回迁安置房项目、麻昭(麻柳湾—昭通)高速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或启动。
  2013年以来,建工集团紧紧抓住资信提升、融资环境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融资工作力度。全集团共获得银行授信370亿元。目前,集团城乡投、省房集团和海外投三大投融资平台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强大引领作用得以彰显,资本效应通过应用金融工具得以放大,集团正逐步发展成为集投融资、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大型建设集团,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2013年,建工集团确定了完成投资额200亿元以上,确保新签合同额500亿元、力争600亿元,完成产值430亿元以上,利润超过7.5亿元,确保职工收入增长15%以上的目标。
  人效为本 追求卓越
  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煤化集团)是云南省属重点骨干企业,云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10户地方工业企业之一,是国家认定的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中国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加工业前三强企业,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10户销售收入超千亿企业集团”之一。云南煤化集团下辖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东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曲靖、红河、昭通等地。现有员工5万余人,总资产596亿元。
  云南煤化集团以洁净煤产业为主,实行多元发展,业务涵盖煤炭采选及综合利用、煤电铝、炼焦及焦油化工、新型煤气化液化、大型化工机械制造、国际国内贸易、房地产等,跨越煤、电、机械、化工、冶炼等五个行业,主要产品有煤炭、焦炭、尿素、合成氨、二甲醚、甲醇、硝酸铵、纯碱、粗苯、聚乙烯醇、醋酸乙烯、电解铝、水泥、电石等40余种,现已形成从资源控制到资源加工,从初级产品到终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
  云南煤化集团拥有6项在国内、国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大型侧装捣固焦炉成套技术及焦炉气制甲醇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技术、甲醇一步法制汽油技术、低热质褐煤制二甲醚技术。且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技术正在研究开发中,集团技术创新走在了全国煤化工行业前列。近年来,云南煤化集团在省内首次采用了国内目前最具先进技术工艺的综合采煤设备。
  近七年来,云南煤化集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呈三位数增长,销售收入实现了5年翻两番(从2005年51亿元增长到2010年超过208亿元),2012年突破了300亿元,集团资产总额、净资产均是成立时的6倍多,职工收入显著提高,集团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成功实现历史性跨越,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荣获“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中国最具创新力10大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云南煤化集团始终坚持内强素质,外求发展的方针。已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战略合作关系。集团将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机遇,奉行“人效为本,追求卓越”的集团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谐创新一流”的集团企业精神,发挥云南煤炭资源优势,发挥自身拥有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做精做久云南煤化工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云南煤化集团既是一家老企业,又是一家新集团。说他老,是因为其成员单位中有的已有70多年历史;说他新,是因为其组建至今不过9年(2005年8月30日,由原云南石化集团(部分)与原东源集团整合而成的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在此背景下,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就成为了摆在云南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赵孟云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作为掌舵人,赵孟云对集团有着清醒的认识:“云南煤化集团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
  在云南煤化集团所属单位中,有多年专注于煤化工领域,并在业内享有盛名的企业: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从当时的东德引进了三套煤化工装置,其它两套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而云南煤化集团的这台进口煤化工装置,经过多次技改升级,至今还在正常运转并不断刷新许多经济技术指标,这令德方技术人员感慨不已。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云南煤化集团拥有很高的技术起点。尤其是在低热质褐煤应用领域,云南煤化拥有23项专利技术,其中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科技创新为云南煤化集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毋庸置疑,云南煤化集团的技术优势是明显的,但劣势也存在。特别是其煤炭资源相对较差,煤炭热值较低,无论是储量还是开采条件都难与大多数同行比肩。
  “这样的资源禀赋,离开科技创新,离开技术进步,云南煤化集团难以生存发展。”因此赵孟云认为,“科技创新是集团发展的根本,为集团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这也是云南煤化集团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科技引领云南煤化集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7年11月,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2010年12月突破200亿元,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的既定目标(从成立之初的51亿元,增长到208亿元)。集团连续五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009年,更是被评为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成为新型煤化工和清洁能源产业的明星企业。
  组建六年以来,云南煤化集团十分注重科技创新,把原始创新、引进创新、集成创新相结合,抓住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取得了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先后获得了甲醇一步法制汽油技术专利,拥有的5.5米侧装捣固焦炉技术、焦炉气制甲醇技术、褐煤液化(煤制油)技术、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等一批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集团把这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产能有效释放,新技术对集团经济效益的贡献十分明显。
  煤气化技术是发展煤化工的基础,也是煤化工产业的关键技术,就是把黑色的固体煤有效成分气化以后,捕捉进行液化,再转化为五颜六色的固体进行应用。物理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化学过程却非常复杂。目前,云南煤化集团已成功开发了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该技术目前已在其旗下的解化公司15万吨二甲醚、配套20万吨甲醇项目应用投产。
  早在2006年,云南煤化集团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侧装捣固焦炉技术从4.3米提升到5.5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国炼焦工业的新标准。在此之前,中国的侧装捣固焦炉技术从3.8米提升到4.3米,几乎用了20年时间。一般而言,炼焦技术的主要阵地在钢铁业,而这次却是在一家煤化工企业出现了突破。对此,中国炼焦协会认为,“这是中国炼焦工作者对世界炼焦工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炼焦煤气利用和煤化工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云南煤化集团还创新性地解决了甲醇一步法制汽油技术。赵孟云透露,“目前,全球公认的煤制油技术有三种:一种是神华使用的煤炭直接液化法,另一种是南非萨索尔集团的间接法,还有一种是云南煤化联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赛鼎工程公司联合研制的甲醇一步法制汽油技术。前两者都是引进技术,只有后者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应用该技术建设的3500吨/年甲醇制汽油工业化装置2007年12月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93#汽油,为中国煤制油技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可靠的全新技术路线。这一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印度尼西亚的一位部长对此非常感兴趣,准备将其引入印度尼西亚。
  云南煤化集团对待科技创新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态度,即所有创新成果除了经过专家在研究所反复试验、反复论证外,还需要能在自己工厂的大型装置上投产。对于自己研究所里的那些还没有投入实际运营的技术,云南煤化集团一概不视为成果。
  事实上,仅焦炉煤气制甲醇这项新技术,每年就为云南煤化增加焦炭以外的产品产值达9亿元。除内部运营以外,云南煤化还在业内积极推广自己的新技术,目前仅5.5米侧装捣固焦炉就在国内销售了50多台。
  目前,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已占到云南煤化集团200亿销售收入的一半,而云南煤化集团的目标则是占到销售收入的70%。
  煤化工是一个资金、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个要素缺一不可。“作为集成技术产业,煤化工对人才的需求很全面,不仅要懂行的领导人才、还要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队伍。”
  行业领先 世界一流
  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云南冶金集团不仅代表了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中国铅锌冶炼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高水平。从一家云南地方企业崛起为中国500强企业,从曾经的技术引进者到如今的中国有色行业的标准制定者、技术输出者和行业引领者。历经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立志成为“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云南冶金集团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世界经济前景依然暗淡的今天,云南冶金集团再显“标杆”本色,逆势而上,响亮地提出了“双千亿”目标,即2015年力争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元,2016年力争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努力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云南冶金集团董事长董英表示。“作为引领者,我们不仅仅要引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向社会和行业传递一种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云南冶金集团于1989年由原云南省冶金工业厅改制设立;2008年12月,在云南首家完成集团层面股份制改制,是以铝、铅锌、锰、钛、硅基础产品制造为主,集采选冶、加工、勘探、科研、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内外贸、投资、金融、物流、房地产以及冶金高等教育为一体的云南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多年来,集团始终坚持“兴企报国、创造卓越”的企业使命,努力追求“世界一流、行业领先”的目标愿景,秉持“履践先行、勇者无疆”的企业精神,践行“以人为本”“诚信、责任、合作、和谐、创新”的经营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经受住了市场变化和社会进步的检验,赢得了社会各方和广大股东、职工的广泛认可。
  目前集团资产总额近780亿元,现有全资、控股企业超过100户,在职职工近35000余人。集团总体装备技术、生产工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云铝股份、驰宏锌锗2家A股上市公司和硅、钛等新兴材料企业,在推进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上树立了一批行业标杆,拥有了国家级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批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核心技术,“十一五”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云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获授权专利339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目前已形成年采矿超过1000万吨、选矿超过1100万吨、冶炼220万吨、深加工6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集团连续12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9年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国诚信典型示范企业、中华慈善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优秀企业、全国有色金属行业A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云南冶金集团正着力打造“行业优强企业”,谋划“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努力向世界一流、行业领先的世界知名矿冶集团的目标迈进!
  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在中国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曾涌现了一大批明星企业,如今这些弄潮者大多折戟沉沙,归于沉寂,成为永远的“消失企业”。失败的企业,其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而成功的企业,其成功都有一条共同之处,就是做了一家基业长青企业应该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规范的企业改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制度安排。
  云南冶金集团较早就意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也因此成为云南省属国有企业中首家完成集团层面股份制改制的企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
  2008年,原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了云南省属国有企业中首家完成集团股份制改制的企业,新的“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市正式挂牌成立。这次重组,恰遇全社会为“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争吵的不可开交之际,云南冶金集团率先引入汕头百联兴业公司,不仅拉开了云南省属国企改革的大幕,还实现了国有与民营两个不同所有制之间“和谐共生、国民共进”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云南冶金集团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关键而又坚实的一步。
  在不断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云南冶金集团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各成员企业规范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同时,集团本部实施了大部门制改革,增加和突出了现代企业管控职能,推进了部门“合作、共享、高效”管理氛围的形成。
  随着近些年的跨越发展,云南冶金集团的投资强度日益增大,海内外兼并重组日益频繁,集团的资本运作和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2009年,集团再次“吃螃蟹”,成立了云南省首家财务公司,搭建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运作,让金融支撑实体经济的条件更加坚实。
  与此同时,集团还努力加强融资管理,不断创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等多种方式保障了集团发展的资金支持。此外,集团还在调整盈利结构、盈利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设立了集团投资公司,参与发起云南盈川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参股诚泰财产保险公司,创立正达小额贷款公司等,努力探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冶金集团按照“扎根云南、立足国内、辐射周边、拓展海外”的战略布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的理念,规划投资800多亿元,继续加快发展铝、铅锌、锰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钛、硅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装备制造、贸易物流、房地产等相关多元产业,力争到2015年,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2016年左右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跨进“千亿企业俱乐部”,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富足、主业优势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矿业集团,树立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形象。
  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上,云南冶金集团分别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一是树立“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的共识,持续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云铝公司为代表的铝产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典范,荣获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和中华环境优秀奖。目前铝锭综合电耗已提前实现行业2015年13300千瓦时/吨的规划目标,达13000千瓦时/吨左右;创新发明铸轧坯料生产0.005毫米以下超薄铝箔技术,属世界首创、国际领先。近年来先后建成投产了云铝本部8万吨中高强度宽幅铝板带、文山80万吨氧化铝、建水产业集群项目以及个旧15万吨铝翻番项目、富源30万吨铝项目等,初步形成铝土矿-氧化铝-铝冶炼-铝加工和相关配套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以驰宏公司为代表的铅锌产业,资源增储、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成效显著,成为行业优秀代表。曲靖铅锌冶炼厂烟气排放优于欧Ⅲ标准,工业废水零排放,目前所有新建工厂设计指标均优于曲靖标准。近年来先后有曲靖30吨锗和800吨精镉、300吨精铋等一批综合回收利用、循环经济项目建成投产,会泽16万吨铅锌项目已投入试生产,呼伦贝尔20万吨铅锌冶炼以及彝良2000吨毛坪矿资源开发技改工程等有序推进。集团铅锌产业大东北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大兴安岭钼矿开发项目,外部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以斗南公司为代表的锰产业,走出了大炉型、高环保、低能耗发展之路,成为国内锰铁合金行业最大的采选冶一体化企业。率先采用2.5万千伏安电炉进行技改,新投产的建水20万吨技改工程采用的南非5万千伏安电炉,是目前北半球锰系合金冶炼容量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电炉,标志着在设备大型化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以新立公司为代表的钛产业,致力于打造区域内最完善的钛矿-高钛渣-钛白粉/海绵钛-钛材产业链,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3个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之一。8万吨高钛渣项目引进南非大型电炉子建设,是亚洲第一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建设的1万吨海绵钛项目试生产,6万吨钛白粉项目后段投料试车,项目投产填补了国内高端钛白粉产品空白。
  以冶研新材料公司为代表的硅产业,致力于建设硅矿-金属硅-多晶硅-硅片等产业链,努力打造我国重要的高端硅材料产业基地。3000吨多晶硅项目已投产,电子级产品品级率达到50%,能耗、物耗优于国内平均水平,被评为全国化学工业优质工程,标志着集团发展新材料产业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把服务业放到与主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按照“依托冶金,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集团把服务业放到与主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加强培育、加快发展,把服务业作为集团产业结构、资产和资本结构、盈利模式调整的战略重点,提升服务业对集团整体盈利贡献能力。力争到2015年,使集团非主业板块利润贡献率提高到30%以上。目前已启动集团5000万元以下非主业投资清理整合,正在努力做强做大投资公司,参与发起了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参股财产保险公司,创立矿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服务业培育发展正在积极推进。
  责任编辑:张博雅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趋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不仅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因
期刊
入刊理由:  “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在“普惠金融”模式下实现商业可持续是世界性难题,而我国不少金融机构却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遇到过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专业人手不足、作业成本高、信用信息采集难等问题,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有益的经验。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由其领航,“普惠金融”这一世界性难题必将迈出划时代的步伐,
期刊
入刊理由: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蓝图更加美好、目标更加明确、方案更加细致、行动更加有力。云南省“两会”的召开,对于经济发展、金融界抢抓国家金融改革机遇,培育新生金融市场,促进全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金融体系改革,有效地将金融资本引入实体经济,推动了全省产业跨越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金融”血液,将更好地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应该用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创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民族自治 奠团结之基  旌旗猎猎、时不我待,面对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多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和繁荣这一大问题,一方面宁蒗创新发展,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即以各民族的共商实现共识、共约、共诺,
期刊
2014年4月19日,昆明市宣威商会一届一次会员大会在昆举行,正式宣告昆明市宣威商会成立,这标志着在昆创业发展的宣威籍企业家,已经成长为有组织、讲团结、共谋发展的集体。目前,宣威籍在外投资、经商的人员已遍布云南全省各州市,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矿产开采、食品等行业。昆明市宣威商会成立后,将改变在昆宣威籍企业家单打独斗的现状,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商会将成为会员话乡谊、结乡情、谈创业、
期刊
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注重内容的高质量和高品位之外,关键是要有自身的风格和特色,体现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在这方面《风光·时代名流》杂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事先策划求新颖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读者需要的是那些视角独特、思维方式新颖、富有知识张力的报道。内容新颖日渐成为读者和市场对报刊的共同要求,但由于一些刊物出版间隔的周期长,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一些“滞后”
期刊
编者按——  好山在云南,好水在云南,好梦在云南,云南旅游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映射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极为富集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反映了中国桥头堡战略实施以来最有力的前沿建设成果,它以经济建设之美、政治建设之美、文化建设之美、社会建设之美、生态建设之美为名片,同时,它还代表着中国旅游业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理念引领和影响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对云南“准确、形象、全面、深刻”的诠释。本刊
期刊
入刊理由:  “涵轩者,聚志同之士,抛市井繁华,舍歌舞升平,愚痴甘做拓荒人,迎晨曦而作,戴繁星而息,与艰辛为侣,同寂寞为伴,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垦净土于蓁莽,植寿果于远山。一朝投入,十载育树。  诸类有序,顺则恒昌。遵天地之道,循万物之规,改野僻为热土,染荒芜为青山。着六畜间牧其中,饲灵草涧溪。秽酵肥,肥沃土,土育林,林下植仙株,令犬獒随护。诱虫蛾于紫光,虫饲禽,禽得虫遇五谷不侵。物物相生,硕果累
期刊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重要的议题,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将于2013年7月15日——8月7日组织十六州、市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李茜主持。十六场新闻发布会分别以“幸福昆明”“魅力德宏”“妙曼普洱”“和谐楚雄”“宜居大理”“梦想红河”“神奇文山”“幸福玉溪”“活力曲靖”“神奇西双版纳”“
期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战争无论在形态、样式和手段等方面无不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战时的空袭与反空袭行动都向着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方向发展。人民防空是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构成体,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因此,我国人民防空事业(以下简称人防)在防空层面具有极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达到新形势的高度,加速人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