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本文就造成分化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入手,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方面,结合实践进行相关的探讨。以期为新课标下的农村数学教育探索一点新的出路。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 数学成绩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地处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来源不同,受教育的方式也有差异。进入初中后的学生将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若不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和學习,将造成相当多的学习困难,尤其数学方面,甚至造成个别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还可能使小学数学的佼佼者变为学不生趣的“后进生”。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数学教师,如不对造成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将会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根据多年来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本文就“农村中学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相关探讨,以飨同行参考。
1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分析
1.1 环境、教材、课时、学法的变化
“农村中学”初一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生”,远离了父母的呵护,生活上方方面面的琐事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必须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在小学,由于教材内容少、通俗具体、题型简单、课时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例题讲得细,重难点反复强调,类型归纳齐全,对各类习题的解法反复训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而初中数学内容较为抽象,知识点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各类题型不可能面面俱到,升华提高。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初一新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从而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进而造成数学成绩的分化。
1.2 家庭原因是造成成绩分化的主要外在因素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当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时,并把他们托付给其亲属或亲戚代为照看,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和必要的家庭监管,因此,导致他们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里老师无法监管,而很多学生通常在家是由祖父母照看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祖父母往往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所能给予的,更多是溺爱。因此,他们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指导。
此外,一部分初中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是直接导致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的外在因素。
1.3 自信与毅力的缺乏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总是与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995后出生的“农村中学”初中生多数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百般宠爱,造成他们的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小,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从此就放弃学习;在小学他们当中有很多是班级或学校的佼佼者,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经常是所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到初中之后,汇聚了更多的“优秀”学生,竞争更为激烈,加上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的时间相应减少,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增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倍受关注,没能很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随着学习的积极性的降低,那么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也会随着降低,必然使他们的成绩也会随之下降。所以说,这是导致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的内在因素。
1.4 农村中学初一新生普遍不适应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一学生座谈会上,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听了本镇中心小学、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小学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较多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小学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小学,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初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又由于初中搞小循环,接初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初三,他们往往用初三复习时应达到的要求来对待初一教学。因此造成小学、初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从而使初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2 减少“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教学探索
2.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教师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此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例子的直观实物演示和精辟分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2 教会学生学会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教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便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诠释和应用。例如在初一数学教学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我们要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用火柴棍摆成的各种图案与用火柴的总数的规律;用桌子椅子摆成的图案与用椅子的总数的规律;还鼓励学生去探索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由此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了学生主动去寻找各种学习规律。
2.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些父母外出的“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的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去鼓励,学法上去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所以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是减少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因素。
2.4 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实例、趣闻轶事、寓言故事或奇思妙想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的气氛,营造一个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备课、讲课和辅导要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置身于数学问题或社会实践之中的意境,让学生想有可想之物、思有可思之处;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也有学生列举“锁与钥匙”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有多把钥匙,讲“确定位置”时联系“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内蒙古大草原后,地面搜救人员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确定返回舱位置的原理.,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完全可以转化为数学意识,转化本身就是“培育兴趣—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的过程。
2.5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它的培养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监督,它还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具有针对性。
这里,上述的重点中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主要包括:(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2)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引课)和结尾(小结)。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参考文献
[1]姚早华.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科技信息,2006(3):95.
[2]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 江西教育科研, 2007(1):85-86.
[3]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陕西教育.2008(1-2).
[4]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陕西教育,2008(3).
[5]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青海教育,2008(7).
[6]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8(7).
[7]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初探.青海教育.2008(7).
[8]让数学教学生活化.甘肃教育,2008(17).
[9]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甘肃教育,2008(18).
[10]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教师报,2008-12-07.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 数学成绩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地处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来源不同,受教育的方式也有差异。进入初中后的学生将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若不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和學习,将造成相当多的学习困难,尤其数学方面,甚至造成个别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还可能使小学数学的佼佼者变为学不生趣的“后进生”。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数学教师,如不对造成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将会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根据多年来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本文就“农村中学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相关探讨,以飨同行参考。
1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分析
1.1 环境、教材、课时、学法的变化
“农村中学”初一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生”,远离了父母的呵护,生活上方方面面的琐事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必须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在小学,由于教材内容少、通俗具体、题型简单、课时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例题讲得细,重难点反复强调,类型归纳齐全,对各类习题的解法反复训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而初中数学内容较为抽象,知识点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各类题型不可能面面俱到,升华提高。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初一新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从而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进而造成数学成绩的分化。
1.2 家庭原因是造成成绩分化的主要外在因素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当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时,并把他们托付给其亲属或亲戚代为照看,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和必要的家庭监管,因此,导致他们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里老师无法监管,而很多学生通常在家是由祖父母照看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祖父母往往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所能给予的,更多是溺爱。因此,他们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指导。
此外,一部分初中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是直接导致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的外在因素。
1.3 自信与毅力的缺乏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总是与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995后出生的“农村中学”初中生多数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百般宠爱,造成他们的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小,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从此就放弃学习;在小学他们当中有很多是班级或学校的佼佼者,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经常是所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到初中之后,汇聚了更多的“优秀”学生,竞争更为激烈,加上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的时间相应减少,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增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倍受关注,没能很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随着学习的积极性的降低,那么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也会随着降低,必然使他们的成绩也会随之下降。所以说,这是导致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的内在因素。
1.4 农村中学初一新生普遍不适应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一学生座谈会上,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听了本镇中心小学、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小学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较多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小学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小学,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初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又由于初中搞小循环,接初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初三,他们往往用初三复习时应达到的要求来对待初一教学。因此造成小学、初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从而使初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2 减少“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教学探索
2.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教师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此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例子的直观实物演示和精辟分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2 教会学生学会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教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便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诠释和应用。例如在初一数学教学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我们要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用火柴棍摆成的各种图案与用火柴的总数的规律;用桌子椅子摆成的图案与用椅子的总数的规律;还鼓励学生去探索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由此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了学生主动去寻找各种学习规律。
2.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些父母外出的“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的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去鼓励,学法上去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所以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是减少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因素。
2.4 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实例、趣闻轶事、寓言故事或奇思妙想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的气氛,营造一个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备课、讲课和辅导要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置身于数学问题或社会实践之中的意境,让学生想有可想之物、思有可思之处;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也有学生列举“锁与钥匙”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有多把钥匙,讲“确定位置”时联系“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内蒙古大草原后,地面搜救人员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确定返回舱位置的原理.,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完全可以转化为数学意识,转化本身就是“培育兴趣—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的过程。
2.5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它的培养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监督,它还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具有针对性。
这里,上述的重点中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主要包括:(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2)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引课)和结尾(小结)。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参考文献
[1]姚早华.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科技信息,2006(3):95.
[2]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 江西教育科研, 2007(1):85-86.
[3]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陕西教育.2008(1-2).
[4]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陕西教育,2008(3).
[5]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青海教育,2008(7).
[6]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8(7).
[7]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初探.青海教育.2008(7).
[8]让数学教学生活化.甘肃教育,2008(17).
[9]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甘肃教育,2008(18).
[10]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教师报,200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