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泛拍专题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拍摄专题是摄影人学习路上的一堂必修课,但拍什么?需要多少数量?拍摄哪些画面?如何进行取舍?需要何种器材等都是我们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著名摄影家李泛来梳理一下拍专题时都要做好哪些功课。
  李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创作奖” 获得者,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中华文化遗产抢救影像联盟副主席,出版有《凉山彝家》、《中国云南基督教》等专著。
  相关链接
  本文图片反映的是北梁棚户区改造的过程,北梁地区是包头历史文化发祥地,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该地区也有着极好历史文脉,极具保护价值,但北梁地区是中国现存最大城市棚户区,群众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恶劣。2004年以来,实施了大规模改造,3.06万人受益。而这些影像为老北梁留存了深刻的记忆。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拍什么首先要看自己的定位,如果定位区域摄影师,那么就关注身边事,拍身边事;如果定位做中国摄影师,那么就关注中国拍摄中国;如果做国际摄影师,那么就要有国际化视野,关注全球。世界观决定我们的视野,视野决定关注点和选题。有了高视点,再去考虑拍什么、怎么拍、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以及如此拍是否能够呈现个人的理念。
  同时,要向大师学习,但不能盲从,更要有超越大师的想法。摄影虽然是舶来品,但如果永远跟着西方走,我们的摄影师怎能被世界认可?我们要勇于走出去,寻找民族化影像,进行方言式表达。
  如何确定整个拍摄的结构?
  具体地说就是景别的变化、叙事的连贯性、情节的完整性、事态的延展性、故事的转折把握,切莫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同时每一节点事件都要有一幅硬图片支撑,除硬图还要有软图串联,好比写作文中“不但……而且”等关联词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见的专题,拿出来一大堆,虽然都是一个地方拍摄的一类题材,但却是一些散落的拼凑,其结构缺少连贯性,没有语言表达层次,这样就会出现语言表达上的病句,一个完整影像结构的表达是摄影家的看家本领。
  拍摄前的案头准备工作
  对所拍专题进行调研
  诸如地理、人文、宗教、民族等,要做到烂熟于心。如果拍摄是短期行为,那么就要按照电影分镜头、分层次、分情节、分事件拍摄,调动现场一切有利于拍摄的情节环境。如果拍摄活动是长期行为,那么就要对该区域民族发展变迁、生态变化、民居变化、人文繁衍变化等做详尽的影像文本,以大跨度对比方式记录这一民族发展。长期拍摄能够做到以史诗般宏大的叙事方式完成专题,但忌讳啰嗦重复。
  大专题系列作品必须有一批乃至一大批能够独立成章的作品,作为这一组专题中的扛鼎之作,否则就会流于一般。如果花费数十年的拍摄成果只能是人文资料而不能成为独立影像表达,那就是不成功的创作。
  对所拍专题进行价值评估
  对所拍摄题材进行价值评估主要包括:社会意义评估,影像表达力评估(是否有影像语汇,表达是否充分),影像价值评估(拍摄题材是否有难度、特点,题材是否稀缺及社会关注度等)。
  查阅资料看是否有人拍过
  你所确定的题材如果有人拍过,就要考虑是否还有表达空间及不同手法的表达。也就是说,是否能够超越,换一种方式表达。总之,一定要与人不同。如果没有人拍是最好的,当你占有这个资源时,如何把资源挖掘得深、挖掘得透,成为这一专题拍摄中第一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出行工具选择
  在行走和驾车过程中也是练就你眼力的最好时候。观察和预判是摄影师的看家本领,如果失去了这种本领,可能你此行会无功而返。拍摄途中要随时掌握拍摄动向,有目标便可随时停车,切莫有比较的想法,想着下一个会更好,这样会失去很多拍摄机会。
  携带相关证件
  应随身携带好证件,如果是特殊场合必须通过记者证、摄影家协会会员证等表明身份。但是,拍摄人文题材时,尽可能减少亮明身份的做法,越隐蔽越好。
  如何形成较为统一的语言风格?
  画面语言更多的是摄影家形成拍摄风格的语言,没有什么例子可循,越独到越好。如果有例可循,能找到出处的话,就有模仿之嫌。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必须要寻求一个典范,去临摹,再逐渐摆脱临摹,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人语汇。
  在画幅上尽可能采用一种画幅,即画幅统一,切莫有方有长等混搭画幅。对于成熟摄影师来说一次构图见功底,切莫缝缝补补,更不可添油加醋。当然提倡视觉陌生化及方言式表达,但不是求怪求异。
  对图片数量有哪些要求?
  对参赛来说,6-12幅,要表达你的主题、思想、完整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束。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组合,需要张张都是硬图,而非拼凑。
  对于系列或专题来说,一般四五十幅足以表达一个族群、一个事件。如果是史诗般的跨越数十年的专题,怎么说都需要百幅以上,包括时代发展的对比,这种拍摄功力非一般摄影师所能够驾驭。一个好的专题组织起来,多一张嫌多,少一张嫌少,要形成一气呵成、气贯长虹之势。
  完整的专题需要什么样的画面?
  全景表现:对主题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用全景及大场面进行环境交代。
  中景表现:对所要拍摄题材活动及人物的描写。
  近景表现:将镜头集中到专题的某个主要细节上。
  特写肖像:在特定环境下对典型人物的面部刻画。
  事件照片:表现专题中的主要事件的发展高潮的过程。
  典型瞬间: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要素。
  过程表现:通过故事的发展过程,做前后比较,使要表述的故事连贯流畅。
  结尾照片:将事件引向结果,并首尾呼应。
  如果是专题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必须记住拍摄对象及事件,这样有利于后期整理,便于信息一一对应,延伸和补充图片故事。
  常常有摄影师在前期拍摄中没有缜密的计划及专题思路,回来只是将同类题材的作品放在了一起称为专题,这样的“专题”,让人看起来不赏心不悦目不流畅,故事没有情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堆砌。所以,后期的编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编辑,只能自拍自编时,那就要遵循以上拍摄画面谈及的原则。
  有句话说得好,“名牌机子满身挂,解决问题靠傻瓜”,所以决定胜败的不是武器,是人。常见一些摄影师前面挂着、两边背着各种画幅、各种焦距的镜头,最终顾此失彼,哪个都没有拍好。因此建议摄影师,适合你的相机只有一个,将它发挥到淋漓尽致,不要因为焦距的问题而懊恼。
  专题拍摄,往往是以叙事性手法完成,所以在选择器材过程中,就要遵循前人所走过的路,拍摄专题时用135相机的35mm及50mm镜头较为合适(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外),因为上述镜头所记录的影像真实而不夸张。
  我们杜绝用超出人视觉以外的镜头进行拍摄,特殊镜头比如广角(28mm以下)、超广角、鱼眼等所记录的影像缺少真实,对拍摄对象造成侵略,这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所要杜绝的。也就是说影像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镜头的没有道理的随意夸张变形,其视觉冲击力也不是来自于外在视觉形式的变化,而是来自于影像自身能量的扩散。
  我用的是哈苏500CM 80mm镜头,哈苏SWC903 38mm镜头。我在拍摄中使用标头的频率在70%左右,因为标头最符合人的生理观察视角。
  因为我更多的是拍摄人文,偶尔会用一些渐变镜、浅黄镜、三脚架、反光板等附件。大家在拍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减器材。
其他文献
法国的一位作家说过:人要么迷人,要么乏味。我却在摄影史里认识了一位既乏味又迷人的摄影家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他的乏味表现于他的作品之中是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极少夹杂个人情感,感觉是在记流水账,琐碎而精准地还原出物体的本质。他的迷人在于他用隐藏自己的方法拍摄的纽约地铁系列的“都市表情”,与他之前为美国农业安全局拍摄的南方的大量纪实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用的是135小相机,表现
这间老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幅作品又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温故而知新”雪花啤酒第二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展评选现场,来自摄影界、建筑学界的评委们对这幅《老屋印象》展开了讨论。有人提出,这样细腻的画质,很可能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而成;有人提出,这样准确的畸变控制,充分地表现了建筑的美感;也有人认为,照片中光线复杂,色调温馨,估计是经过了精心的布光……在一片分析和赞叹声中,这幅作品获得了一级珍藏
PowerShot G5 X加入了内置电子取景器,搭载了1.0英寸CMOS图像感应器,有效像素达到约2020万,焦距范围覆盖24-100mm的4.2倍光学变焦镜头可应对多种拍摄题材,强调操控性,并具有复古感;PowerShot G9 X强调轻薄化、品质感及易用性,可以轻松放入口袋或随身包中。该机同样配备有效像素约2020万的1.0”CMOS图像感应器以及DIGIC 6影像处理器,采用了28-84m
在当今世界摄影收藏的市场上,他的作品并没有破拍卖纪录,原因十分简单,没人肯拿出来拍,他的东西太珍贵了,不再流通的艺术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2014年5月,大名鼎鼎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说凡是喜欢吃米饭的都是集体主义者,喜欢吃面条的都是自由主义者。我想论文的作者一定忽略了艺术家这个群体,面条和米饭都喜爱,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向往自由的灵魂。  有一位艺术摄影大师,我猜他一定是极其喜爱“
自从用手机拍照以来,几乎完全告别了卡片机,因为论方便,卡片机不如手机;论成像,卡片机又比不了无反、单反。所以本人至少三年没有触碰卡片。此次德法之行,除了主战相机索尼A7RII之外,备用机选择了黑卡?RX100IV。因为RX100IV轻巧便携,或许可以帮我应对不时之需吧。不过仅仅开机试拍了几张,RX100IV便改变了我对卡片机的旧有观念。  成像品质  多年未用卡片机,很大程度还是对成像素质的不信任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却历史悠久。塔吉克的姑娘们爱梳辫发,头戴圆顶绣花棉帽,且能歌善舞,俏丽多姿。2016年7月,摄影师张旭葵深入新疆喀什地区柯尔克孜州塔什库尔干县进行创作,完成了这组塔吉克少女的拍摄。张旭葵拍摄的塔吉克人物作品既细腻又灵动,既飘逸又厚重,充分展现了塔吉克少女的人物特征及民族特点。塔吉克少女 张旭葵 摄
雅克·亨利·拉蒂格  雅克·亨利·拉蒂格,熟悉摄影的朋友多少都见过这位法国人拍的照片:呼啸而过的汽车,楼梯上跳下的姑娘,牵着小狗经过镜头前的女士。他的照片无关哲学命题与人类苦难,从内容上看来,是富家公子日常生活的写照,事实也是如此,拉蒂格于189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上层阶级家庭。他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生没有受过战争之苦。他不但从来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从事过任何正式的工作。压抑而复杂的感情似乎
因“胡杨”精神所在,多年来我一直想去新疆拍胡杨。在拍摄之前,翻阅过大量的有关胡杨的摄影作品和相关资料,对于胡杨的特性、生存环境、天气和季节变化等情况进行了了解。这组照片是希望通过多重曝光的摄影技法,从另一个视角展现出胡杨独特的美。在拍摄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胡杨的精神所感动,我发现自己与这个有着千百年的生灵产生了感应,令我对胡杨充满了敬畏。  Q:这组作品灵感来自哪里?  A:多重曝光适用于多种题材,
照相机是我童年的玩具  大概九岁的时候,我在父母的指引下,到兰州市少年宫摄影班参加了培训,并不是特别深入地学习,老师们主要是培养一个孩子对拍照片的理解和一点点兴趣,拍摄的也多是些纪念照和城市风光之类的照片,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去学英语、学钢琴等兴趣班一样。当时教摄影的张懋德老师对我后来在摄影方面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教我们如何认识一个照相机、如何进行操作等一些摄影基本知识,每次拍完的胶片张老师也会帮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中央苏区和南方苏区开始战略转移,最终抵达、汇聚于陕甘苏区。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谈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