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评价类习题解答指津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评价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适当
  1. 所测物理量的值是否太小,是否小于测量器材的分度值.
  例1小军同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他选取的器材有:一个重8N、体积0.3dm3的铝块、弹簧测力计(量程是10N、分度值是0.2N)、盐水和水(ρ盐水=1.01×103kg/m3).(1) 写出他实验的具体方法.(2) 计算说明他选取的液体(或者测力计量程)是否合适.(g取10N/kg)
  解析(1) ① 将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1;② 将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铝块浸没在盐水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2;③ 比较F1、F2的大小,若F1等于F2,则说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无关,若F1不等于F2,则说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2) 铝块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G排1 =ρ1gV1=1.01×103kg/m3×10N/kg×0.3×10-3m3=3.03N,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G-F浮=8N-3.03N=4.97N;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2=G排2=ρ2gV2=1.0×103kg/m3×10N/kg×0.3×10-3m3=3N,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G-F浮=8N-3 N=5N;弹簧测力计在两种液体中的读数之差为:ΔF=F1-F2=5N-4.97N=0.03N,弹簧测力计在两种液体中的读数差距小于分度值,所以选取这两种液体比较“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不合适.
  点评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实验器材是否适合实验、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的评价能力.本实验的改进方法有:(1) 选择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2) 增大铝块的体积,使ΔF大于分度值.
  2. 所测物理量的值是否太大,是否大于测量器材的量程.
  例2在家庭实验室中,小明想用一个吸盘、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光滑的玻璃餐桌来测量大气压强.已知吸盘的面积为12cm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15N,当地的大气压强约为105Pa.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法可行吗?请通过计算,分析小明能否完成对大气压强的测量.
  解析大气压对吸盘的压力为F=ps=105Pa×12×10-4m2=120N.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15N小于120N.不能完成对大气压强的测量.
  二、 评价是否进行了多次实验
  例3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1) 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
  (2) 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置,先后将钩码挂在A、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 ;请简要说明两条理由:①;② .
  解析(1) 从图中可以看出,测力计的示数为0.5N;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可以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为66.7%;由于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等做功这是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原因:
  (2) 不能根据表中数据,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因为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而且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应进行多次实验,从而使得出的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三、 评价实验数据是否合理
  评价反思实验的数据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4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为了比较滑轮组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机械效率,需要对不同装置的滑轮组效率进行测量(每个滑轮质量相等).下表是某次实验所记录的数据.
  (1) 表格中的数据有两处错误,请在表中的错处打上“×”,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2) 小明认为图2乙中所用的拉力比图甲中的小,所以图2乙中的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评价.
  解析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大于100%,所以甲的机械效率为109%是不可能的.同时,根据滑轮组的组装情况及实际情况,图甲中拉力的大小应该大于物体重力的1/3,即比1.6N还要大,而表中拉力只有1.5N,所以1.5N这个数据也是错误的.另外,机械效率的大小与做功情况有关,与使用机械时的省力情况无关.
  所以,答案为:(1) 在“1.5”和“109%”上打“×”.(2) 小明的观点错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兩图中如将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机械所做的有用功相同.但此过程中,图乙中由于有两个动滑轮,所以、图乙中额外功比图甲的大,所以图甲的滑轮组机械效率高.
  点评对机械效率和拉力大小有一个定性的了解,有助于在表格中尽快地找到错误数据.
  四、 评价实验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例5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3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甲方案:如图甲所示,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 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乙方案:如图乙所示,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匀速滑动.
  请你对上述两种方案作出评价:
  解析(1) 从实验操作方面考虑:甲方案中水平拉动木板时不一定要匀速;乙方案中水平拉动木块时一定要匀速.所以,甲方案容易操作.(2) 从弹簧测力计读数方面考虑:甲方案容易读准示数.
  例6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在交流中提出甲、乙两个探究思路,请对这两个探究思路进行评估.
  甲探究方案:可以通过改变串联电池的个数,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值.
  乙探究方案:可以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来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值.
  解析(1) 从操作方面评估:甲电路虽然简单,但需要改变电池个数,操作不便;乙电路不需要拆装电路,操作简便. (2) 从安全方面评估:甲电路电压成倍数变化,容易烧坏电源或电流表;乙电路有滑动变阻器,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 从收集数据方面评估:甲电路不能选取任意数据,结论存在特殊性;乙电路可以选取任意数据,结论具有普遍性.
  五、 评价实验是否需要控制变量
  例7小华和小红合作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压面积的关系,小红的办法是请两个老师,让一个老师穿上平底鞋,另一个老师穿上高跟鞋在泥地上行走,观察她们的脚印深浅.高跟鞋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如果她的脚印深,就能说明受压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你认为小红的方法合理吗?你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吗?
  解析要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压面积的关系,必须控制对受压面的压力相同,两位老师虽然一个穿平底鞋,另一个穿高跟鞋,但两位老师的体重不一定相同,因此,她们对地面的压力就不一定相同,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所以,答案为:小红的方法不合理.要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压面积的关系,要保持压力一定,应该让同一个老师第一次穿平底鞋在泥地上行走,第二次穿高跟鞋在同样的泥地上行走,观察两次脚印的深浅,即可得出结论.
  点评该题对探究方案的严密性、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变量控制得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要考量的问题.
  当然,上述每一点的评价不是孤立的,在有的题目中会同时用到上面两个或多个评价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考点解读  所谓“连贯”,是指一个语段的各句子之间,或一个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连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文笔顺畅。语言表达连贯是近几年中考考查常见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点:  ① 对整个语段的理解,② 有合理的语序,③ 语言的衔接与呼应,④ 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连贯”主要考查方式:  1. 排序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课本中重点知识和重点题型掌握不到位是物理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更谈不上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因而复习应从源头抓起,采用重点知识(列表对比)和重点题型(瞄准中考)并配备适当强化训练的方法.既能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能针对中考,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解决物理综合题目的方法和能力.现以第十三章《电
期刊
摘要:本单元主要结合词汇转换、短语固定用法和过去完成时的语法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 People remember her not just as a great actress, but also as a great humanitarian because she 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charit
期刊
当今社会,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其用途之广,可想而知。掌握英语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也是达到语言交流沟通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的必经之路,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对过去完成时的掌握并不是很好,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对过去完成时的理解。  要掌握好英语过去完成时,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掌握它的含义。现在很多的语法书在讲解过去完成时的时候,都会用一句流行的说法,叫“过去的
期刊
初中物理电学中测量类实验主要有两个:测电阻和测电功率.综观这两个实验,基本方法都是“伏安法”,即利用电压表测量两端电压,利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的电流,再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出所测物理量,属于间接测量.这两个实验又是电学实验的基础,要求学生能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和相关操作,而难度又不大,所以成为中考实验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实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一、 基本实验  1.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阻值:  实
期刊
细心解读近几年各地化学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中考试题中命题形式和考查方式不断呈现出新特色,通常以选择、填空、简答、实验探究和计算等题型出现,其总分值大约10到15分。  一、 中考考点  1.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燃烧与灭火;  2. 食物中常见的有机物,淀粉、葡萄糖的检验方法,蛋白质的盐析、变性;  3. 化学元素与健康;  4.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期刊
化学中考的每一张试卷都体现初中化学学业考试的总目标,即《课程标准》中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试卷上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选择,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化学老师在复习阶段为了使学生脱离“题海”,但又能驾驭解题技巧,精心选题是关键。这也是我们化学老师应具备的重要技能,下面谈谈在选题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选题以《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为依据,发挥其主导作用  
期刊
在初中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一些意思相近的化学概念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正确解决此类题型从而学好化学,下面我对常见几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  一、 “组成”与“构成”  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用“组成”,它一般用于描述混合物的成分或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例如:“空气是由哪几种物质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等,这些说法中都用“组成”而不能用“构
期刊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当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都是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生。  节目的第一个环节是价值取向的考察,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力、真理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具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而且有了人生的意义。而
期刊
所谓阅读,就是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文章中的信息有两种:一种是显性信息,就是文章直接告诉读者的,这种信息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一种是隐性信息,就是文章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是作者用委婉曲折的手法告诉读者的,这种信息需要读者透过文句的字面意思,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挖掘它的含义。学生对前一种信息的获取比较轻松,而对后一种信息,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我们阅读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