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美的救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解题方法的教授,偶有欣赏类的文章出现,也必然要找出他的主旨、手法、作者情感等内容。一节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欣赏课,如果讲成了艺术手法的诗歌写作技巧课,只能是无限的悲哀。与其责怪学生不爱语文,不如去寻求让学生喜爱语文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将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用审美教育来完成对语文教学的救赎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活用诵读感知美
   在语文教学中,不光要品味语言的美,更要能够把语言的美演绎出来,教师配乐朗诵,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诗写出了一种豪放的气势,但同时又有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悲伤在里面,所以要运用停顿、重读逐渐提升语调,让学生领悟这种豪迈的惆怅之美;又如,诗歌的中间部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要读出一种快乐,劝酒的句子要用一种轻快的语调来读。文章最后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可见作者的豪情与洒脱,要用一种潇洒的语气读出来,让人心中激情澎湃。如此配乐美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起伏之美。
   二、巧用想象感悟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美。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葡萄月令》介绍了葡萄的成长过程,文中多处用了比喻、拟人手法,把葡萄比作美玉,甚至夸张地说把所有描写玉的词拿过来都不够形容,这就要学生想象葡萄的美了。另外,在《老房子》一课中,需要学生根据作者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来体味这种古代徽式建筑的美。教师用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像身临其境一样展开想象。
   三、善用理解挖掘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咂摸语言,深入地去理解文章内涵,挖掘文章的美。有时要发现文章的美不仅仅限于语言,还在于整体创设出的意境,特别是古诗。如,学习《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就应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内涵美,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人生,在诗歌中找到理想,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又如,读杨炯的《从军行》、岳飞的《满江红》等,就可以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将功立业、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体会出岳飞满腔抱负无处施展的悲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应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友人》《送魏万之京》《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声声慢》(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兵车行》、《燕歌行》、三吏三别等,就该激起学生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热爱之情。
   四、学以致用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发现美的眼睛,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创造美。在上诗歌鉴赏课时,教师点评文章的语言也要精雕细琢,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自己点评,自己创造美。在上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写一写,模仿散文作者的一些作品,去把美延续下来。如,《春江花月夜》写景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一种宁静之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展现的是一种寥廓之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描绘的是一种清幽之美。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意境,发现不同的美,同时能有运用到生活中。如果上课时,正好外面飘起了雪花,可以让学生去屋外赏雪,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不同的美景,让学生自觉生发爱美之心。
   在应试体制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遗忘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一位哲人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和人性之光的文本,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无限的美和情感有待于学生的挖掘与发现。用审美去改变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对语文课堂展开的一场美的救赎。
其他文献
高三的最后一段时间,各科都已进入备战高考的总复习阶段:科科都在专题复习,节节都在强化训练。平时的语文课前三分钟,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更不必说它在备战高考阶段的神奇力量了。如何利用好这个特殊时期仅有的课前三分钟呢?   一、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活跃课堂气氛,缓减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成为一种期待,一种愉悦,一种满足。在轻松愉快中给备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进入了语文教材之中。那么,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应当如何发挥出来呢?表演式教学或许是一种可行之策。   表演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文本转换成戏剧剧本,或直接采用剧本,由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选出若干学生划定角色,记诵台词,准备服装、道具,然后走上讲台,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其
期刊
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一直是很多教师的梦想,很多教师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每天,当教师带着梦想,也带着真诚匆匆地走进教室的时候,面对着个性张扬的六十几个生命,面对着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张张笑脸,教师最直接的心愿还是希望学生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能从容地享受与他们相处的这段快乐时光。这时,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便成了教师最现实的追求。所以,应该说,很多教师更愿意做一个爱学生、爱教学、也被学生
期刊
从实行新课改后,教师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授课?从上到下,大家众口一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也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可是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对理论烂熟于胸,可练习时仍然无从下笔。与他们交流,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方法与技巧,而是他们进行诗歌鉴赏时根本读不懂诗歌,写作文时根本没有素材,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教会他们更多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并不否认“授之以渔
期刊
教学理念:   作文训练想获成效应该遵循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阶段无所谓规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我手写我口”,有就好。这样,学生写的热情,学生捕捉生活的敏锐性、主动性,才会增加。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阶段,教师要用标准的文体规范学生的写作。“美文不厌百遍改”,教师批完作文,一方面把学生的亮点分类展示给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期刊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
期刊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因其考查考生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成为必考题。高考考查病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结构,二是内容。高考语文有关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六项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多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搭配不当”是《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两面对一面”是“搭配不当”的一种特殊病句类型。在复习和考试中,不少学生误以为凡是出现一正一
期刊
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是学好文言文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重视文言词语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不能只是呆板地灌输,强迫学生记忆,只有探寻、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教学有方,引导得力,学生的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少费力气,才能多学知识,出好成绩。就文言词汇的教学而言,可以根据文言词汇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差距以及古人的行文习惯等,总结出
期刊
行走在字里行间,总是感动于那些或优美、或深邃的意蕴,或清新或质朴的文风,可以说,读书是一种很不错的爱好。但是,如今的教师都有体会,让学生像爱上阅读成了一大挑战,反复试验,所得寥寥。那么,怎样才能够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呢?   读书谁都能读,但未必谁都会读。虽然高考要考阅读,可语文教学并不是仅为高考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所以,要按以下几点要求读书:   一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为后代留下了灿若星汉的华丽诗章,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美丽的绝响,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感受”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灵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