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笛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有听过芦笙是一种什么音调,却曾读过关于吹芦笙的故事;不过内容也不大记得清楚了,好象与纤纤玉手打钢琴,或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那般雅乐无关,而是一种充满了田野气,落落大方的原始的呼号。我想属于所谓“天籁”范畴之内的,应该包括着芦笙和吹芦笙这一类的故事。自然,更好的如山歌,打夯,拉纤,力夫那种吭唷曲……
  这里的牛,在颈上所系的那种铁铃铛的丁冬声响,也似乎是自然在奏着牧歌,叙说着牧歌里的故事。我爱好牧歌,所以我也爱好石屏如同是在牧歌里的一个地方。这里没有芦笙,我却常常听到吹叶子的--我叫它叶笛,我想大致和芦笙也很相近罢。
  《云南通志》里有一段关于石屏的记载说:
  “少年子弟,暮夜游行巷闾间,吹芦笙或吹树叶子,声韵之中,皆寄
  情言,用相呼召。”
  引证本可到此为止,为使我的牧歌故事生根,那下面原有的两句,也应该补足:
  “嫁娶之夕,私夫悉来相送;既嫁有犯,男子格杀勿论。”
  照原文上看来,原始的爱,似乎已经钉上私占的铁记了,不,谁能说爱不也是从一种血淋淋的斗争中得来的?男子杀掉一个要求爱的妻子,或是自己被遗嫉而杀于他人之手,这是罪过吗?牧歌也是饱含着悲剧底成分的。
  来在这么一个地方我竟不会吹叶子--并不是希冀着杀谁或被谁杀死,或寄什么情言--甚至于怎样把叶子吹响,我也不甚体会,真是抱憾极了!仿佛把一片绿绿的树叶子夹在手缝和唇间边吹边唱着,于是呜呜地似鸣似诉地道出一只歌,一首诗,不,传出他的情言。
  这种声音会把人带进芦笙的故事里去,所以我才把它叫做叶笛。
  每次听见年青的人们吹起树叶子,我便知道不是课毕便是假日了。那声响给我带来了松闲和偷快。我探首窗外,望见树叶和树叶间隙的蓝天,睁着无数无数的蓝色的眼。我好象已经把心身整个安顿在一个歌谣的世界里。原始的呼号,在招徕着原始的爱抚。
  为爱情被杀的,谁敢断定他的心灵已经死亡?爱,不是已经渗透了每一片树叶子,便它们绿油油的发着生,生,生的微光吗?它不说话,它却贴紧看无数个男子们的嘴唇,悠悠地吟诵了它的欲求和失望的历程。
  有一次在一个热闹的集会里,“吹叶子”也占了一个精采的节目。当演讲,唱歌,舞蹈……之后,那两个平时我看着极沉默的学生,起来表演吹叶子了。不象吹,不象唱,也不象歌和诉……那颤颤的音调,正好象微波轻轻击着寂寂无人迹的花香草长的岸缘似的。也好象为我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了门外的青春了。
  在这里我本是“先生”,可是我不曾即兴地对他们说教着一堂人生的课程:
  青春时代的一切,不管是欢愉还是苦闷,那都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响,不再重复也不能重复了。男性的爱,可以使每一片树叶子发着响声,女人们--花么?一阵风间,一眨眼时,已经飘零满地了。
  
  赏析
  
  此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南国边陲风情图,清新的笔触谱写着一首田园牧歌,以“竹笛”为线索贯穿全文,在短短的篇幅里蕴含着对青春、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开篇以芦笙、钢琴等乐器引出“一种充满了田野气,落落大方的原始呼号”--叶笛。这叶笛是云南石屏地方随处可得的民间乐器,是用树叶子吹出笛子的声韵,故称“叶笛”。我们从文中引用《云南通志》的记载了解到:那地方的青年男子,夜间吹树叶子在街巷遛达,声调中寄托着对情人的思念。姑娘出嫁时,情人来相送。但婚后如再与过去的情人来往,丈夫就不轻饶了。这里从历史上着出叶笛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关系。叶笛是表达爱情的工具,同时也是传达爱羡之心的手段。
  此文的写作年代,正值抗战的血与火相搏,表面看来似有脱离时代精神乏隙,非也。云南石屏地处抗战大后方,从作者对叶笛的描写透出它象征永恒的爱情。爱情在人类绵延进步中,是任何恶势力也不能扼杀的。文章从潜在的深层渗透出乐观与信心,不为当时的困难所压倒,这是此文深刻的内涵。鉴于此,作品中的“我”由于不会吹叶笛而感到遗憾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品在构图时,视野开阔,一种“天籁”范畴,使人联想起芦笙的故事,带入美好的境界,追求幸福的意境:“那声响给我带来了松闲和愉快。我探首窗外,望见树叶和树叶间隙的蓝天,睁着无数无数的蓝色的眼。”叶笛就是吹树叶奏出的心声,作者这里把树叶都当成叶笛,而感觉有无数的蓝色眼睛,这眼睛是叶缝里看到的天空,但这时的感觉来自于作者内心对叶笛的形象,以及有叶笛就一定有青年人在吹奏而幻化出来的景象,这种感觉是对优美境界的升华,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者在作品中赞赏这种反朴归真的“天籁”之美,因分“爱,不是已经渗透了每一片树叶子,使它们绿油油的发着生,生,生的微光吗?”天人浑然一体,树叶子“贴紧着无数个男子们的嘴唇,悠悠地吟诵了它的欲求和失望的历程”。因此,这叶笛就是人生的象征了,但“生”是叶笛的主调,也是此文的主调。读后给人以美,给人以勇气。
  作者主要是从内涵上去开掘,把这幅边陲风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仔细赏析,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寻找到文章的主旨:“青春时代的一切,不管是欢愉还是苦闷,那都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响,不再重复也不能重复了。”这意味着要珍惜青春。叶笛奏出的是青春的绝响,青春一去不复返,这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也正是此文深刻的所在。
  文章在烘托田园牧歌气氛,举出“这里的牛,在颈上所系的那种铁铃铛的丁冬声响”,也似乎“叙述着牧歌里的故事”。但这里有别于一般的平静的田园牧歌,而这里的由国牧歌充满着激荡的、斗争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斗争中得来的爱情。作者对爱情真挚的歌颂透过一只小小的叶笛,传达出睛个重大的主题。以小见大,此文得到巧妙的运用。
  作品的结尾再次提出要珍惜男女青年的生命,发出呼吁,尤其把女人比作“花”,“一阵风间,一眨眼时,已经飘零满地了”。这别开境界的警告,从另一面点缀叶笛,使文章益臻完满深沉。
  (毛宪文)
其他文献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意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而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起陪衬作用)的复合词。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句的“作息”,其意义偏在“作”上,“息”不表意义,只起陪衬作用。而现代汉语“作息时间”中的“作息”表示“工作和休息”,两个语素均表意义。前者是偏义复词,后者是一般复词。“昼夜勤作息”只能译为“白天夜晚辛勤劳作”,而不能译为“白天夜晚辛勤的工
期刊
上海卷文言试题评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
期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适逢中秋,祝所有读者中秋如意。中秋节是中国人的“月亮节”,本期我们向读者推荐几篇关于月亮的美文。在传统文化里,月亮被中国人赋予了许多重要意义,月光总能给人抚慰与美的感受;月亮也被人们寄托了忧伤与相思。中秋圆月更是牵动着游子和亲人的心,在牵挂与思念中,温馨的亲情就像一坛桂花酿,日子越久越醇、越久越香。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秋佳节,与朋友喝酒固然是美
期刊
近体诗的排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格律诗的结构问题,即首颔颈尾、起承转合的问题。它是检验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格律诗的结构有所了解并力争掌握排序问题的解法。    一、绝句的排序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有五绝和七绝两种。不管是五绝还是七绝,它们都是截取律诗的一半组合而成的。因组合不同,
期刊
豪放词,自苏东坡开创之后,继者寥寥,至南宋辛稼轩,始将其发展创新,蔚为大观。《稼轩词》今存凡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堪称两宋之冠。词之豪放,历来以苏辛并称,其实两家则是同中有异,异多于同的。苏词豪放而归于高旷,这与其仕途多舛,兼纳儒道佛思想有关;辛词豪放而转入悲郁,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总序》),究其因,乃时代与秉赋使然。  辛稼轩23岁从金人统治下的北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原载诗集《鱼目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人生风景,层出不穷。孤鸿声里,暝色高楼,断肠人在天涯是风景;小桥,流水,人家,“东风暗换年华”是风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海涅的《新春曲》乃至拜伦的《唐璜》,都是自然、社会、人生的一轴轴滚动的风景。  庄周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期刊
蓝色蛹·金色蝴蝶  甘肃考生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裂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
期刊
“稳中有变”是历年来评价高考试题时常常说到的一句话。说稳中有变,不能形成套话。必须将试题与去年,甚至是前几年的相比较,笔者就是在将今年、去年的试题平摊在桌面上,经过比较后自然得出的“稳中有变”的结论。  说“稳定”,一是体现在考查内容上,6道题中,有5道与去年相同(语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病句);二是体现在考查能力上,对能力层级的考查没有变化,仍旧是考查识记、理解、应用。  说“变化”,一是
期刊
就像语言里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一样,汉语词汇里的成语也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形容“快”的成语:一挥而就——画得快,倚马可待——写得快,风驰电掣——开得快,狼吞虎咽——吃得快,一目十行——看得快,不胫而走——传得快,一蹴而就——成得快,不假思索——动得快,脱口而出——说得快,知错就改——改得快,心有灵犀——懂得快,灵机一动——想得快,马到成功——办得快,一泻千里——流得快,瞬息万变——变得快,过目成诵—
期刊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诗句看似平淡,实则不然。杜甫为诗一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一向格律严谨,因而妙语迭出,意蕴隽永。在诗人的清词丽句之中,短篇巨制之内,有一种不被诗家注意的语言现象,这种看似普通而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诗句即是“一沙鸥”这种形式,对此我姑且称之为“一字格”。即“一”加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三个字,置于诗句的句末。例如:  ①戍鼓断人行,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