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赣南民歌发展早于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在赣南民歌基础上发源,二者音乐种类不同,在演唱上存在一些区别。笔者就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艺术内涵出发,结合赣南民间小调《斑鸠调》,探究二者在唱法、语言、腔调上的演唱区别。
关键词: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演唱比较
十九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发展的一大力量。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性极强,既展现了民歌魅力,又彰显了文化自信,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一处靓丽风景。研究二者的演唱比较,对充实民族文化理论知识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均有较大帮助。基于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演唱区别,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另外,笔者总结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的点,为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后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艺术内涵
1.赣南民歌艺术特点
民歌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赣南民歌是在赣南人民劳作时进行创作和传播的特有戏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思想。赣南民歌至秦汉之前的时期开始,以“山歌”居多;经过唐宋经济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农业繁盛的“田歌”;在明清因茶叶闻名,形成了“采茶灯”。赣南民歌传承了黄河流域汉族民歌传统音调,结合本地少数民族民歌精髓,引进周边语系民歌,在千年的氧化中,形成了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特色赣南客家民歌。
2.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主角以客家劳动人民为主,内容贴合人民生活,具有独特的客家韵味和乡土气息。赣南采茶戏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阶段,历史文化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赣南采茶戏唱腔属于连曲体,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三腔一调”的唱腔结构①,如《斑鸠调》采用的便是茶腔演唱,艺术情趣强。伴奏乐器多用勾筒、锣鼓。值得一提的是,赣南采茶戏近百年传统曲目中的主角永远是劳动人民,立足于客家人的生活日常,而非王孙贵胄。
二、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演唱区别
1.唱法
赣南民歌唱法借助了西方美声唱法,与赣南地区特色民族唱法结合,形成了具有赣南民歌特色的唱法。与传统求亮的唱法不同,这一唱法特点是用嗓少,注重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畅通。赣南民歌将民族风格和科学发声结合起来,运用真假声有机合并,歌曲表达上富有张力。
赣南采茶戏保留了传统的发声技法,演唱上没有过多演示,注重质朴的发声,讲究唱歌的透亮。相比于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保留着原生态和本土化特点,用嗓较多,声音尖、透亮。通常需要演唱者保持积极状态,放声歌唱。笔者结合以下三点对二者唱法上的不同进行阐述:
(1)共鸣
在共鸣上,赣南民歌注重胸腹式呼吸,运用头腔、胸腔进行共鸣,出来的音色更加圆润,穿透力也比较强。赣南采茶戏很少进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几乎不用,因此音色直白透亮。
(2)气息
赣南民歌采用胸腹式呼吸民族唱法。方法要领为:在气息把控上,需要演唱者在打开喉咙时深呼吸至腹部,并保持积极呼吸状态。通过两肋扩张、横膈膜下降、对腹肌控制收缩形成腹腔压迫感,从而将对抗力量化为演唱力量。如,歌曲《斑鸠调》中的对斑鸠鸟、杜鹃的叫声模仿“叽里咕噜”中(谱例1),要求演唱者在模仿两种动物叫声之前,做好吸气准备,保持积极呼吸状态,并将气息吸饱满,同时控制气息,借助头腔共鸣,咬字亲切,将声音舒展開,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从而表现鸟儿的灵活叫声。
赣南采茶戏注重腹式呼吸民族唱法。方法要领为:将气息全部吸入肺部,形成上下贯通的垂直呼吸通道,即“气沉丹田”。在气息上,赣南民歌相比于赣南采茶戏,吸得更深、音色更饱满。
(3)真假声混合
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在唱法上都用了真假声混合法。二者区别是:前者因引进了国外美声和其他地区民歌,依照小调、山歌等民族风格的变化,在真假声混合上适度采用了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后者则为突出原汁原味,用嗓较多,真声与假声常常分离。如前面部分使用真声,在结尾处运用假声高八度突显情绪。这一唱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2.语言
赣南民歌舞台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对咬字、吐字要求严格。歌曲《斑鸠调》的地方语言较多,“斑鸠、里格、叫咧起”等词语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和衬词衬腔。客家方言语调讲究押韵和声母发音,语言多口语化、生活化,具有浓厚的赣南人民生活气息,在咬字上,凸显了歌曲的趣味性和地方性。赣南人民咬字出口重、出字即收,如“叫”字。同时,实际演唱时,咬字音调与普通话音调相反,如“叫”字在普通话中的声调为去声,但在方言中为阳平。赣南民歌的咬字要在理解歌曲含义基础上表达内容情感,要求演唱者各肌肉灵活运用,形成音韵流畅、吐字清晰的风格。另外,赣南民歌为使听者易于接受,同时突显赣南民歌风格,上对歌曲情感和旋律处理上采用了多种形式演绎。如,在语言上运用普通话、客家方言及部分地区方言相结合的方式,迎合广大群众,尺度宽松灵活。赣南民歌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衬词上。《斑鸠调》中的衬词就占据了歌词近一半,衬词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同时增加了赣南本土音乐特色。
赣南采茶戏舞台语言以客家话为主,语言严格按地方方言进行演唱。在“四小金刚”之一的《钓》中,田七郎等待四妹时钓边演唱的《斑鸠调》。而为了符合戏剧主题,就在歌词上将“正月斑鸠叫”更改为“正月子叫”②。赣南采茶戏在唱法上,也有韵白和散白区分。对白部分采用赣南地方语言,即散白,散白运用相对更多;韵白大部分使用赣南地区客家话。
综上所述,赣南民歌语言更加灵活实际,接受范围广;赣南采茶戏保留了本土风格,传播范围存在局限。
3.腔调
民歌演唱的润腔处理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装饰音、滑音、颤音等。赣南民歌润腔以曲调装饰为主,曲调装饰几乎都标在曲谱上,润腔使用并不严格。而赣南采茶戏润腔运用较为严格,且种类繁多,常用声音和气息进行装饰。歌曲《斑鸠调》的润腔较为精巧,像“笑、咧、儿”等字均使用了颤音,音色十分透亮。在江西歌舞剧院于2014年创作的民族歌剧《回家》中,《斑鸠调》被运用了两次,情感均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推进气氛,用了欢快的曲调。第二次《斑鸠调》演唱时,速度变缓,饱含深情愁懑。赣南采茶戏腔调具体特征表现为:高音起腔、高调结尾。表演者在演唱中融入当地方言民歌,结合当地特色和勾腔、滑腔等各类润腔处理进行演唱。其演唱难度相较于赣南民歌更难。 三、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相互借鉴
1.赣南民歌的借鉴
一方面,赣南采茶戏上的润腔优点值得赣南民歌进行借鉴。赣南采茶戏在润腔使用上要求严格,使得作品更具有赣南特色。赣南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自身本色,保持民歌原生态韵味。因此,赣南民歌可以借鉴采茶戏对润腔的处理方式来保证民歌原汁原味。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也应该在了解歌曲的基础上,运用润腔进行演唱,保证赣南民歌的民俗风味浓郁。另一方面,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上的“演、唱”一体化体现值得赣南民歌借鉴。在民歌演唱上,根据歌曲所表达的含义,结合肢体动作进行展现,才能使得观众在视觉和听觉角度同时得到满足。
2.赣南采茶戏的借鉴
第一,赣南采茶戏应吸收赣南民歌借鉴外界唱法的优势,适应时代变化。赣南采茶戏的演唱一直保留着演唱者自身的嗓音。但随着时代变化,一些真假音、声音单薄等问题凸显出来。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的西方美声唱法,大胆进行改进,形成新式民族唱法形式,使得采茶戏更适应时代变化。第二,在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在语言方面的运用,从而促进自身的传播范围。赣南民歌的语言大多为普通话,而赣南采茶戏多为客家方言,使得赣南采茶戏传播范围有限③。因此,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的唱法,将自身的方言以大众熟知的语言代替,这种方法具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利于赣南采茶戏的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均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質文化遗产,是研究客家文化、民族音乐的重要瑰宝。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得以广泛的传播。基于此,想要更好的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广泛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笔者对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比较研究有益于二者的传承和保护,且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有现实意义。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赣南文化精神进行传播,促进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黄硕,樊凤龙. 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演唱的多元结合特点[J]. 北极光,2019(07):76-77.
[2]徐荣荣. 民歌类曲牌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斑鸠调》为例[J]. 影剧新作,2016(03):142-146.
[3]徐桦. 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演唱的异同分析[J]. 福建茶叶,2018,40(12):486.
作者简介:姓名:陈星1972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赣州 341000)
关键词: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演唱比较
十九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发展的一大力量。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性极强,既展现了民歌魅力,又彰显了文化自信,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一处靓丽风景。研究二者的演唱比较,对充实民族文化理论知识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均有较大帮助。基于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演唱区别,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另外,笔者总结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的点,为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后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艺术内涵
1.赣南民歌艺术特点
民歌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赣南民歌是在赣南人民劳作时进行创作和传播的特有戏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思想。赣南民歌至秦汉之前的时期开始,以“山歌”居多;经过唐宋经济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农业繁盛的“田歌”;在明清因茶叶闻名,形成了“采茶灯”。赣南民歌传承了黄河流域汉族民歌传统音调,结合本地少数民族民歌精髓,引进周边语系民歌,在千年的氧化中,形成了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特色赣南客家民歌。
2.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主角以客家劳动人民为主,内容贴合人民生活,具有独特的客家韵味和乡土气息。赣南采茶戏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阶段,历史文化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赣南采茶戏唱腔属于连曲体,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三腔一调”的唱腔结构①,如《斑鸠调》采用的便是茶腔演唱,艺术情趣强。伴奏乐器多用勾筒、锣鼓。值得一提的是,赣南采茶戏近百年传统曲目中的主角永远是劳动人民,立足于客家人的生活日常,而非王孙贵胄。
二、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演唱区别
1.唱法
赣南民歌唱法借助了西方美声唱法,与赣南地区特色民族唱法结合,形成了具有赣南民歌特色的唱法。与传统求亮的唱法不同,这一唱法特点是用嗓少,注重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畅通。赣南民歌将民族风格和科学发声结合起来,运用真假声有机合并,歌曲表达上富有张力。
赣南采茶戏保留了传统的发声技法,演唱上没有过多演示,注重质朴的发声,讲究唱歌的透亮。相比于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保留着原生态和本土化特点,用嗓较多,声音尖、透亮。通常需要演唱者保持积极状态,放声歌唱。笔者结合以下三点对二者唱法上的不同进行阐述:
(1)共鸣
在共鸣上,赣南民歌注重胸腹式呼吸,运用头腔、胸腔进行共鸣,出来的音色更加圆润,穿透力也比较强。赣南采茶戏很少进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几乎不用,因此音色直白透亮。
(2)气息
赣南民歌采用胸腹式呼吸民族唱法。方法要领为:在气息把控上,需要演唱者在打开喉咙时深呼吸至腹部,并保持积极呼吸状态。通过两肋扩张、横膈膜下降、对腹肌控制收缩形成腹腔压迫感,从而将对抗力量化为演唱力量。如,歌曲《斑鸠调》中的对斑鸠鸟、杜鹃的叫声模仿“叽里咕噜”中(谱例1),要求演唱者在模仿两种动物叫声之前,做好吸气准备,保持积极呼吸状态,并将气息吸饱满,同时控制气息,借助头腔共鸣,咬字亲切,将声音舒展開,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从而表现鸟儿的灵活叫声。
赣南采茶戏注重腹式呼吸民族唱法。方法要领为:将气息全部吸入肺部,形成上下贯通的垂直呼吸通道,即“气沉丹田”。在气息上,赣南民歌相比于赣南采茶戏,吸得更深、音色更饱满。
(3)真假声混合
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在唱法上都用了真假声混合法。二者区别是:前者因引进了国外美声和其他地区民歌,依照小调、山歌等民族风格的变化,在真假声混合上适度采用了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后者则为突出原汁原味,用嗓较多,真声与假声常常分离。如前面部分使用真声,在结尾处运用假声高八度突显情绪。这一唱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2.语言
赣南民歌舞台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对咬字、吐字要求严格。歌曲《斑鸠调》的地方语言较多,“斑鸠、里格、叫咧起”等词语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和衬词衬腔。客家方言语调讲究押韵和声母发音,语言多口语化、生活化,具有浓厚的赣南人民生活气息,在咬字上,凸显了歌曲的趣味性和地方性。赣南人民咬字出口重、出字即收,如“叫”字。同时,实际演唱时,咬字音调与普通话音调相反,如“叫”字在普通话中的声调为去声,但在方言中为阳平。赣南民歌的咬字要在理解歌曲含义基础上表达内容情感,要求演唱者各肌肉灵活运用,形成音韵流畅、吐字清晰的风格。另外,赣南民歌为使听者易于接受,同时突显赣南民歌风格,上对歌曲情感和旋律处理上采用了多种形式演绎。如,在语言上运用普通话、客家方言及部分地区方言相结合的方式,迎合广大群众,尺度宽松灵活。赣南民歌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衬词上。《斑鸠调》中的衬词就占据了歌词近一半,衬词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同时增加了赣南本土音乐特色。
赣南采茶戏舞台语言以客家话为主,语言严格按地方方言进行演唱。在“四小金刚”之一的《钓》中,田七郎等待四妹时钓边演唱的《斑鸠调》。而为了符合戏剧主题,就在歌词上将“正月斑鸠叫”更改为“正月子叫”②。赣南采茶戏在唱法上,也有韵白和散白区分。对白部分采用赣南地方语言,即散白,散白运用相对更多;韵白大部分使用赣南地区客家话。
综上所述,赣南民歌语言更加灵活实际,接受范围广;赣南采茶戏保留了本土风格,传播范围存在局限。
3.腔调
民歌演唱的润腔处理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装饰音、滑音、颤音等。赣南民歌润腔以曲调装饰为主,曲调装饰几乎都标在曲谱上,润腔使用并不严格。而赣南采茶戏润腔运用较为严格,且种类繁多,常用声音和气息进行装饰。歌曲《斑鸠调》的润腔较为精巧,像“笑、咧、儿”等字均使用了颤音,音色十分透亮。在江西歌舞剧院于2014年创作的民族歌剧《回家》中,《斑鸠调》被运用了两次,情感均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推进气氛,用了欢快的曲调。第二次《斑鸠调》演唱时,速度变缓,饱含深情愁懑。赣南采茶戏腔调具体特征表现为:高音起腔、高调结尾。表演者在演唱中融入当地方言民歌,结合当地特色和勾腔、滑腔等各类润腔处理进行演唱。其演唱难度相较于赣南民歌更难。 三、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相互借鉴
1.赣南民歌的借鉴
一方面,赣南采茶戏上的润腔优点值得赣南民歌进行借鉴。赣南采茶戏在润腔使用上要求严格,使得作品更具有赣南特色。赣南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自身本色,保持民歌原生态韵味。因此,赣南民歌可以借鉴采茶戏对润腔的处理方式来保证民歌原汁原味。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也应该在了解歌曲的基础上,运用润腔进行演唱,保证赣南民歌的民俗风味浓郁。另一方面,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上的“演、唱”一体化体现值得赣南民歌借鉴。在民歌演唱上,根据歌曲所表达的含义,结合肢体动作进行展现,才能使得观众在视觉和听觉角度同时得到满足。
2.赣南采茶戏的借鉴
第一,赣南采茶戏应吸收赣南民歌借鉴外界唱法的优势,适应时代变化。赣南采茶戏的演唱一直保留着演唱者自身的嗓音。但随着时代变化,一些真假音、声音单薄等问题凸显出来。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的西方美声唱法,大胆进行改进,形成新式民族唱法形式,使得采茶戏更适应时代变化。第二,在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在语言方面的运用,从而促进自身的传播范围。赣南民歌的语言大多为普通话,而赣南采茶戏多为客家方言,使得赣南采茶戏传播范围有限③。因此,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的唱法,将自身的方言以大众熟知的语言代替,这种方法具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利于赣南采茶戏的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均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質文化遗产,是研究客家文化、民族音乐的重要瑰宝。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得以广泛的传播。基于此,想要更好的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广泛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笔者对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比较研究有益于二者的传承和保护,且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有现实意义。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赣南文化精神进行传播,促进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黄硕,樊凤龙. 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演唱的多元结合特点[J]. 北极光,2019(07):76-77.
[2]徐荣荣. 民歌类曲牌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斑鸠调》为例[J]. 影剧新作,2016(03):142-146.
[3]徐桦. 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演唱的异同分析[J]. 福建茶叶,2018,40(12):486.
作者简介:姓名:陈星1972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赣州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