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比较探究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赣南民歌发展早于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在赣南民歌基础上发源,二者音乐种类不同,在演唱上存在一些区别。笔者就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艺术内涵出发,结合赣南民间小调《斑鸠调》,探究二者在唱法、语言、腔调上的演唱区别。
  关键词: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演唱比较
  十九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发展的一大力量。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性极强,既展现了民歌魅力,又彰显了文化自信,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一处靓丽风景。研究二者的演唱比较,对充实民族文化理论知识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均有较大帮助。基于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演唱区别,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另外,笔者总结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的点,为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后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艺术内涵
  1.赣南民歌艺术特点
  民歌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赣南民歌是在赣南人民劳作时进行创作和传播的特有戏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思想。赣南民歌至秦汉之前的时期开始,以“山歌”居多;经过唐宋经济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农业繁盛的“田歌”;在明清因茶叶闻名,形成了“采茶灯”。赣南民歌传承了黄河流域汉族民歌传统音调,结合本地少数民族民歌精髓,引进周边语系民歌,在千年的氧化中,形成了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特色赣南客家民歌。
  2.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主角以客家劳动人民为主,内容贴合人民生活,具有独特的客家韵味和乡土气息。赣南采茶戏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阶段,历史文化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赣南采茶戏唱腔属于连曲体,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三腔一调”的唱腔结构①,如《斑鸠调》采用的便是茶腔演唱,艺术情趣强。伴奏乐器多用勾筒、锣鼓。值得一提的是,赣南采茶戏近百年传统曲目中的主角永远是劳动人民,立足于客家人的生活日常,而非王孙贵胄。
  二、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演唱区别
  1.唱法
  赣南民歌唱法借助了西方美声唱法,与赣南地区特色民族唱法结合,形成了具有赣南民歌特色的唱法。与传统求亮的唱法不同,这一唱法特点是用嗓少,注重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畅通。赣南民歌将民族风格和科学发声结合起来,运用真假声有机合并,歌曲表达上富有张力。
  赣南采茶戏保留了传统的发声技法,演唱上没有过多演示,注重质朴的发声,讲究唱歌的透亮。相比于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保留着原生态和本土化特点,用嗓较多,声音尖、透亮。通常需要演唱者保持积极状态,放声歌唱。笔者结合以下三点对二者唱法上的不同进行阐述:
  (1)共鸣
  在共鸣上,赣南民歌注重胸腹式呼吸,运用头腔、胸腔进行共鸣,出来的音色更加圆润,穿透力也比较强。赣南采茶戏很少进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几乎不用,因此音色直白透亮。
  (2)气息
  赣南民歌采用胸腹式呼吸民族唱法。方法要领为:在气息把控上,需要演唱者在打开喉咙时深呼吸至腹部,并保持积极呼吸状态。通过两肋扩张、横膈膜下降、对腹肌控制收缩形成腹腔压迫感,从而将对抗力量化为演唱力量。如,歌曲《斑鸠调》中的对斑鸠鸟、杜鹃的叫声模仿“叽里咕噜”中(谱例1),要求演唱者在模仿两种动物叫声之前,做好吸气准备,保持积极呼吸状态,并将气息吸饱满,同时控制气息,借助头腔共鸣,咬字亲切,将声音舒展開,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从而表现鸟儿的灵活叫声。
  赣南采茶戏注重腹式呼吸民族唱法。方法要领为:将气息全部吸入肺部,形成上下贯通的垂直呼吸通道,即“气沉丹田”。在气息上,赣南民歌相比于赣南采茶戏,吸得更深、音色更饱满。
  (3)真假声混合
  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在唱法上都用了真假声混合法。二者区别是:前者因引进了国外美声和其他地区民歌,依照小调、山歌等民族风格的变化,在真假声混合上适度采用了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后者则为突出原汁原味,用嗓较多,真声与假声常常分离。如前面部分使用真声,在结尾处运用假声高八度突显情绪。这一唱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2.语言
  赣南民歌舞台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对咬字、吐字要求严格。歌曲《斑鸠调》的地方语言较多,“斑鸠、里格、叫咧起”等词语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和衬词衬腔。客家方言语调讲究押韵和声母发音,语言多口语化、生活化,具有浓厚的赣南人民生活气息,在咬字上,凸显了歌曲的趣味性和地方性。赣南人民咬字出口重、出字即收,如“叫”字。同时,实际演唱时,咬字音调与普通话音调相反,如“叫”字在普通话中的声调为去声,但在方言中为阳平。赣南民歌的咬字要在理解歌曲含义基础上表达内容情感,要求演唱者各肌肉灵活运用,形成音韵流畅、吐字清晰的风格。另外,赣南民歌为使听者易于接受,同时突显赣南民歌风格,上对歌曲情感和旋律处理上采用了多种形式演绎。如,在语言上运用普通话、客家方言及部分地区方言相结合的方式,迎合广大群众,尺度宽松灵活。赣南民歌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衬词上。《斑鸠调》中的衬词就占据了歌词近一半,衬词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同时增加了赣南本土音乐特色。
  赣南采茶戏舞台语言以客家话为主,语言严格按地方方言进行演唱。在“四小金刚”之一的《钓》中,田七郎等待四妹时钓边演唱的《斑鸠调》。而为了符合戏剧主题,就在歌词上将“正月斑鸠叫”更改为“正月子叫”②。赣南采茶戏在唱法上,也有韵白和散白区分。对白部分采用赣南地方语言,即散白,散白运用相对更多;韵白大部分使用赣南地区客家话。
  综上所述,赣南民歌语言更加灵活实际,接受范围广;赣南采茶戏保留了本土风格,传播范围存在局限。
  3.腔调
  民歌演唱的润腔处理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装饰音、滑音、颤音等。赣南民歌润腔以曲调装饰为主,曲调装饰几乎都标在曲谱上,润腔使用并不严格。而赣南采茶戏润腔运用较为严格,且种类繁多,常用声音和气息进行装饰。歌曲《斑鸠调》的润腔较为精巧,像“笑、咧、儿”等字均使用了颤音,音色十分透亮。在江西歌舞剧院于2014年创作的民族歌剧《回家》中,《斑鸠调》被运用了两次,情感均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推进气氛,用了欢快的曲调。第二次《斑鸠调》演唱时,速度变缓,饱含深情愁懑。赣南采茶戏腔调具体特征表现为:高音起腔、高调结尾。表演者在演唱中融入当地方言民歌,结合当地特色和勾腔、滑腔等各类润腔处理进行演唱。其演唱难度相较于赣南民歌更难。   三、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相互借鉴
  1.赣南民歌的借鉴
  一方面,赣南采茶戏上的润腔优点值得赣南民歌进行借鉴。赣南采茶戏在润腔使用上要求严格,使得作品更具有赣南特色。赣南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自身本色,保持民歌原生态韵味。因此,赣南民歌可以借鉴采茶戏对润腔的处理方式来保证民歌原汁原味。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也应该在了解歌曲的基础上,运用润腔进行演唱,保证赣南民歌的民俗风味浓郁。另一方面,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上的“演、唱”一体化体现值得赣南民歌借鉴。在民歌演唱上,根据歌曲所表达的含义,结合肢体动作进行展现,才能使得观众在视觉和听觉角度同时得到满足。
  2.赣南采茶戏的借鉴
  第一,赣南采茶戏应吸收赣南民歌借鉴外界唱法的优势,适应时代变化。赣南采茶戏的演唱一直保留着演唱者自身的嗓音。但随着时代变化,一些真假音、声音单薄等问题凸显出来。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的西方美声唱法,大胆进行改进,形成新式民族唱法形式,使得采茶戏更适应时代变化。第二,在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在语言方面的运用,从而促进自身的传播范围。赣南民歌的语言大多为普通话,而赣南采茶戏多为客家方言,使得赣南采茶戏传播范围有限③。因此,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可以借鉴赣南民歌的唱法,将自身的方言以大众熟知的语言代替,这种方法具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利于赣南采茶戏的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均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質文化遗产,是研究客家文化、民族音乐的重要瑰宝。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得以广泛的传播。基于此,想要更好的促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广泛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笔者对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比较研究有益于二者的传承和保护,且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有现实意义。赣南民歌和赣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赣南文化精神进行传播,促进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黄硕,樊凤龙. 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演唱的多元结合特点[J]. 北极光,2019(07):76-77.
  [2]徐荣荣. 民歌类曲牌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斑鸠调》为例[J]. 影剧新作,2016(03):142-146.
  [3]徐桦. 赣南民歌与赣南采茶戏演唱的异同分析[J]. 福建茶叶,2018,40(12):486.
  作者简介:姓名:陈星1972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赣州  3410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体验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游客们的青睐,具有食品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在旅游活动中开始占有中心地位,游客品尝和体验当地的食品,了解饮食的人文背景和民俗文化,满足现代人们更高层面的精神需要。  关键词:“十碗头”:旅游产品:产品开发  食品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部分,不仅要呈现独特的菜肴,而且要增加现有的食品文化资源。开发萧绍地区传统饮食文化旅游
期刊
摘要: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组的中音乐器,由二胡改革制成,琴筒较二胡偏大,琴杆略比二胡长,琴弦较二胡弦粗。与二胡相比,中胡音色浑厚,左右手均可演奏,但左手按音指距较宽,导致中胡演奏不如二胡灵活,不适宜演奏节奏欢快的华彩乐段,也不能拨弦演奏,但由于其音色浑厚、丰满,在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中可作为中音声部演奏乐器,也可以独奏或重奏演出。  关键词:中胡;练习要点;节奏把握;换把练习;运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生活品味,积极探索和建造师和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微景观。本文主要从传统微缩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中国创通盆景设计中的美学原理,通过传统文化在微景观中的设计运用,重点总结中国传统微缩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微缩景观;传统文化;设计运用  一、中国传统微缩景观  中国传统的微缩景观在“造园运动”中衍生出多个门派,如按所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学习与阅读卢卡奇及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后对他的“总体性辩证法”的简要理解。全文以“辩证法”这一概念贯穿首尾,以卢卡奇对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为主要脉络,向上梳理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的追寻,向下梳理卢卡奇对彼时情势下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旨在更加踏实、全面、清晰地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总体性辩证法;康德;黑格尔;革命  一、卢卡奇“辩证法”的基
期刊
摘要:夏丏尊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这位老前辈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近40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语文学著述,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他的语文阅读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是切实可行的,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夏丏尊;阅读教育思想;教学启示  夏丏尊(1886-1946)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十年,始终关注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明代社会景德镇官窑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瓷器款识产生了影响,明代官窑瓷器款识开始出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状态。本次对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鉴定要诀的角度进行细化的探究,旨在加深对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认识,更加全面的了解明代官窑瓷器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特点;坚定  明代瓷器的发展较为迅速,瓷器生产制作主要精力了三个发展阶段,并且不同阶段瓷器特点和规范不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查找、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肃北内蒙古族那达慕为例,深入了解其价值与背后内涵。笔者认为蒙古族传统那达慕的文化价值至少包括: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促进草原民族社会和谐、承载蒙古族活态艺术、展现传统游牧民俗文化、满足农牧民心理需求、实现健身娱乐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那达慕;文化  1那达慕的起源  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
期刊
摘要:二胡是我国传统乐器,其沉郁的情感和优美的音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深受大众喜爱,《二泉映月》、《赛马》、《良宵》等经典二胡曲目流传至今。但是,在民乐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二胡与其他弦乐一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科学、深入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二胡教学实践中,不仅夯实学生二胡演奏的基础和技巧,也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内心境界的熏陶。抓住传统乐器源远流
期刊
摘要:“现代性”与“现代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是对现代化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性视域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困境;发展路径  一、现代性与现代
期刊
摘要:在进行当代艺术设计时,意象思维的应用非常的广泛。艺术思维和艺术设计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主要围绕意象思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意象思维和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意象思维和艺术设计的关联性,最后提出意象思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关键词:意象思维;艺术设计;重要内容;有效应用  随着行业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要加强对意象思维的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