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传,重返话语之乡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1】
  师:刚才周老师讲《夸父逐日》的故事,有没有同学想说点什么?
  生1:我觉得夸父很坚强,一直去追太阳。没追上,他想喝水,我觉得他就是想着第二天继续追。
  生2: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夸父,为了自己的梦想追求成功。
  生3:夸父把手杖放到远处,是想让他的后代精神百倍,实现他的梦想。
  师:下面周老师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这个故事。怎么说好这个故事呢?首先需要理清这个故事的大结构。(板书:理清大结构)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个故事一开始写很久很久以前……怎么样?
  生: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叫夸父……
  师:用四个字,一开始介绍有个巨人名叫夸父。(板书:巨人夸父)
  师:接下来是说夸父干吗?
  生:接下来说夸父追赶太阳。
  师:那四个字就是……
  生:夸父追日。
  师:好的。夸父追日,或者说追赶太阳。
  师:再往下,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啊?
  生:因为太阳的热量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就喉咙冒烟,得喝水了。
  师:口渴喝水。那最后说什么了,还记得吗?
  生:最后夸父倒下了。
  师:倒下以后呢?有什么变化?
  生:他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师:手杖变成了桃林,叫“杖化桃林”。
  师(小结):整个故事是这么一个大结构,先介绍巨人夸父,然后说夸父追赶太阳,接下来讲他口渴喝水,最后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杖化桃林。
  师(过渡):讲故事光记住大结构还不行,还得说清小细节。一个故事特别吸引人的,往往就是它的小细节。接下来,周老师再为大家说一遍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个故事里边有哪些小细节。同学们也可以跟着周老师一块儿小声说。
  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名叫——
  生:夸父。
  师:夸父啊,长得又高又大,他坐在地上就像——
  生:一座大山。
  师:他一站起来脑袋能够碰到天上的——
  生:云彩。
  师:夸父的两条腿啊,很长很长,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有一天,……第二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倒在地上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
  生:大山。
  ……
  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说说看,你记住了哪些小细节?哪个小细节让你特别感动?
  生:他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师:她记住了这个细节,身体变成了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這个细节很重要,你很会听,一下就记住了。(向另一生)你记住了哪个细节?
  (生说细节,师点评)
  师:刚才我们记住了这个故事里的很多小细节,当我们把这些小细节都能说清楚的时候,这个故事就会特别动人。下面周老师要请各位同学尝试着自己来说一说这个故事。首先,要理清大结构;然后,说清小细节,你也可以创造自己的细节。小组四人每人讲一部分,注意说清小细节。讲的过程中,一名同学讲,三名同学听,同学讲完再补充。
  (3分钟后,小组上台讲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赏析】
  周益民老师的这节课,选用的不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夸父追日》,而是他多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学课程研究开发的自编教材。《夸父逐日》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熟悉的课文、熟悉的故事,在周益民的教学中却有不一样的课堂风景、不一样的生命成长。这节课,学生没有书,没有课文纸,教材在哪儿?在周益民的口中。在课堂上,周益民说了三次故事,每一次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第一次,总体感知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漫谈想法,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感受能力;第二次,在“理清大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为学生在讲故事时“说清小细节”做准备;第三次,用方言讲故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地方语言独特的表达魅力,激发学生用方言表达的兴趣。“中国民间文学的力量就是口耳相传,因此我的课堂上,就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中,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基于这样的理念,学生在周益民的指引下不仅学会了运用“理清大结构”“说清小细节”的方法讲述故事,也再现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传播与传承方式。
  【教学片段2】
  师:下面呀,周老师还想接着讲这个故事,想不想听?
  师:好,请听仔细——(师用方言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名叫夸父”)有没有听懂?
  生:听懂了。
  师(笑):你还听懂了。那我继续讲……(方言:夸父长得很高很高……)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这回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生:是用福州话。
  师:不是福州话,我是用我老家的方言来讲这个故事的。这样的故事呀,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都是用他们自己家乡的方言来讲的。这位同学,你家乡说什么话的?
  生:福州话。
  师:会说福州话的同学举手。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福州话来讲这个故事,谁来试试?没事,能说一点就说一点,有一点也是好的。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怎么说?
  (指名3人,都不会)
  师:“有一个巨人名叫夸父”,谁会用福州话说?“有一个巨人”谁会说?“有一个人”谁会说?
  (生用福州方言说“有一个人”,众笑)
  师:你既然会说“有一个人”,就一定会说“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在福州话肯定不用“巨人”,它可能会用别的方式,比如长得很大呀,长得很高呀,用这样的方式,会吗?这个小伙子会。
  (生用福州方言说“有一个巨人”)
  ……
  师:好,各位同学,我们刚才说了福州话、家乡话,大家都笑容满面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你们把家乡话都忘了。亲爱的各位同学,学好普通话,也千万不要忘记你们的家乡话。
  【赏析】
  周益民强调“要重视儿童的记忆力”,其中包括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对母语表达的记忆。因此,周益民在课堂上大胆地用自己的方言来讲述民间故事,同时耐心地鼓励学生用方言来讲故事。尽管学生已经不习惯甚至不会说自己的方言,但在这个环节却特别开心,笑容满面,笑声不断。为什么呢?这与方言独有的魅力有关。对于相同语言背景的人来说,方言可以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增添更多的生活色彩;对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来说,不同地区的方言,都天然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使人充满新鲜与好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方言的大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杨光先生曾说:“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然而今天,方言正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逐渐淡去,年轻的一代会说普通话,会说英语,却不会说自己家乡的语言,于是,那些以方言为载体的地域文化、情感归属、群体认同也正慢慢走向消亡,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DNA链条上,文字和语言是最基本的元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周益民自觉担当起母语文化传承的使命,这是极为可贵和可敬的,也是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的。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辛铭 黄彧修)
其他文献
我与冯骥才先生经常见面,对他的文化与教育情怀一直敬佩不已。他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先后出版各种作品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国家级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青年读物奖”,及瑞士“蓝眼镜蛇奖”。他完全可以继续创作,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并为自己赚得万贯家财;他还是中国文人画的大家,卖画也可以发家致富,但是冯先生没有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此,我们要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紧密联系、校内外密切沟通、学科间互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字典交朋友》为
期刊
【教学片段1】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师:喜欢“打地鼠”的游戏吗?  出示小林1分钟打地鼠的成绩:玩了3次,平均每次打4个。  师:是不是一定每次都打4个呢?你觉得有可能每次分别打了几个呢?  学生自主在条形方格图中画一画。  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师(指图2、图3):怎样才能证明平均每次打4个呢?  生1(指图2):把第二次拿1个给第三次,每次打的都是4个了。  师:可以移多补少。  生2(指图3)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變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和内容”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并规定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个要求,特别需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方法”这两个关键要素。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方法”。  一、打造环境,营造课外
期刊
小王是大学毕业后通过竞争激烈的教师招考考到这所小学的,从几百上千人中脱颖而出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心想着已经端上“铁饭碗”了,该过上悠闲生活的她,最近却被工作上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首先是教学方面不熟悉,以前虽然试讲过,但现在面对的是真实的场景,不仅仅是自己上完课就好了,还要了解学生学会没有。还有就是学校对各班级进行评比,而她接手的就是成绩较差的班。小王恰恰又是个追求完美、争强好胜、自尊心强且容易焦虑的
期刊
【教学目标】  1. 回顾“111微作文”微信平台的发展历程,感受成为小作家的喜悦,激发习作热情。  2. 通过课堂学习,学会用一两句话富有新意地表达自己阅读微作文的感受,即进行创意微评。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一两句富有新意的评论表达自己阅读微作文的感受。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装有微信的智能平台。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励,感受成长  
期刊
认识陆衡,是从字开始的。  1997年,我担任了苏州市副市长。也正是在这一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林散之书法集》。为了宣传这本书,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作为分管文化的副市长,我自然要前去站台,由此,认识了这本书背后的年轻副总编陆衡。在熟悉这本书背后的一些故事中,我知道了陆衡为求真迹“死磕”马鞍山林散之纪念馆,知道了酷暑时节他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与摄影师打4只500瓦的灯泡拍摄的经历
期刊
诗词是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任。但现实是,古今文化的差异,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学习环境产生了距离,再加之教师教学诗词惯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产生了诸如“兴趣下降、死记硬背、诗意难解、诗情难言”的问题。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区域尝试将微课融入诗词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实效。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元二
期刊
当前课堂,教师不是单纯地手把手教学生课本内容,也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要怎样学,更不是把知识点捣碎了让学生记忆背诵;而应是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甚至是帮助同伴一起学。这样以学为根、以生为本的课堂,颠覆了笔者十几年教学形成的固有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一般的内涵是指学习者与相关指导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以及学习文本资料,共同构成的团体。亦有人认为,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几个不
期刊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品德课的教学,要注重体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把情感内化成所需要的道德行为,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一、课前体验,诱发“心动”  课前体验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布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