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骨髓流浓浓血脉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98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因患严重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台湾同胞为挽救这个花季少年,在强震刚过、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通过课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情感提升和语言发展,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初读感知,了解故事,初知血脉亲情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脉络清晰,情感鲜明。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默读思考:故事中有几个人物?他们有怎样的联系?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交流,理清关系,把握故事梗概:杭州的小钱,病情危急,等待着生命延续的骨髓;台湾青年,无私相助,捐献出延续生命的骨髓;台湾博士,处变不惊,架设延续生命的桥梁。整体感知后再叙谈感受,初步体会情感:故事所折射出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二、抓住重点,对比感悟,感受血脉亲情
  
  “杭州的小钱危在旦夕,等待着生命延续的骨髓”与“台湾的亲人,架设着生命延续的桥梁”的描述,遥相呼应,扣人心弦。生命延伸,是血脉亲情的聚焦;生命之桥,是血脉亲情的凸显。整体把握内容后,可抓住上述两处描述,阅读想象相应画面,前后联系,对比感悟,既感悟浓浓的血脉亲情,又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
  1 由“危在旦夕”感受对生命之桥的呼唤。课文第2自然段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大陆青年小钱因受病魔的折磨,生命危在旦夕,如一朵刚要绽放的花朵即将凋零,让人心痛。对此,可这样引导感受严峻的现实对生命之桥的渴望:
  一是描述画面,感受“危在旦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钱的句子,读读想想:此时此刻,出现在你眼前的小钱是怎样一副模样?看到这副模样,会让我们想到哪些不忍提及的词语?交流中抓住“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的“静静地”启发想象描述:脸色苍白、没有一点儿血色;气息微弱,仿佛听不到呼吸;没精打采,没有丝毫的力气……可让学生将“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岌岌可危”等成语用于描述那令人揪心的场景,感受生命的脆弱,情景的危急,表达对小钱的关切。
  二是朗读体会,呼唤“生命延续”。感受“危在旦夕”后,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边读边思:小钱危在旦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挽救他年轻的生命,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你想说什么呢?——期盼合适的骨髓,祈祷生命的延续;热望生命的桥梁,企盼奇迹的出现。
  三是设身处地,感受“刻不容缓”。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进而引导表述:看到小钱危在旦夕,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感受时间刻不容缓,希望骨髓火速到来。
  这样,感受了小钱危在旦夕,生命延续有望,事情刻不容缓,就为后文的阅读感悟奠定了基础。
  2,由“处变不惊”感受架设生命之桥的真情。课文第3~6自然段描述了第二个场景:在同一时刻,冒着余震的危险,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李博士抽取他的骨髓。李博士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抽取骨髓。这是课文的重点,它表现了台湾同胞对延续小钱生命的责任,对架设生命之桥的真情。可让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弄清当时、当地有什么特殊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表现如何。进而分层引导阅读感悟。
  一是想象描述,感受处境之险。对大地震学生并不陌生,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电视里、报纸上看到的画面,说说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房倾屋塌,家破人亡……接着这样引导:余震不断,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手术室里镇定自若地抽取骨髓,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处境之险,情感之真。
  二是联系处境,感受血肉之情。默读第3~6自然段,分别用横线和波纹线画出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表现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交流中相机引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浓浓的血肉之情。
  感受青年的义无反顾。出示句子引导朗读:“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抓住“静静地”引导:从表面看,台湾青年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他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会对家中的亲人说些什么?会对那位病危中的青年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想象后写下台湾青年“对家人”或者“对病危青年”要说的话,以显化“静静地”的内涵,感受他对家人的牵挂,对小钱的关切。如果学生表述不到位,可出示下列片段,引导朗读,得到启发后自我修改。
  对家人——亲人啊,昨天发生大地震,你们是否平安?跟你们联系不上,我多么焦急!你们知道,我是来这里为杭州青年捐献骨髓的。他已经危在旦夕,为了让他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我现在正躺在病床上抽取骨髓。此刻,余震不断,我不担心自己,只担心你们,担心那位青年。我相信你们知道了这些,一定不会责怪我。
  对青年——小钱啊,你我素不相识,但都是祖国母亲的骨肉,互爱互助,责无旁贷。你遭遇病魔,我是你生命的希望,一定让你的生命之花永远艳丽!再说,李博士也在努力,我们都在心中为你祈祷,台湾同胞都在为你祈祷,你一定能实现生命之花绽放的希望!
  有了心声的表达,朗读课文中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学生一定会再次感到心灵的震撼,自然表达真挚的情感。
  感受李博士的高尚医德。面对余震,台湾青年毫不畏惧,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呢?——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语境,感受情感,探究蕴涵。
  从“沉着地站着”“一次又一次”“利用……间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余震不断袭来,人们处境相当危险;李博士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处。
  看到“奔波”、“连夜”这两个词,老师忍不住要对李博士说句心里话:李博士啊,你工作这么长时间了,得休息一下啊!为什么疲劳和险情全都不顾呢?——揣摩心理,感受形象:骨髓是生命的火种,它来之不易;时间是生命的保证,得争分夺秒。为了小钱生命的延续,要竭尽全力,尽快架起生命的桥梁。
  在朗读品味、感受情境、感悟形象的同时,要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语言情境,表达内心情感,让博士的形象清晰再现,让语言的魅力充分彰显。
  
  三、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升华血脉亲情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短的话语,对“生命桥”的意义进行了诠释。这给学生的阅读感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角色对话交流,升华血脉亲情。可这样引导:台湾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小钱。如果有一天,小钱和李博士、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说些什么?他俩又会对小钱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真话,表真情,为了增强对话交流的实效,可以为“小钱”提供“恩重如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词句,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提供“同为华夏儿女,义不容辞;同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等词句,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多年前在某小学里,如果有学生当众放一个屁,就要被罚款5元。这个规定明确写在校园内的黑板上,与“乱扔垃圾罚款0.5元”等规定并列。乱扔垃圾才罚款0.5元,当众放屁却要罚款5元,从高出10倍的罚款来看,该校真是把当众放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问题是,如何认定哪位同学当众放屁了呢?靠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也就是要小学生们相互揭发。我想,还有一点让老师为难的是,虽然有人放屁的人证是有了,但物证又该怎么呈现?
期刊
“文眼”,通常是文章中最能点明主旨、起着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词句。在一篇篇课文中,文眼出现于什么地方并不是固定的,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则深藏不露,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文本才能发现它、找到它。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出耗时费力的低谷,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我认为,找准文眼,据“眼”导读是一条捷径。    一、课题“揭”眼。统率全文    课题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有的课题就是文眼,统率着全文,让人一读就能猜
期刊
一、举象,让标点背后的画面丰富起来    “象”就是形象、印象、意象。没有“象”,文字就没有心跳,没有脉搏,没有呼吸,只是机械的符号。  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标点也有“象”。  案例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中写彭德怀为了给战士们充饥,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三次下令杀死心爱的大黑骡子,
期刊
从语文的本质上来讲,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阅读能力的训练严重挤占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呢?  1 关注特殊的语言范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儿童诗或语段都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和特殊的语言范式。在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关注问题情境辨析,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课改理念下,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巩固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复习目标的设置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毕业学生的“双基”要求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活泼
期刊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象的诗句道出了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思考过程是复杂的,解决问题是美好的。纵观中外科教史,阿基米德原理、高斯定理、牛顿的万有引力等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直觉思维。徐利治、周玉仁等教授也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一、整体分析。直觉判别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
期刊
1939年,毛泽东在一次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毛泽东把不断学习、掌握本领比喻成“开铺子”,如存货不多,取一点,少一点,不久就要告罄,你不进货就要关门倒闭。  据美国一家权威调查机构披露,在新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最近3年内,社会各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现结合具体课例谈几点浅显认识,以期“投石问路”,进一步探讨提高提问效果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