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放缓更需绩效式管理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经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外贸锐减及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的风险要大于通胀的风险。央行为刺激经济增长连续降息,未来中国政府还可能有各项投资保增长的措施出台。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促进包容性增长,真正解决或缓解制约国计民生发展的瓶颈?我们迫切需要采取一种更有成效、更具针对性的投资管理方式, 减少“粗放”式资源管理。
  绩效式管理 (Results-based management)作为一种资源管理方法和思维模式,起源于军事领域, 后逐渐被许多企业所采用。上世纪70年代后又被发达国家逐渐用于双边及多边外援项目的设计、执行及管理。它主要是被用来制定明确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并用于监测与评估,以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取得预期发展成效, 造福于受援国人民,同时对本国纳税人负责。绩效式管理的核心是针对项目或计划建立起一个从“投入”(input),到“产出”(output),再到出“结果”(outcome),最后达到“影响”(impact)的内在因果关系, 也被称作“绩效链”(results chain),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指标体系用于监测。举例来说,投资兴建一条新的铁路,投入的是物资、技术、劳力,产出的是高质量的铁路,结果是铁路运行后对受益人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包括增加运量、减少运输时间及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影响是促进铁路沿线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及所带来的扶贫效应。一般来说,产出是项目完成后所即刻得到的物质或软件实体(包括设备、基础设施、知识、文件、法律条文)。而结果是这些实体被利用后对受益人行为的改变,一般在项目完成后三年左右见效。影响,往往指的是更长远(五年以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再反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几亿人口脱贫,中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政府所掌控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为了改进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增加透明度及效益、对纳税人负责,绩效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瓶颈很多,起点很低,粗放式投资管理满足了当时的需求并很有效地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进一步提高投资需要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而且要加强对投资效益的监测、评估和经验总结,并且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进行对投资方向及执行方法的调整。这种更细化的管理方式在目前经济放缓、政府量化宽松、资源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验表明,中国有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强大的项目规划、管理与执行能力。但同时,我们也的确存在着许多资源浪费甚至腐败现象,包括一些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重复建设,建了不用或只供少数人用。而另一方面,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尽管政府做了不少努力,老百姓看病难、花费高、教育负担沉重的痛苦并没有被有效减轻。
  为进一步促进发展成效,中国的宏观经济规划及项目规划设计应采取更基于结果(outcome-based)而不是基于产出(output-based)的模式,即绩效式管理。这里的结果不是高楼大厦或其他物质实体,而是这些实体被充分利用后对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以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 政府投资项目规划应以取得预期结果为导向,规划中要把这些预期结果更细化、量化。如果一个项目只是建成了物质实体而没有按预期给人民带来实惠,就不能算项目成功, 不管建成的实体有多漂亮多么现代化。
  第二,对各个经济部门及单个项目规划采用 “绩效框架”(results framework)以明确其投入、产出、中期结果及长期影响,并对各个方面建立量化指标,包括确定指标“初始值”和“目标值”。
  第三,建立健全一套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监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把监测评估结果及经验教训及时反馈给未来项目规划及管理。
  第四,干部考核的标准也应基于结果, 而不仅仅是产出。这一点对有效减少或避免类似“形象”工程的发生, 充分利用好有限公共资源以取得最佳社會效益至关重要。
  总结以上四点,最重要的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一种“绩效文化”,而不是“政绩文化”, 以结果为导向的发展原则有利于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包容性增长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发展战略。所有的“结果”都是针对人而言: 只有更多的人受益,我们才会真正达到我们的发展目的。
  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绩效管理专业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其他文献
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不是不需要改革。但是,中国是作为一个建设性的改革者参加这个体系,还是另起炉灶?  一些学者把文化拉入我们讨论的贸易体系当中。的确,东西方文化有差别,东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是不是根本性的?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是否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我认为有,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不成为一个人类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元就是价值,也就是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来谈论一元。但是不等于
期刊
全球化的目标是实现世界范围内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与全球化的浪潮相适应,我国的开放政策从1978年开始,已经历34年的辉煌历程。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13.67%, 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66%,是一个经济与贸易小国;而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55.23%, 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8.8%;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进口
期刊
中国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也标志着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与法治在中国市场的确立与发展。金融危机后,贸易转型又成为中国开放新阶段的核心议程之一,它主要包括贸易模式转型与贸易政策转型两个方面。    贸易模式转型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并跃升为全球贸易的第一大国。但
期刊
随着中国所有制经济理论、政策和法律的变化,所有制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1978年,除14万个体户从业人员,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目前,公有制经济占五分之二,非公有制经济占五分之三;国有经济占三分之一,非国有的民营经济占三分之二。与此相适应,国有、集体、私营等经济被赋予新的内涵、新的形式,已与过去有非常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的表述先后经历了四次变化:个体经济是补充;私营经济是补充;非
期刊
司法改革有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近几年的倒退却是不争的事实,起码“倒退论”在学界和司法界有很大的共识。倒退的原因当然是多元的,其首要原因在于司法改革的方向不明,在于对什么是“司法”这一有关司法改革的基础性概念认识不清。大凡要做好一件事,例如建造一座大楼,得先有个蓝图,这个蓝图从哪里来?从“理想的大楼”来。如果“理想的大楼”像个猪圈或者狗窝,则“大楼蓝图”必不佳,最后建成的当然就不会是高大精美
期刊
近期美国的干旱,似乎正在唤起人们对2008年粮食危机的恐惧记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品种陡然炙手可热,粮价一路上扬,全球粮情突然趋紧,人们对爆发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也正在加大。  旱灾对世界粮食生产影响严重  由于拉尼娜天气自2011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使南美正值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遭受严重干旱影响,大豆等作物大幅减产。  据有关机构估计,与去年相比,今年南美大豆减产高达2200万吨,减产1
期刊
改革开放34年来,特别是加入WTO这11年来,依靠低成本的巨大优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伴随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多哈回合谈判山穷水尽,国内改革困顿迟缓,原有贸易模式已难持续,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之路步履蹒跚。  屋漏之时,夜雨不断。美国主导的TPP谈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步步紧逼,中国决策智慧面临巨大挑战,是另起炉灶,还是
期刊
土地革命是中国现当代史中的压倒性政治话语。主流的叙事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在农村;农村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占有差别悬殊,地主、富农阶级占有80%以上的土地,贫雇农阶层则几无立锥之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和阶级斗争,打倒了地主阶级,消灭了剥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解放了生产力,从而获得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的支持,从而获得了革命胜利。  近年来随着实证史学的发展,这一革命叙事受到动摇。研究者普遍发现,中国农
期刊
现代预算制度的建构和创新,要求我们建立规范和监督政府收支行为的法治型预算,而不是强化政府预算管理权力的管理型预算;建立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型预算,而不是越权干预市场的建设调控型预算;建立保障公众预算知情权的公开透明型预算,而不是调整政府内部预算程序的封闭官方型预算。  应着眼于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当前预算法修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立法机关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征求意见、文本修改和
期刊
多年前曾听一位朋友说,经济学这门学科作为舶来品,在翻译成中文时之所以被译为“经济学”,是因为国人将经济学视为“经世济民”之学说,但由于大唐盛世的皇帝取名时已用了“世民”两字,故剩下的“经济”两字就成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熟悉林毅夫的人都知道,尽管他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闻名的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受过“黑板经济学”严格规范训练的经济学家,但在数十年的经济理论研究生涯中,在骨子里他始终认定经济学是一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