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学’,在于教学生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突显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作为课堂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小学生都有好动、好奇的特征,他们对于什么事都充满兴趣,都愿意自己去试一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悬念诱发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分苹果的情境,先拿出4个苹果平均分给文娜、钧晶2个同学,然后问学生:“她们每人平均分几个苹果?”学生异口同声说:“2个。”我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王涛、伟超两个同学,然后又问相同的问题,同学们都伸出1根手指大声回答:“平均分到1个苹果。”接着我又拿出最后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晓婷和慧枫两个同学。并问每人分到几个苹果?这可把同学们都难住了。有一个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只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看着他们脸上满是渴望求知的表情,我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别急,学了这节课。大家就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了。”学生听完,个个精神抖擞,注意力特别集中,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我顺势引出课题。通过这样设置“悬念”,既可以把学生探求新知的“胃口”吊起来,又能使学习新知识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巧用猜想,浓厚探究氛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指数学问题提出后,不忙解答,而是请学生共同参与猜想解答的方法、策略或结果。当然这种猜想不是乱猜乱想,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必须用事实或实验来验证。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更能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猜想,既浓厚了课堂的探究氛围,更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手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架起沟通知识与大脑的桥梁。因为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产生表象,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深入认识事物关系,促进问题解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使学生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既是10以内减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是认知的生长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没有按教材中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动手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算法,并求出得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其算法也是多种多样。方法一:用小棒摆,先摆15根,再一根一根地去掉9根,得出15-9=6;方法二:把15根分成10和5,10-9=1,1+5=6;方法三:把9分成5和4,15-5=10,10-4=6;方法四: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算法,具体、生动地掌握了算理,又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使每个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性认识了生活中的角,并能说出不同的角,正确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条边又开程度有关,学生虽然读得通顺,但从他们的表情中就知道并不完全理解,这是这节课的另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学具)不断变化叉开角的两条边,然后通过同桌互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说一说为什么?学生在操作比较中很快就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又开度有关”这一特征。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特征,我又引导学生先用纸张随意折出一个角,然后用剪刀剪掉后面的一些边,再引导他们观察:角的边变短了,但是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就这样,学生在教师一系列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一步一步掌握了角的特征,还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四、体验成功,延续探究情感
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渴望自己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重要情感经历,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欢乐,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探究情感。如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解答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复述解题思考过程,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风采,使之产生成就感,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而对于学困生应采取低目标、小起点的措施,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在课堂上,浅显易学的问题让学困生优先回答,板演,答对了向他表示祝贺并奖励一颗“进步星”,发现点滴进步当场表扬与鼓励。只有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能越来越强,越来越喜欢探究,越来越会探究……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小学生都有好动、好奇的特征,他们对于什么事都充满兴趣,都愿意自己去试一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悬念诱发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分苹果的情境,先拿出4个苹果平均分给文娜、钧晶2个同学,然后问学生:“她们每人平均分几个苹果?”学生异口同声说:“2个。”我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王涛、伟超两个同学,然后又问相同的问题,同学们都伸出1根手指大声回答:“平均分到1个苹果。”接着我又拿出最后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晓婷和慧枫两个同学。并问每人分到几个苹果?这可把同学们都难住了。有一个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只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看着他们脸上满是渴望求知的表情,我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别急,学了这节课。大家就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了。”学生听完,个个精神抖擞,注意力特别集中,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我顺势引出课题。通过这样设置“悬念”,既可以把学生探求新知的“胃口”吊起来,又能使学习新知识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巧用猜想,浓厚探究氛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指数学问题提出后,不忙解答,而是请学生共同参与猜想解答的方法、策略或结果。当然这种猜想不是乱猜乱想,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必须用事实或实验来验证。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更能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猜想,既浓厚了课堂的探究氛围,更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手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架起沟通知识与大脑的桥梁。因为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产生表象,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深入认识事物关系,促进问题解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使学生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既是10以内减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是认知的生长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没有按教材中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动手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算法,并求出得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其算法也是多种多样。方法一:用小棒摆,先摆15根,再一根一根地去掉9根,得出15-9=6;方法二:把15根分成10和5,10-9=1,1+5=6;方法三:把9分成5和4,15-5=10,10-4=6;方法四: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算法,具体、生动地掌握了算理,又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使每个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性认识了生活中的角,并能说出不同的角,正确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条边又开程度有关,学生虽然读得通顺,但从他们的表情中就知道并不完全理解,这是这节课的另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学具)不断变化叉开角的两条边,然后通过同桌互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说一说为什么?学生在操作比较中很快就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又开度有关”这一特征。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特征,我又引导学生先用纸张随意折出一个角,然后用剪刀剪掉后面的一些边,再引导他们观察:角的边变短了,但是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就这样,学生在教师一系列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一步一步掌握了角的特征,还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四、体验成功,延续探究情感
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渴望自己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重要情感经历,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欢乐,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探究情感。如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解答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复述解题思考过程,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风采,使之产生成就感,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而对于学困生应采取低目标、小起点的措施,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在课堂上,浅显易学的问题让学困生优先回答,板演,答对了向他表示祝贺并奖励一颗“进步星”,发现点滴进步当场表扬与鼓励。只有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能越来越强,越来越喜欢探究,越来越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