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杨苡译本修辞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den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1930年出版的《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令人震撼的艺术力量。在我国国内,关于《呼啸山庄》的译本很多,本文选择杨苡译本为例,借助肯尼思·伯克的修辞理论中的“象征手段”、“认同”、“辞屏”等,对其修辞进行重新解读,以期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杨苡译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译本;修辞;辞屏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整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自出版以来,《呼啸山庄》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主要原因是其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此而起的无情报复,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内心和灵魂。虽然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被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国外对于艾米莉和《呼啸山庄》的研究长盛不衰。例如,西蒙·马斯登(Simon Marsden)指出《呼啸山庄》的叙事包涵了圣经阐释学。丹尼斯·布卢姆菲尔德(Dennis Bloomfield)分析了艾米莉如何通过疾病、伤害和死亡的隐喻引导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使读者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在我国,自《呼啸山庄》引入国内后,先后已有多种译本,梁实秋、杨苡、方平、宋兆霖等都以或偏重直译或偏重意译的方式翻译过该书。同时,众多的学者采用哲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伦理、社会学、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作者、文本、读者进行了深度解读,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例如,张福勇、李小敬通过解析《呼啸山庄》的情节、结构,对蕴含的时间哲学进行了探讨。也有一些学者从译文、译者的角度着手进行研究,例如,刘佳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及女性话语在译本里的应用和体现进行了分析;范立彬、王海云对几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人称照应衔接手段;蔡明灯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译者对原文的操纵和改写。但在修辞研究方面,大多停留在辞格或者风格的层面,缺乏全面深化的分析。本文拟从修辞角度,研究杨《呼啸山庄》译本,以期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理解杨苡翻译行为、目的以及效果的角度参考。
  一、象征手段与认同
  肯尼思·伯克在论述修辞的特征时,阐明修辞是“植根于语言本身的一个基要功能中”,“是作为一种诱发天生对象征敏感的人类互相合作的象征手段的语言运用”。在同一书中,他明确指出,“只有当我们能够讲另外一个人的话,在言辞、姿势、声调、语序、形象、态度、思想等方面做到和他并无二致,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认同于这个人的言谈方式时,我们才能说得动他。”或者说,劝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受众对说者的认同。这对翻译活动也是同样适用的。译本只有取得受众的认同,才可以影响受众,达到翻译的效果。《呼啸山庄》的译介在上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杨苡汉译本出版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外国文学翻译偏向于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而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翻译。针对当时社会的受众需求,考虑到《呼啸山庄》的成书年代(约于19世纪40年代),杨苡选择了较为中规中矩的翻译方式,没有古文的艰深晦涩,没有今文的随意随性。语词、句式、结构等各种象征手段的选用,都尽可能地向原文传达的意境靠拢,显示译者的抉择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著风格。例如,对于原文第十章中这样的描写“for very soon after you pass the chapel,……the sough that runs from themarshes joins a beck which follows the bend of the glen”,杨苡译为“因为你过了教堂不久,……从旷野里吹来的飒飒微风,正吹动着一条弯弯曲曲顺着狭谷流去的小溪”,无论是句式,还是选词,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文风格。另外,译文中对一些西方的寓言或者宗教方面的人物或术语作了注释,方便受众理解。例如,杨苡对“His saints”当中的 His 特地作出为何将其大写的注解:“祂——He,指‘神’而言。对上帝(神)表示尊敬,故将第一个字母大写。在中国,教徒言及上帝往往写“祂”。她不只是将“Paul”、“Peter”等人名简单地译为“保罗”、“彼得”,而是译出之后,加上注释,指出他们都是“耶稣的使徒”。在翻译“a dog in the manger”时亦注明此“引自《伊索寓言》,指已不能享用而又不肯与人的鄙夫,即心术不正者”。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译法满足了受众对英美文学以及英美文化的微妙心理,容易取得受众的认同,容易被读者接受。不过较为遗憾的是,尽管如此,《呼啸山庄》的这个译本还是没能安然渡过后来的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
  二、辞屏与动机
  伯克用“辞屏”(terministic screen)来解释人类运用的象征手段。伯克提出每一个词汇或者术语即使被人们认为是“现实的反射”(a reflection of reality),但由于词汇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是“现实的选择”(a selectionof reality) ,因此某种程度上它是“现实的折射”( a deflection of reality)。正因为有这样的功能特点,“才使得目的和动机能够在象征行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在译者的翻译活动中,有两个方面最能体现这样的特点。一是在译者阅读原文,揣摩原文语义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正是受到源语词汇的辞屏作用;二是在译者翻译原文,选择译入语词时,面临源语对应的译入语存在多种译法,译者的抉择背后则是他们翻译活动的修辞动机和预期目的。   杨苡的译本也处处映照着“辞屏”的作用。如何在译文中展现情仇的演绎,如何在译文中体现爱恨的交织?比如,她的译本中使用了正式的词汇“哀恸”、“毒辣”而非“悲痛”、“坏心眼儿”来分别翻译“lamentation”和“malevolence”,用“仆人”而非“小厮”来翻译“lad”。再如第九章中辛德雷的一句话“……Damn it! I don’twant to be troubled with more sickness here. What took you into the rain?”[13]79杨苡译为:“……倒霉! 我可不愿这儿再有人生病添麻烦,你干吗到雨里去呢?”杨苡将“damn it”译为“倒霉”而非“他妈的”这样的国骂,每一次的选择都隐含着杨苡作为译者的“选择”和“折射”的修辞动机,最后必然造成受众阅读该译本时所产生的心理印象与阅读该书其它译本的差异,影响着受众对艾米莉和《呼啸山庄》的看法和态度。通过这样的“辞屏”分析,可以说,杨苡的译本有效地秉承了艾米莉《呼啸山庄》原文的修辞场,注意到“原文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并没有“按照译入语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地拆分译出语文化“模块”,避免了“对源语文化及其成员集体作出具有误导性的表述”。
  三、结语
  如刘亚猛在总结当代哲辩思想家对“言”和“力”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时的论言,“虽然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和能力,但是它们一旦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得到应用,产生实际效用,也就是说,一旦从语言层面上升到修辞层面,就成为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现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翻译必然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沟通手段,不断在具体的形势和语境中得到使用。吴文安、朱刚针对全球化趋势下“处在弱势文化中的中国译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阐明译者“应该具备明确的民主政治意识,对翻译过程进行自我控制,既要以吸收和借鉴外国语言和文化为己任,又要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维护民族身份”。这时,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受众为中心、加强修辞思考、关注译文话语的潜在修辞效果、修辞地选择话语的必要性越发彰显。
  参考文献:
  [1]姬昆生.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呼啸山庄》两个译本[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25-126.
  [2]党涛涛. 谈《呼啸山庄》语言特色及译本语言比较[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8-70+76.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跆拳道技术与特点的研究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了解,发现跆拳道在中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及跆拳道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跆拳道;现状;问题;对策  在古代的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在生产和狩猎的漫长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一些有简单套路的徒走技击术,如托肩、角抵、摔跤等。朝鲜很早就与我国有交往,其武术也吸引了大掀的中国武术精华。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后,一度下令禁止
期刊
【摘要】:关于明传奇《绣襦记》的作者,明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郑若庸说,最早见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偏》卷二十五;第二种是薛近兖说,最早见于明万历刻李卓吾批评本的“绣糯记总评”中,第三种是徐霖说,最早见于明人周晖的《金陵琐事》。比较三种观点,最可信的应是第三种徐霖说。  【关键词】:《绣襦记》;郑若庸;薛近兖;徐霖  关于明传奇《绣襦记》的作者,明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项穆中和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家学渊源以及理论基础,从而形成了以“中和”为宗的书法理论体系。是对前代思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项穆的“中和”思想作为书学思想的主流,对书法审美与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和;项穆;书法雅言  项穆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德纯,号贞元,秀水人,著名书画鉴赏家项元汴之子。项穆自幼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秉承家学,造诣极深。他工书法,
期刊
【摘要】:迄今为止,“女性主义”依旧是一个总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而“女性文学”一词也在这歧义丛生的境况中显得颇为尴尬:一方面女性文学可以宣告作者某些女性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又潜藏着作家对女性立场持有的分裂的态度。由此来看,迟子建的小说《晚安玫瑰》对女性主义的态度有着一种复杂的、矛盾的感受,这似乎展现了她自身对女性救赎与解放的问题存在着某种如同深陷迷雾迷茫和不确定。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该书不管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其优胜与其他同等著作的特点,尤其是对松赞之前历史的描述添加了以往大家不为所知的内容,这对藏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藏史纲要;特点;价值  一 、作者生平简介。  土登彭措教授,1956年8月9日生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8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到班如泽郎老人家学习藏文,土登彭措从小就勤奋好学,智慧过人,不到一年他就掌
期刊
【摘要】:我对老旭甸村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从民情、经济、地理环境、再到具体的被改造成现代化民居形式的材料、形态、位置、再到居住着的态度、都有了一个深切的了解与记录。  【关键词】:民情;经济;地理;材料  正文:  老旭甸村又被称之为化石村,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以化石为材料建造的土掌房建筑,土掌房是彝族的典型建筑类别,适合建筑在云南的山区地形上,而化石村的化石材料的土掌房,因为用材的特殊,冬暖夏
期刊
【摘要】:本文是学习国内外油画先驱的优秀作品及创作技法,着重研究构图、形象及色彩,并根据自己的创作过程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思路,通过对人物形象、精神的感受,力求充分刻画出母亲的伟大形象,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份至真的情感,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们更加关爱父母,关注老人,使他们能感受到幸福温暖,让社会充满爱。  【关键词】:母亲;朴实;亲情;关爱  油画是一门造型艺术,14至15世纪,经凡.埃克探究和改
期刊
从十九世纪末到现今,海派书法历经百年,可以说俨然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缩影,而现如今的海派书法艺术,由于各种因素,就辉煌过去相比,产生了比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以海派书法的形成过程及一些现状,以及对不同时期书法家的生活背景、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等进行考证比较,来阐述海派书法的特点。  第一节、海派书法的开放性  海派书法,它具有海纳百川、熔铸中西的胸怀,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思想,同时还表现出不闭关自
期刊
耶稣会是天主教最大的男修会、主要修会之一。15世纪后当时相当腐败的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非常大,天主教内产生了一股维新改革的思想,耶稣会的成立是这个势力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从内部改革教会,同时修会成员希望能够以此获得一个更加靠近耶稣的地位。强调绝对服从教皇。实行军队化的管理。耶稣会分三个神品分别是:神父、修士、助理修士。其中神父又包括:各级领导和总会长(将军)  1534年由圣罗耀拉在巴黎大学创立。
期刊
【摘要】:生态批评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发源于美国。生态批评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对轻与重、灵与肉的探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往对这部小说的批评往往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角度出发,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研究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意象,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不能承受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