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篇·适时·适策:中职生诵读经典活动的实践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u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选篇要明确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注意文学性与素养性相结合、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典范性与适切性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可采用定时集中诵读和不定时分散诵读两种方式;要选择适合的组织活动策略,通过立足课堂、借力晨读、打造社团、借助网络、展示活动、依托考证等,将引导、组织、展示、评价相结合,顺利推进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助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学校育人特色,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根留住。
  关键词:适篇;适时;适策;中职生;诵读经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112-04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通常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献和作品的统称,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和最优秀思想的记录,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经久不衰,具有权威性或典范性。[1]而浩瀚的经典中,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诗文作品非常适合中职生诵读,它们历经岁月的淘漉而始见真金,历久弥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值得吟咏诵读。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在最新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7年)的“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中也明确指出,“通过阅读优秀作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然而,诵读经典活动不能盲目进行,需要选择适合中职生的诵读篇目,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多途径、多载体、多举措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活动,否则文化传承便会止于形式、流于肤浅。
  一、适篇:明确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
  (一)尚美立德,文学性与素养性相结合
  明确何谓“经典”,明确哪些篇目适合中职生诵读,这无疑是首要任务。中职语文教材可以作为诵读的载体,但近几年教材几次改革,为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各个历史时期经典的一些文学作品被大幅度删减,增加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科学类的文章,这类文字读读还可以,但“诵”就实在勉强了,更不必说“琅琅上口”了。
  首先,选择经典诵读篇目要关注文学性。文学本身是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其意境之深远、意蕴之优美、语言之精巧、想象之奇特,都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古典诗歌,诗经之顿挫、汉乐府之质朴、建安之风骨、唐诗之华美、宋词之精致,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最高成就。从结构上说,整齐划一而富于建筑美;从音律上说,合辙押韵富于音乐美;从意境上说,意象丰富具有画面美。教材上选取的仅是一小部分精品,学校可以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来弥补课本的不足,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书声悦耳、书香怡人,书声琅琅重归校园。其次,选择经典诵读篇目要关注素养性。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是由于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价值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人心所向、道德所趋。因此在经典诵读篇目的选择上,要关注人文精神的传承,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二)继往纳新,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一方面,经典诵读要关注传统性。小学、初中比较重视国学诵读,要求学生《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熟读成诵。实际上中职生同样有读经诵典的必要性。他们时间充裕、没有升学压力,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由机械性记忆发展为理解性记忆,国学经典于他们而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在人生哲理、价值关照方面能给他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况且我国的一些蒙学经典,如《千字文》《明贤集》《朱子家训》《弟子规》等,虽名曰“启蒙”,但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对成人更有启示意义。诸子语录、蒙学经典、诗经乐府、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明清及近现代诗歌,只要取其精华,其道德引领、价值指向作用不可小觑。另一方面,经典诵读要关注时代性。选择诵读篇目不能只兼顾政治、德育意义,而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传统要继承,现实也要关注,否则一味传统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价值观脱节,不能被认同接受。因此,《就是那一只蟋蟀》《雨巷》《热爱生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优秀诗歌可以诵读,改编成网络电视歌曲的扎西拉姆·多多的《见与不见》、木心的《从前慢》、叶芝的《当你老了》,以及深受学生喜爱的仓央嘉措、纳兰性德的诗歌,也可以挑选精华诵读。
  (三)陶情导行,典范性与适切性相结合
  首先,經典的选择要注意典范性。一是经典篇目的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典范性。经典源于传统文化,植根于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代表的是中华的主流思想和理念,如家国情怀、孝亲礼仪、诚信守时、敬业奉献、友爱真情等,经典要发挥陶冶情操、导领航向的作用。二是经典篇目要体现时代典范性。经典要代表一个时代的成就,因此要选择时代的代表人物。三是经典篇目需是诗人的代表作品。如曹操的《短歌行》最能代表其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统一家国的情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杜甫的《石壕吏》充分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矛盾情怀,这些都是不同时期诗人的巅峰之作,但遗憾的是,苏教版的小学、初中、中职教材里都没有选取。教材经典篇目选择的缺憾,需要课外补充来拓展。其次,经典的选择要注意适切性。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杰作,但毕竟有时代局限性,因此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要选择适合中职生的经典篇目。一要考虑中职生的接受能力,难度要有别于普高和大专院校学生;二要关注中职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高贵人格,崇高理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智慧、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引导并塑造其“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精神”。[2]三要适当考虑经典的区域化、本土化元素,关注本地区的传统人文,以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情感。   二、适时:定时集中诵读和不定时分散诵读
  诵读经典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可以采用定时集中诵读和不定时分散诵读两种方式。
  首先,定时集中诵读是在统一的时间、有组织地进行集体诵读的方式,其特点是定时、定点、定人、定篇。有些学校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让学生集体大声诵读。“每天早晨诵读10分钟、午间诵读5分钟、放学前诵读5分钟,保证每天至少20—30分钟的诵读时间。”[3]诵读的内容是指定的,5—7天更换,有利于学生熟悉巩固,达到熟读成诵、深入理解的效果。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时间上保证诵读的持续性、连贯性,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因为“所有稳定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必然会通过习惯,以思维或行动的方式外显。习惯确是素养的体现,也是形成素养的主要方式,核心素养必然通过习惯加以夯实。”而“从习惯养成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需要21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习惯。”[4]定时集中诵读的优势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易形成“共做效应”,即行动一致、相互影响,有助于提高当事人做事的积极性,促进诵读习惯的养成。
  其次,可以采用不定时分散诵读的方式。集中容易受时间、地点的影响,统一组织有时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不定时分散诵读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上选择的空间更大。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放任式的诵读,诵读的任务还是要布置的,内容、时间、地点可以灵活自由,但检查和反馈却是必要的。诵读情况可以借助音频的方式上传空间或平台,否则诵读便是散而无效了。
  三、适策:引导、组织、展示、评价相结合
  (一)立足课堂,加强诵读方法指导
  清代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视觉文字转化为声音语言,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过程中,浸透了读者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诵读的意义和价值也便在于此。
  诵读的主阵地在课堂,但遗憾的是,如今的课堂念读多而诵读少,根据调查,74%的中职生未接受过诵读方法的指导,重音、停顿、节奏、语调、语速、语势的把握全凭感觉、没有章法。这是由于一直以来诵读并未列入考试范畴,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不到园中,怎知春色如许?”同样,不经发自肺腑的诵读,如何能深入理解作品的精髓、感受作家的情怀?相对而言,职业学校课时宽松,可以适当增设选修课来加强诵读指导,安排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针对何谓朗读、朗读的目的、朗读前的准备、朗读的基本表达手段等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乐趣,进而提升文化素养。”[5]诵读是需要技巧的,技巧首先建立在对作品和作家情感的理解把握上,因此课堂上的指导尤为重要,指导诵读的过程,实则便是深入赏析作品意象、意境、意趣、意旨的过程。
  (二)借力晨读,拓宽诵读内涵外延
  晨读经典有几大优势,一是时间长短适当,晨读课通常10—20分钟,诵读太久容易疲惫,太短又没什么效果;二是诵读能形成常态化,课堂诵读毕竟时间有限,而晨读课每周至少2—3节,时间相对稳定,诵读能得以长效保障;三是适合记忆,一般来说,早晨记忆效果极佳,人的精神状态也最好,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可以促进记忆、加强积累。
  晨读常以班级为单位,内容可以选择经典诗歌、散文、小说精彩片段,篇幅要适当把握。晨读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中职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一般,如果放任自流,达不到经典育人的目标。诵读方式须灵活,可以齐读、领读、对读、评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经典等。教师要积极参与,示范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涵养性情。
  (三)打造社团,形成诵读同群效应
  课堂和晨读经典组织性强,但学生相对被动,社团则具有组织自发性、活动灵活性、群体小众性、目标集中性、兴趣一致性等特点,容易形成“同群效应”。同群“即同伴群体,是由平等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交往互动圈子,在这个同伴群体的圈子里,……如果一个人的表现或者结果受到同伴群体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则可认为存在着同群效应。”[6]喜爱诵读的同学不少,但个体诵读缺乏积极性和长效性,同伴的鼓励和共做容易激发其内在潜力,去除个体的盲目性和惰性,形成凝聚力共读共诵。
  社团需要配备1—2名指导教师,在诵读的内容、技巧、组织形式、表演展示、传播交流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并且要关注社团活动的体系化、制度化、特色化,做小做精。部分学校成立了“国学班”,其实就是借助社团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打造诵读经典的社团特色品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借助网络,丰富诵读方式手段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热爱朗读者队伍的逐步壮大,誦读的方式和手段日益丰富。一方面,网上出现了一些在线的免费语音朗读平台、软件,如派派朗诵、为你读诗、我爱朗读等,只要下载App便可实现诵读录音—传阅分享—大众点评等功能,操作简易,深受大众喜爱。这些平台集选篇、配乐、音画为一体,既有示范诵读,又可自己诵读,同时可以公布作品,接受大众点赞评阅,这对于追求时尚的中职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多地搭建了酷似电话亭一样的“朗读亭”,内设专业的摄像机和录音设备,朗读者可以不受打扰地用麦克风诵读作品,目前正逐步推广。
  (五)展示活动,扩大诵读社会影响
  夸美纽斯曾说过:“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进行实际活动。”为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学校需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诵读比赛、表演以及讲座等,将活动主题化、常规化、系列化,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最能促进班级学生或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表演和展示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展示活动可以小范围进行,也可以在社团展演、迎新表演、职业教育活动展示周、德育展示活动、文明风采大赛中进行。活动若成系列化、长效性,经典中的精神要义便可潜移默化为一种气质和习惯,既可以促成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生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又可以助推学校内涵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学校的育人特色。   (六)依托考证,实现诵读质量评价
  根据教育部要求,中职在校生要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而《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中的朗读短文有一些是现当代经典作品。学校可以结合中职生普通话考级考证的要求,利用早读课或语文课进行经典诵读训练,这也是普通高中教育所没有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然会在音调、停顿、重音、句群等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考级考证的通过率,另一方面又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有考级考证作为鞭策,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诵读的质量自然也会提高。较之课堂教学、晨读、社团组织,这样的诵读针对性、指导性、组织性更强,方向性和目标性更明确,达成率也更高,同时这也是诵读经典最直接、最具职业学校特点的一种有效评价方式。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诵读经典,不仅仅是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需要,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把根留住的需要。如何寻找适合中职生的诵读篇目、有效组织开展学生诵读,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推动诵读机制的完善,这些都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诵读励志,书香致远,特色治校,文化兴国,相信这也是有识之士的追求和理想。
  参考文献:
  [1]郭英剑.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J].博览群书,2010(7).
  [2]王敏.经典浸润学生心田 诗韵香溢中职校园——经典诗文“诵读驿站”的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2016(11).
  [3]杨德华.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朱永新.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1).
  [5]李巧蘭.浅谈如何利用课外朗读提升中职学生文化素养[J].职业教育,2015(3).
  [6]叶星,熊伟.国内外同群效应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7(4).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carry out classic reading education activiti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students. Firstly,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goal orien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cy, tradition and epoch, model and appropriateness; secondly, we can adopt two ways of reading in time arrangement: regular centralized reading and irregular scattered reading; thirdly, we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guidance, organization, exhibition and evalu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s reading smoothly, enhanc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onnotation, and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education. Thus,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ld be better inherited.
  Key words: suitable articles; timely; appropriate strategi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lassics reading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导致质量提升受限,有效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在详细分析市场营销教学现实背景以及项目化教学的要素分析基础上,分别从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意义以及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两个方面梳理了项目化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内涵特点;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C-0
摘要: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其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尝试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描述出大学生使用短视频APP现状;借助实证分析法,对受调查者使用短视频APP情况与所受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短视频APP平台、大学生及社会角度,提出净化平台生态环境、构建优质内容、树立适度娱乐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加强监管及引导等对策建议,推动短视频的正向传播,促使短视频
藤 椅  一屁股坐下,四条腿腾起岁月的尘埃。  双手抱臂。二郎腿。轻咳,以清亮嗓子;闭目,以确保心跳和呼吸刚好对上时光的针秒,嘀嗒,嘀嗒,嘀嗒——  一粒文字挣脱时间的缰绳,粗犷的呼吸渐渐燃起胸中马匹。四蹄生风,自远古的地平线踏蹄而来,瞬间穿过身体,像剑,穿过一纸透明的诗句。  侧身,像侧过阴影的匹马西风!  你提笔,江山依旧,寫一道残阳如血!  皱 纹  无须皱眉,额头早已凹陷泥土的厚重与深沉。
去龙华田少爷生蚝馆,先要一锅一元一个的生蚝,然后点瓶买一送一的青岛啤酒。   再来一小盘水煮毛豆就差不多了,点多了,吃不了也浪费钱。   夜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白天上班太累,不谈工作。谈感情也累,谈了更纠结。   那谈点什么呢,餐厅很大很吵,谈了也听不清楚。   佐料拌好了,多放陈醋与酱油,少放辣椒与芥末,生活寡味,夜生活一定要品品辛酸与甘甜。   我们举起酒杯轻轻碰一下,相视一笑,然后,
书法学习上,对于临帖,讲究摹其形、临其神、悟其韵。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习名师犹如书法爱好者临大家名帖一样,要先多临帖,追求形似;再多加练习,追求神似;最后反复打磨,形成自己的风格。  记得第一次到上海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小学数学观摩课,黄老师扎实、灵动、有趣、睿智的课堂教学深深地吸引了我。黄老师高超灵动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潇洒飘逸的教学仪态真的令我折服。学习归来,我激动了很久
花替她醒着   很久以前,我去过一个人的心里,看见一个不同于她的人。   她是我的外祖母。   她坐在梳妆镜前,拈花儿。谁也不知道那是她爬到树上亲自折下来的,她微微低着头,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   她的丈夫,她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先于她离开人世。年迈的她坐在炕上,绣花。她微微低着头,头发花白,仍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她绣出的每一朵花仿佛都醒着,风一吹就散发着清香。   自从她走后,每当走过
陈平军创作手记家谱,精神图谱  每一次小心翼翼地翻看泛着岁月光斑的黄色文字,心中的柔软,由衷的敬佩,不由自主地泛起层层光圈。  一切,都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  眼神并不迷离,追寻移民大潮
西藏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轰轰烈烈的全球化、现代化因而也高度同质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西藏可谓一种特异的存在,它距离信仰、距离神性更近,同时也距离诗、距离诗性更近。甚至可以说,西藏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等待的是发现,是相互之间的辨认,是共振与共鸣。  王金明的《高原记忆》所写便是他与这片高原的相遇。在这里,他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受到了“信”的力量,独与天地万物往来。而同时,在这里,他俯下身去,低到尘
我和辰水是同时代人,这不只是强调我们的“出生时间”,而是为了突出我们处于同一时代的生存语境和现实命运之中。辰水最初的诗歌写作就将精神视线投注到了乡村(安乐庄)事物和乡野普通人物的命运上,并且多年来他一直都保持着“乡村见证人”的精敏身份。其最新的作品《叙事:乡村》(散文诗)我并没有着意按照“诗歌”或“散文诗”的形态来阅读,我只是将之视为一个当代写作者的精神缩影和文本档案。  就辰水的乡村(乡土)诗歌
一  有一次听课,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执教教师非常重视朗读,开始上课后,先出示了单元导语的一段文字: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执教者站在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的立意上开始了教学,行进中,不时传出朗读的声音,不久,教学点落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