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性:语文教学设计的应然之举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9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文本教学价值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的预先规划和预想设置。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课堂教学也常常会呈现出多维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就应该以学生之学为核心,体现学生内在的差异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设计的应变性中,为铸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一、注重规划设计,让教学设计有应变余地


  1.基于基本学情,让教学设计应变有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一切教学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认知入手,准确把握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此,教师应该认真估量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内容可能是他们解读的难点,并根据哪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从而为应对课堂教学动态性生成资源奠基。
  例如,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缺水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和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就可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对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为调查对象,了解缺水的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针对这篇课文着力需要对教学的反衬写法进行了解,在课堂学习中感受课文描写的三个“缺水场景”,感受作者所采用的“借乐写苦”的表达策略,在了解作者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2.基于三维目标,让教学设计应变有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为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既要关注教材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价值资源,对学生课文学习的方法和经历的过程进行总结与提炼,并在扎实的语用训练中体悟其所蕴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教学设计的应变富有根基。
  例如,《诺贝尔》一文第八九两个自然段,就紧扣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展现了人物的细节。这一语段对于学生学习描写人物是极佳的范例资源,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但不能仅让学生局限在语用训练的层面上,而应在紧扣关键词、交流自己的收获之后,再引领学生及时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蕴藏在细节描写中人物的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品质。
  有了这种弹性的可变性设计,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对目标的三个维度有所体悟,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多元解读课文,让教学设计有应变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多元化解读文本,在课堂教学之前预设多样化的教学实际,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应变性价值。
  1.从不同的角度,设置多维度的释疑方案
  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们纷纷围绕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大禹已经多年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了,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他不是一个好爸爸。”有的学生认为:“大禹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教师并没有预料到课堂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只好不置可否地蒙混过关。
  在设置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尝试结合本文神话故事的特点,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入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设置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收集相关资料,在辨析、探讨和争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消解疑惑,真正促进学生认知上形成质的飞跃。
  2.从不同的资源,设置多策略的应對举措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也不仅仅是要从“教”的视角展开设置,更需要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之“学”的角度来考量学习语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这篇课文中两个价值点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性的障碍:(1)围绕文本的中心句展开的行文思路;(2)详细描写詹天佑在任职总工程师前后的变化。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教师就专门预设了这样的解决策略:(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中心句,并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杰出”和“爱国”两个价值点;(2)帝国主义者为什么会阻挠清朝政府的修筑计划?并相机了解詹天佑接过重担时的历史背景;(3)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有了这些预设性任务,教师就可在课堂教学中,在遇到学生认知盲点时,展开富有针对性的引导,便于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强化自主学习,让教学设计有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要预设应变性策略,就是要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主空间交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旁逸斜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知展开学习,教师及时点拨与引领,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奠定基础。
  1.激发学生好奇意识,为自主学习蓄积动力
  要想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思维,就需要尊重学生原始性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提升,最终形成阅读期待。
  例如,教师以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为契机,组织学生在深入探究林冲人物形象后,激发他们的好奇意识:林冲既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一身武艺,为什么要对洪教头如此的忍让呢?林冲这一人物的言行与他的身份是完全不吻合,这也是激发学生好奇意识的基点。为此,教师则拓展补充了《水浒传》中关于林冲“误入白虎堂”等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了解林冲人生轨迹,从而明晰林冲在此时的言行,其实是受到形势所迫。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好奇意识的激发上,对促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维设置评价方式,为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自主性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还需要以多维化的评价方式为其保驾护航。只有将评价的方式多元化、评价的标准自主化,自主性学习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教师尝试将这篇说理文与之前学习的说理文《说勤奋》进行对比,旨在让学生发现两篇说理文存在的共性和异性。教师没有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并要求学生,有的学生聚焦文本的开头,明晰本文从现象引入内容的写作方式,有的学生聚焦反面事例的表达效果,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激发,不仅认可了学生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对于他们后续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是因为教师没有设置统一的标准,给予了学生广阔而自主的认知空间,让他们在文本的世界中徜徉、徘徊,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保驾护航。
  应变性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课堂动态性生成的有机契合。只有在应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及时性生成资源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充分落实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有规划地调整、有目的地激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大浦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不再是数学知识传授、数学技能学习,而是一种数学思维,一种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借助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借助建模拓展,发展建模思维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数学建模思想对数学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建模思
期刊
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规范,指出阅读教学应从多角度阅读出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通过阅读和批判的方式,使其思维能力及阅读水平得以提高。因此,在这一环境下,比较阅读方式应运而生,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比较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此种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
期刊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生认识和探寻数学世界的工具,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的“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树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一、加強算理理解  计算要有一定的运算依据,每一步的运算都有内在的道理,只有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了真正的把握,学生明白了怎样计算,并知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知识的习
期刊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极易受到学习习惯、意志力、态度与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计算错误,或抄错题未予以验算等。因此,教师应意识到计算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意义,进而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打牢数学基础。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计算能力  情境教学中包含诸多有趣的活动,将其运用于学生日常练习及复习课堂中,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期刊
数的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学习必练的基本功。新时代下,数学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从数的计算教学做起。培养数理逻辑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合理使用教具,增强数理逻辑能力  數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培养学生严谨、准确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大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等诸方面都有着嵌入骨髓的深刻影响。传承、转化、创新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对于规范、提升学生的文化价值认知、认同、接纳、笃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激励学生积淀文化、完善人格、树立自信的需要。因此,在小学低
期刊
在古诗词教学时,学生将古诗词理解为“过时”的语言,认为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当代生活相去甚远,甚至认为古诗词的学习毫无意义。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通过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人文精神、丰富人文底蕴,是值得深思的命题。一、创设特色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笔者设计并实施了“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古诗词展示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被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如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使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笔者围绕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  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情境加以创设。应尽量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
期刊
對话是语言课堂的中坚力量,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对话,更需要高质量的、扎实和真实的对话来促进教学,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发言,在说话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英语。一、创设生活情境,追求本真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元素,制作一些图片和幻灯片进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积极参加活动、参与对话。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Seasons”中讲到Spring,Sum
期刊
图像包括照片、绘画、剪贴画、地图、传真、书法作品、视频资料等,它是人类视觉的基础,也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反映,人类能通过图像认识世界。在历史学习中,史料实证的能力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要运用各种史料进行辩证分析,尝试充分利用可信的史料,对历史进行重现,合理地分析各种历史问题。然而,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史料就是文字资料,忽略了图像资料也是史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