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u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是教育化的微型社会。班级的有效管理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文章从心理契约理论入手,研究和探讨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心理契约的条件,及其实际应用和开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心理契约
  G625.1
  班级管理在教育工作中可谓举足轻重,不仅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建立制度等手段或措施,对学生以及各种其他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控制,进而实现对班级所有活动的管理。班级的管理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需要一改单项式的权威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融入心理契约理论,实现“人本化”的管理。
  一、融入“人本化”理念,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教育不单单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为目标,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价值。班级的管理状况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学习人”到“社会人”、“道德人”的过程。班级管理还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发挥自身的价值。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人本化”的管理理念,从认知人性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个体和班级的需求,准确分析不同需要层次,构建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但是心理契约具有双向差异性,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一差异性是由于组织和成员对心理契约感知维度的不同引起的。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双向差异的产生,因此管理者要把握学生对班级以及教师的期望,同时也要明确管理者以及班级对学生的期望。在建立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但要体现“人本化”,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性,应该根具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策略,引发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意识,最终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促使师生共赢。
  二、实行柔性管理,打造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主要实行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但是为了实现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就要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柔性管理”与前者不同,是在班级中开展人性化管理,是“人本化”的直接体现。在“柔性管理”中,不是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学生,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灵活、弹性的管理。管理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也向学生传达一种主动意识和精神,重视价值控制。在实际的管理中,教師应“刚柔并济”,注重柔性管理与权威管理的结合,根据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管理策略。班级管理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进而形成优秀的班风,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的推动下,师生能够自觉履行心理契约中的责任和义务,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履行心理契约承诺
  心理契约管理模式,是以班级、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期望为基础建立的。但是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其需求变化多样,对教师和班级的心理期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往往不能自觉履行心理契约,成为违背者。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在实行心理契约管理时,就应以身作则,真实的展现自己,将可靠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这样学生才能相信自己真的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资源,才能按照教师的期望来管理自己,从而更好的履行心理契约。
  四、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积极应对各种变化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使班级管理随时可能出现问题,会影响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性别等来制定契约的内容。并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实时状态和心理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心理契约的实行。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开展民主讨论会,或者以个别谈话的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情况,搜集相关信息,避免各种变化而破坏已经建立的心理契约。当现行的心理契约出现危机时,教师应冷静处理,从问题的源头入手,采用有效的整改措施,调整心理契约,保证心理契约的有效性。
  五、教师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虽然心理契约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之上,但是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组织参与能力也有限,导致班级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中出现教师导向性的特点,就是说教师的综合素质会影响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实现。同时,在信息化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的标准越来越高,难度自然也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理念,以开放的视角看问题,同时还应身正为范,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道德修养、心理状态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用真诚打动学生,用修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为心理契约的形成提供保障。
  六、履行承诺,建立平等诚信的契约关系
  在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以教师的真诚打动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同,用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自觉履行心理契约。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感情承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付出真实而深厚的感情,必须给予学生诚信。管理中,教师应该诚实守信,以实际行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为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打下基础。对于实行心理契约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行为,教师应该妥善处理,不应该以严苛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这样不但能减少不期望行为的发生,也能提高班级内学生的归属感。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诚实、公开的沟通,将管理中的隐性需求显性化,并满足对方的心理期望,为心理契约的实行创建平等、互信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熊生杰.开展班级活动,促进班级管理[J].文教资料. 2013(28)
  [2]安生财.燃文化文明之烛照班级发展大道[J].中学教学参考. 2014(12)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见证着炎黄子孙五千年以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提升公民道德文明素质教育的法则等,都能从祖先所造的“教育”二字中得到启示,含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思想及其传承方式方法等信息,是智慧的结晶,闪闪发光五千年,惠及天下,延续至今,利益人民,值得研究、借鉴、推广。  关键词:教育;和谐;学校  G459  ·一 、家校合一、互为补充的思想,是基本的教育法则,  这是“教”字给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结合实际教学简单论述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渗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训练监督;挖掘教材;引导实践;传统文化;言传身教  G623.2  引 言: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名族大业,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基层的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如何去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又怎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这都是我们老师要去思考的。同
摘要: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总结了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目的是为了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G637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改革在稳步进行,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
学位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创建问题,希望在探讨中寻得更加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建设方案,为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创建做贡献。  关键词:突发事件;生命安全;初探  G617  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表明,幼儿园是突发事件发生非常频繁的集体所在,这些让人措手不及的突然发生的意外伤害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为了建立功能最大化的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我们必须谨小慎微,踏踏实实地进行
该文通过实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计划,能增加销售量,提高客户忠诚度,而销量的增加和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可直接转化为低成本,高收入,高利润.实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有五点.1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设重点在内涵”和“凸显辐射带动价值,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两大方面对西藏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藏;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主题;辐射  G711  校园文化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理应成为一所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的中等职业学校(后文简称:西藏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我之见,既要体现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他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是始终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主力军。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工作  G625.1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管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实践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三个
该文以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以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为理论依托,运用出版企业价值链模型,考察、分析了价值链上重要环节的决策行为主体,通过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