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反省

来源 :东方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su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再次大规模引进,“反思”这个舶来词不但时髦过一阵,而且似乎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反省”,成了社会上的通用语。却很少有人晓得,“反思”与“反省”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且具有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全然相反的内涵。不过,好在大家都不甚了了,浑浑噩噩地说,糊糊涂涂地听,马马虎虎地用,倒也相安无事。不由令人想起七八十年前,林纾攻击新文学的话:“学不新,而唯词之新。”
  所谓“反省”,即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按照圣人的教导或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去检讨自己,而且还要“吾日三省吾身”。无非是立足于传统,用既定的观念,对自己进行审察和检讨,旨在为社会所认同,成为公认的翘楚、贤达或好人。其本质乃是检讨而非解剖或批判,是不二而非怀疑或否定。而“反思”则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从古希腊得尔菲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到马克思所欣赏的格言“怀疑一切”,无不都是立足于变革,不断对自己或社会进行怀疑、审视、解剖或清算,旨在充分发扬自己的天赋,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其本质是解剖和批判而非检讨,是怀疑和否定而非不二。
  从行为的角度看,“反省”的导向大抵是求同,而“反思”的导向则大抵是立异。对于前者来说,大凡成功的行为,便是经验;失败的行为,则多是教训,因而反省的结果无论深刻与否,总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维护。而后者却似乎恰恰相反,往往是力图从公认的成功中挖出教训,由公认的失败中引出经验。故而,“反思”的结果无论深浅,皆意味着对于现实社会的某种否定。所以,一般地说,创业者比较地重视和提倡反思;而守业者则竭力强调和推崇反省。
  就历史文化的范畴而言,反省大抵是农耕文化所特有的经验哲学的产物,其核心是群体至上观念。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与历史数千年一贯的民族,反省几乎成了一种自觉地抑制“本我”和努力发扬“超我”的传统的文化机制或文化定式。反省的参照物虽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从先秦时代的忠祖到封建时代的忠君,直到当今的忠于党和人民,却万变不离其宗———“见贤思齐”和“以天下为己任”。而反思则基本是以游牧文化和商品文化为滥觞的理性哲学的产物,其核心是个体至上观念,所以,反思便成了立足“本我”,强调“自我”(人格和人权),去不断调整“超我”的传统文化机制或文化定式。反思的主题同样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时代是张扬个性,中世纪则是张扬神性,而近现代则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之上的张扬民族性。同样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认识自己”和“征服世界,改造自然”。
  正因为如此,所以作为农耕文化必然产物的“反省”机制,便往往意味着文化的保守,所谓历史沧桑也常常意味着只有变化而难有进化,有如中国的戏曲舞台———剧种、演员、唱腔、行头乃至脚本,皆千姿百态,但唱来唱去却几乎都是一个老调子,因而才会有这样的对联:
  如此神通,忽现出孝子忠臣,鎚男黠女,若壮若悲。姑莫问叫甚本头,直可作五千年历史兴亡鉴。
  是何世界?猛然间金戈铁马,海市蜃楼,绘声绘色。还需要放开眼孔,看破那一群儿登台傀儡人。
  虽是借题发挥,却极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的超稳定结构历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我们的反省文化的形象注脚。
  而作为西方文化必然产物的反思,却常常意味着文化的变革,历史的演变则常常意味着不断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便是反思的产物和努力超越的最高证明。
  质而言之,反省的本质就是趋同与维护,而反思的本质则是求异和扬弃。所以,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反省”了数千年,终于维护住一个虽有变化而少进化的超稳定结构和“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文化;而西方的精英们,却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不但后来居上,而且继续保持着“天人二分”的扬弃活力。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肯定和提倡反思的同时,就该否定和反对反省。因为,正如中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二者的辩证发展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反思与反省,同样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惟有二者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辩证发展,才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正途。一味地反省,固然缺乏不断更新的活力,却有利于中庸和辩证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浪费。而一味地反思,虽然具有不断创造的生机,却助长了偏激与机械思维的泛滥,从而形成发展的盲目与失控,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也就是说,二者各有利弊,不可偏废,有如人类的双足,相反相成,方能更好地前进。
  也就是说,惯于反省的民族,应该学会反思,而善于反思的民族则应学会反省,孰几才能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期盼和号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统治者、政治家和国家,都强调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然而历史的经验却是这样的,所有的政府和民族都未从历史上学到什么,也从未按历史的经验所制定的原则从事。”(黑格尔:《历史哲学·导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似乎说得更透彻和简洁:“历史主要就是没有吸取教训的故事。”还有更透彻、更简洁的,就是中国的成语:“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个人如此,民族又何尝不如此?
  所以:
  乐观地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明天。
  悲观地说,我们永远寄希望于明天。
  
  附录:有趣的是,正如中国人不懂得什么叫反思,从而将反思当着反省加以混用一样;西方人似乎也不懂得什么叫反省,并将反省与反思混用,例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反思或反省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人能够从混沌未分、飘浮未定的整个感性现象之流中择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从而把它们分离出来并着重进行研究。”但从他的这段话和下面他所引用赫尔特的关于反思的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反思与我们的反省的明显不同:
  当人的心智力量行使得如此自如,以致他仿佛能从他所有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洪流的整个海洋中分离出来一股波浪,而且能够暂时止住这股波浪而仔细注视它,并且还意识到这种注视———这时人就显示出了反思。当他从涌向他诸感觉的全部游离恍惚的意象梦境中,能够集中于醒着的一瞬,自动地细想一个意象,清晰地并更加宁静地观察它,并且抽象出能够向他指明对象是这个而不是另一个的特征时———这时人就显示出了反思。由此,当人不仅能逼真地或清晰地察觉所有的性质,而且当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性质中的一个或几个性质是与众不同的性质时———这时人才显示出反思。……那么靠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这种清楚的认识发生呢?通过人必须加以抽象的一个特征,而这个特征,作为意识的一个分子,清晰地呈现出自身。(《赫尔德全集》,第五卷,第34页以后。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人论》p51)
其他文献
有人说:“吃饭,不就是吃饱饭,美味可口或难吃难咽,有营养或无营养,还有什么学问吗?”其实不然,我所说的这个“学问”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也就在吃饭时,从小就对宝宝进行多方面教育,促进他们身心良好发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宝宝吃饭的“学问”。  学问一 良好习惯的培养  1.爱卫生的习惯  有些大人喜欢专门抽出时间,要求宝宝吃饭要洗手。其实这种效果不是很好,宝宝当时记牢了,可真的吃饭时,就忘得一干
期刊
创刊于1946年9月1日的《观察》周刊,是一种“大体代表着自由思想分子”,“要对国事发表意见”①的政治性刊物。主编储安平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面大旗。《观察》周刊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的宗旨,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和平改良的运作模式解决国内各种纠纷,充分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参与国事、切入社会生活的良好愿望。到1948年12月被国民党查封为止,《观
期刊
一 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发出“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十余年来“重写”之声从未间断,今年又有“文学史重构”的学术研讨会。这说明人们对已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尚感未能满意,仍企盼着更为新鲜、更具突破性的新著;所以,“重写”、“重构”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如果我们不是只忙着呼吁、研讨,而能静下心来,细细地盘点一番,很容易就会发现,不满归不满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此目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尤以“导学案”为甚,那么有了“导学案”的课堂是否就高效?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求改革和体现改革的精神,但是提问往往是形式,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结果似乎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则只能紧跟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课堂表面上热闹,事实上未必高效,因此精心设计问题
期刊
近年来PLC在处理速度、控制功能、通信能力以及控制领域等方面都不断有新突破,因此当今PLC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环境要求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种专为工业控制设计及过程控制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PLC的应用范围很广泛,目前国内市场的PLC较常见的进口机有美国的AB公司和通用电气
期刊
半个多世纪以前,法国学者拉康交给学界一个新的人文概念:镜像。想想看,镜像的意义是多么的简单:一个不懂事的婴儿某一天突然对镜子里的自我发生兴趣,尽管镜子里的自我是虚假的,但婴儿总是试图把自我展露在镜子里,并不厌其烦地反复加以玩味。然而,镜像又并非简单。镜像意味着什么:自我确立还是自我迷失?虚拟魅力还是现实苍白?镜像给人一种惶惑。拉康竟说,他藉此发现了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那是不是说制造和迷恋镜像是人
期刊
一、从“人间四月天”谈起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每个准备过联考的台湾高中生大概都会背上这么一句。可是,梁启超“究竟”是谁?对于迷上公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网络世代而言,与其说他是清末立宪派的大将、民初护国倒袁运动的领袖,或笔锋常带感情的启蒙先驱、开启中国现代史学的巨子,不如说他是徐志摩的老师,林徽音的公公,那个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大骂新郎
期刊
【教材简析】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意深境远,逼真地展示了早春梅花山梅花迎春开放的美好景象及人们前往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动人场景,抒发了爱梅、赞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蕴藏着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制作《春到梅花山》教学课件。  2.引导学生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
期刊
一  文化间的冲突产生于文化相遇之时,文化间的调和是文化生存之策略。西学伴随着基督教,在晚清社会中掀起了历史性的震动。其影响不仅仅于学术界,而且渗透到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基督教传入中国,并不是从清代才开始①,只不过明清以前,它的影响力极小。明代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迎合中国传统习俗,采取对儒教容纳的态度,从而获得士层阶级的认同。以后汤若望、南怀仁等效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与此
期刊
在胡适逝世4年以后,林语堂到台北南港胡适的墓园凭吊,中央社记者黄肇珩当年有一篇特写,我摘要抄录于下:  一九一九年,林语堂是清华大学(此时尚称清华学校)的年轻教师,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半个奖学金”,每月四十块美金。这个数字是养不活一对夫妇的。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知道了他的困难,就向他说:“你回国以后到北大来教书,我们每月补贴你四十块美金。”就是这么一句话,没有任何合约,这对新婚夫妇起程了。  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