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意深境远,逼真地展示了早春梅花山梅花迎春开放的美好景象及人们前往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动人场景,抒发了爱梅、赞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蕴藏着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制作《春到梅花山》教学课件。
  2.引导学生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上课伊始,在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梅花的画面。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说说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生(齐):梅花。
  师:的确是梅花。早春时节,寒气还没有退尽,梅花就开放了。课前,你们从课外书上或听家长读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句呢?
  生1: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生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3: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师:关于梅花的诗句还真不少,美丽的梅花赢得了多少人的赞美啊!
  2.导语:江苏南京有一座梅花山,春天刚到,山上的梅花全部开放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板书课题:春到梅花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要义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⑴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⑶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联系课文说说一些词语的意思。
  3.学生轻声再读课文。
  4.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5.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梅花山及满山梅花盛开的情景。
  (1)指导看画面。(先整体,后局部)
  师:小朋友们看得很认真,你觉得梅花山上的梅花怎么样?(多、美、艳、香)
  (1)指导朗读。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梅花山上的梅花确实具有这些特点。想不想把课文读好,使人听了好像亲自到过梅花山,亲眼看到了梅花的样子。(生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
  三、整体研读,自主探究
  师: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课文的大意,请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两个场景?
  生:课文主要描写了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场景及人们涌向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场景。
  师:小朋友们归纳得很对,一个是写花(板书:花),一个是写人(板书:人)。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的呢?请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梅花山的梅花与别处的梅花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2)学生汇报。
  相同:开得早,是报春的花,很美;
  不同:开得特别多,很壮观。
  (3)出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思考:老师为什么在这些字下面加点?
  (“挨”字说明梅花开得多而密,竞相开放;“片片彩云”写出了梅花色彩的艳丽,映着蓝天,非常美丽)(相机板书:多、艳、美)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大片大片的梅花很美,那一朵一朵的梅花呢?请读第三句。(相机板书:香)
  (5)这么优美的句子,愿意背下来吗?老师与你们比赛,看谁先把第一自然段背下来。(检查背诵情况:师先背,生后背)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梅花山的梅花如此壮观、如此娇美,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到梅花山来争睹它的风采。齐读第二自然段。
  (2)梅花与松、竹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能在寒风中盛开,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手指板书:人)这一自然段写了梅花山的人很多,请默读课文,找出人很多的句子。(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3)学生汇报,理解“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语。指导朗读这些句子,重点把这些词语读好。
  (4)人们一拨又一拨上山观梅,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他们的心情怎样?(板书:情)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发散思维,从人们的国籍、身份、年龄等角度交流)
  中国人:梅花山上的梅花真美啊,此景真可谓华夏一绝。——赞叹
  外国人:Ok!(好)Very good!(太好了)——开心
  南京人:梅花山,我为您自豪,为您骄傲。——自豪
  外地人:梅花山的梅花真是名不虚传,今天得此一见,真是三生有幸。——满足
  四、沟通生活,迁移运用
  (1)导语:小朋友们,每年去梅花山观梅的人很多,我们也组成一个旅行团队去参观,谁来做导游呢?要做好一个导游不容易,得先把课文记牢,才能介绍得好。大家准备准备,待会儿选一个导游。
  (2)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表演。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6页)
  五、优化作业,积累提升
  1.练习写字。
  (1)指导“读帖”。
  (2)示范指点。
  (3)按笔顺描红、临写。
  2.学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课后,我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你们一起读书、查资料,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春到梅花山
  花——多、美、艳、香
   ︱
   人——涌动、人流、海洋
   ︱
   情——赞叹、开心、自豪、满足
  【评析】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教材意境里,作灵魂的游历、作问题的探究、作情感的感悟、作精神的审美、作知识的迁移、作能力的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新型阅读理念——这在本教学设计中演绎得较为完美!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究能力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趋向,它发端于心理,后续在行动。探究的过程不是对问题的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以固有的“个人的自传性经验”为基础,并带着这种“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是立体化吸纳、积淀知识的过程。本教学设计伊始,通过《春到梅花山》课件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感知了梅花山梅花的美,这样的美感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累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课件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的情趣与内驱力,待教师导引学生自己去初读、整体研读课文后,语言文字所裹藏着的意境、美感、情思无不淋漓尽致地彰显在眼前,学生纷纷被梅花山的美景深深吸引和折服,就在固有知识与新知识迅速同构的那一瞬间,学生的心头不由洋溢起一种收获叫享受的美妙感受,不由自主地发出响遏行云的声响:Ok! Very good!……相信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能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一定会递增不少。
  二、开掘文本内涵,优化资源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方便的渠道,这便是作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里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此举不仅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逼仄空间里解放出来,自由驰骋、自主翱翔,还有利于教材潜在蕴涵的外泄和袒露。基于这样的思索,本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处可圈可点的细节,即引导学生实施思维角色的转换,实现国籍、身份、年龄的转化,于是区区“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再也不是机械排列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灵动生命体,学生在这样一个创生性的活动中,语言与精神、心智与情感得到了高浓度的融合,不知不觉中梅花山的美妙景象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素养的累积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三、超越教材本体,沟通生活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囿于教材本身,“泥于文面之上,死于教材之下”,要有适时、适度依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气和意识,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本教学设计最后两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需求,虽经教师“主导”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沟通生活的过程,实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感兴趣中愿学、乐学!
  一句话,为学生搭自主阅读的平台,便是遵循“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其间的收获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无法企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关键词:心动、身动、音乐性  摘要: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有些音乐教学过于追求学生的“身动”,停留于一种浮于表面的喧哗热闹,却忽视了“心动”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和交融,而成了一种为“动”而“动”,真正的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达到。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心动”“身动”的全方位参与
期刊
一 社会分化与新阶层的形成    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分析的经典文献,是毛泽东1926年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此后的许多年时间里,这篇文章是我们界定社会阶级关系最重要的依据。毛泽东通过阶级划分确立了识别“敌人”和“朋友”的标准。在毛泽东看来,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态度,因此也决定了他们和革命的关系。这种划分方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也使用了诸如
期刊
近读鲍绍林先生《文明的憧憬》,引起我对于文化全球化的一些遐想。全球化是目前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各种见解:有的说全球经济可以一体化,文化不可能一体化;有的说文化一体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为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而是一个综合的运动,是一个通过经济扩张而推行西方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这些争论和分歧确实值得关注。  在我看来,文化的全球化即使不可避免,也和经济的全球
期刊
有人说:“吃饭,不就是吃饱饭,美味可口或难吃难咽,有营养或无营养,还有什么学问吗?”其实不然,我所说的这个“学问”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也就在吃饭时,从小就对宝宝进行多方面教育,促进他们身心良好发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宝宝吃饭的“学问”。  学问一 良好习惯的培养  1.爱卫生的习惯  有些大人喜欢专门抽出时间,要求宝宝吃饭要洗手。其实这种效果不是很好,宝宝当时记牢了,可真的吃饭时,就忘得一干
期刊
创刊于1946年9月1日的《观察》周刊,是一种“大体代表着自由思想分子”,“要对国事发表意见”①的政治性刊物。主编储安平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面大旗。《观察》周刊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的宗旨,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和平改良的运作模式解决国内各种纠纷,充分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参与国事、切入社会生活的良好愿望。到1948年12月被国民党查封为止,《观
期刊
一 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发出“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十余年来“重写”之声从未间断,今年又有“文学史重构”的学术研讨会。这说明人们对已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尚感未能满意,仍企盼着更为新鲜、更具突破性的新著;所以,“重写”、“重构”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如果我们不是只忙着呼吁、研讨,而能静下心来,细细地盘点一番,很容易就会发现,不满归不满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此目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尤以“导学案”为甚,那么有了“导学案”的课堂是否就高效?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求改革和体现改革的精神,但是提问往往是形式,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结果似乎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则只能紧跟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课堂表面上热闹,事实上未必高效,因此精心设计问题
期刊
近年来PLC在处理速度、控制功能、通信能力以及控制领域等方面都不断有新突破,因此当今PLC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环境要求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种专为工业控制设计及过程控制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PLC的应用范围很广泛,目前国内市场的PLC较常见的进口机有美国的AB公司和通用电气
期刊
半个多世纪以前,法国学者拉康交给学界一个新的人文概念:镜像。想想看,镜像的意义是多么的简单:一个不懂事的婴儿某一天突然对镜子里的自我发生兴趣,尽管镜子里的自我是虚假的,但婴儿总是试图把自我展露在镜子里,并不厌其烦地反复加以玩味。然而,镜像又并非简单。镜像意味着什么:自我确立还是自我迷失?虚拟魅力还是现实苍白?镜像给人一种惶惑。拉康竟说,他藉此发现了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那是不是说制造和迷恋镜像是人
期刊
一、从“人间四月天”谈起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每个准备过联考的台湾高中生大概都会背上这么一句。可是,梁启超“究竟”是谁?对于迷上公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网络世代而言,与其说他是清末立宪派的大将、民初护国倒袁运动的领袖,或笔锋常带感情的启蒙先驱、开启中国现代史学的巨子,不如说他是徐志摩的老师,林徽音的公公,那个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大骂新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