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意深境远,逼真地展示了早春梅花山梅花迎春开放的美好景象及人们前往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动人场景,抒发了爱梅、赞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蕴藏着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制作《春到梅花山》教学课件。
2.引导学生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上课伊始,在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梅花的画面。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说说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生(齐):梅花。
师:的确是梅花。早春时节,寒气还没有退尽,梅花就开放了。课前,你们从课外书上或听家长读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句呢?
生1: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生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3: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师:关于梅花的诗句还真不少,美丽的梅花赢得了多少人的赞美啊!
2.导语:江苏南京有一座梅花山,春天刚到,山上的梅花全部开放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板书课题:春到梅花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要义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⑴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⑶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联系课文说说一些词语的意思。
3.学生轻声再读课文。
4.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5.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梅花山及满山梅花盛开的情景。
(1)指导看画面。(先整体,后局部)
师:小朋友们看得很认真,你觉得梅花山上的梅花怎么样?(多、美、艳、香)
(1)指导朗读。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梅花山上的梅花确实具有这些特点。想不想把课文读好,使人听了好像亲自到过梅花山,亲眼看到了梅花的样子。(生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
三、整体研读,自主探究
师: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课文的大意,请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两个场景?
生:课文主要描写了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场景及人们涌向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场景。
师:小朋友们归纳得很对,一个是写花(板书:花),一个是写人(板书:人)。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的呢?请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梅花山的梅花与别处的梅花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2)学生汇报。
相同:开得早,是报春的花,很美;
不同:开得特别多,很壮观。
(3)出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思考:老师为什么在这些字下面加点?
(“挨”字说明梅花开得多而密,竞相开放;“片片彩云”写出了梅花色彩的艳丽,映着蓝天,非常美丽)(相机板书:多、艳、美)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大片大片的梅花很美,那一朵一朵的梅花呢?请读第三句。(相机板书:香)
(5)这么优美的句子,愿意背下来吗?老师与你们比赛,看谁先把第一自然段背下来。(检查背诵情况:师先背,生后背)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梅花山的梅花如此壮观、如此娇美,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到梅花山来争睹它的风采。齐读第二自然段。
(2)梅花与松、竹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能在寒风中盛开,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手指板书:人)这一自然段写了梅花山的人很多,请默读课文,找出人很多的句子。(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3)学生汇报,理解“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语。指导朗读这些句子,重点把这些词语读好。
(4)人们一拨又一拨上山观梅,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他们的心情怎样?(板书:情)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发散思维,从人们的国籍、身份、年龄等角度交流)
中国人:梅花山上的梅花真美啊,此景真可谓华夏一绝。——赞叹
外国人:Ok!(好)Very good!(太好了)——开心
南京人:梅花山,我为您自豪,为您骄傲。——自豪
外地人:梅花山的梅花真是名不虚传,今天得此一见,真是三生有幸。——满足
四、沟通生活,迁移运用
(1)导语:小朋友们,每年去梅花山观梅的人很多,我们也组成一个旅行团队去参观,谁来做导游呢?要做好一个导游不容易,得先把课文记牢,才能介绍得好。大家准备准备,待会儿选一个导游。
(2)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表演。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6页)
五、优化作业,积累提升
1.练习写字。
(1)指导“读帖”。
(2)示范指点。
(3)按笔顺描红、临写。
2.学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课后,我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你们一起读书、查资料,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春到梅花山
花——多、美、艳、香
︱
人——涌动、人流、海洋
︱
情——赞叹、开心、自豪、满足
【评析】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教材意境里,作灵魂的游历、作问题的探究、作情感的感悟、作精神的审美、作知识的迁移、作能力的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新型阅读理念——这在本教学设计中演绎得较为完美!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究能力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趋向,它发端于心理,后续在行动。探究的过程不是对问题的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以固有的“个人的自传性经验”为基础,并带着这种“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是立体化吸纳、积淀知识的过程。本教学设计伊始,通过《春到梅花山》课件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感知了梅花山梅花的美,这样的美感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累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课件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的情趣与内驱力,待教师导引学生自己去初读、整体研读课文后,语言文字所裹藏着的意境、美感、情思无不淋漓尽致地彰显在眼前,学生纷纷被梅花山的美景深深吸引和折服,就在固有知识与新知识迅速同构的那一瞬间,学生的心头不由洋溢起一种收获叫享受的美妙感受,不由自主地发出响遏行云的声响:Ok! Very good!……相信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能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一定会递增不少。
二、开掘文本内涵,优化资源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方便的渠道,这便是作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里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此举不仅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逼仄空间里解放出来,自由驰骋、自主翱翔,还有利于教材潜在蕴涵的外泄和袒露。基于这样的思索,本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处可圈可点的细节,即引导学生实施思维角色的转换,实现国籍、身份、年龄的转化,于是区区“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再也不是机械排列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灵动生命体,学生在这样一个创生性的活动中,语言与精神、心智与情感得到了高浓度的融合,不知不觉中梅花山的美妙景象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素养的累积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三、超越教材本体,沟通生活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囿于教材本身,“泥于文面之上,死于教材之下”,要有适时、适度依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气和意识,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本教学设计最后两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需求,虽经教师“主导”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沟通生活的过程,实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感兴趣中愿学、乐学!
一句话,为学生搭自主阅读的平台,便是遵循“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其间的收获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无法企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意深境远,逼真地展示了早春梅花山梅花迎春开放的美好景象及人们前往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动人场景,抒发了爱梅、赞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蕴藏着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制作《春到梅花山》教学课件。
2.引导学生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上课伊始,在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梅花的画面。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说说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生(齐):梅花。
师:的确是梅花。早春时节,寒气还没有退尽,梅花就开放了。课前,你们从课外书上或听家长读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句呢?
生1: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生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3: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师:关于梅花的诗句还真不少,美丽的梅花赢得了多少人的赞美啊!
2.导语:江苏南京有一座梅花山,春天刚到,山上的梅花全部开放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板书课题:春到梅花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要义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⑴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⑶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联系课文说说一些词语的意思。
3.学生轻声再读课文。
4.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5.多媒体大屏幕播放梅花山及满山梅花盛开的情景。
(1)指导看画面。(先整体,后局部)
师:小朋友们看得很认真,你觉得梅花山上的梅花怎么样?(多、美、艳、香)
(1)指导朗读。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梅花山上的梅花确实具有这些特点。想不想把课文读好,使人听了好像亲自到过梅花山,亲眼看到了梅花的样子。(生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
三、整体研读,自主探究
师: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课文的大意,请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两个场景?
生:课文主要描写了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场景及人们涌向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场景。
师:小朋友们归纳得很对,一个是写花(板书:花),一个是写人(板书:人)。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的呢?请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梅花山的梅花与别处的梅花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2)学生汇报。
相同:开得早,是报春的花,很美;
不同:开得特别多,很壮观。
(3)出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思考:老师为什么在这些字下面加点?
(“挨”字说明梅花开得多而密,竞相开放;“片片彩云”写出了梅花色彩的艳丽,映着蓝天,非常美丽)(相机板书:多、艳、美)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大片大片的梅花很美,那一朵一朵的梅花呢?请读第三句。(相机板书:香)
(5)这么优美的句子,愿意背下来吗?老师与你们比赛,看谁先把第一自然段背下来。(检查背诵情况:师先背,生后背)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梅花山的梅花如此壮观、如此娇美,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到梅花山来争睹它的风采。齐读第二自然段。
(2)梅花与松、竹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能在寒风中盛开,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手指板书:人)这一自然段写了梅花山的人很多,请默读课文,找出人很多的句子。(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3)学生汇报,理解“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语。指导朗读这些句子,重点把这些词语读好。
(4)人们一拨又一拨上山观梅,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他们的心情怎样?(板书:情)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发散思维,从人们的国籍、身份、年龄等角度交流)
中国人:梅花山上的梅花真美啊,此景真可谓华夏一绝。——赞叹
外国人:Ok!(好)Very good!(太好了)——开心
南京人:梅花山,我为您自豪,为您骄傲。——自豪
外地人:梅花山的梅花真是名不虚传,今天得此一见,真是三生有幸。——满足
四、沟通生活,迁移运用
(1)导语:小朋友们,每年去梅花山观梅的人很多,我们也组成一个旅行团队去参观,谁来做导游呢?要做好一个导游不容易,得先把课文记牢,才能介绍得好。大家准备准备,待会儿选一个导游。
(2)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表演。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6页)
五、优化作业,积累提升
1.练习写字。
(1)指导“读帖”。
(2)示范指点。
(3)按笔顺描红、临写。
2.学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课后,我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你们一起读书、查资料,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春到梅花山
花——多、美、艳、香
︱
人——涌动、人流、海洋
︱
情——赞叹、开心、自豪、满足
【评析】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教材意境里,作灵魂的游历、作问题的探究、作情感的感悟、作精神的审美、作知识的迁移、作能力的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新型阅读理念——这在本教学设计中演绎得较为完美!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究能力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趋向,它发端于心理,后续在行动。探究的过程不是对问题的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以固有的“个人的自传性经验”为基础,并带着这种“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是立体化吸纳、积淀知识的过程。本教学设计伊始,通过《春到梅花山》课件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感知了梅花山梅花的美,这样的美感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累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课件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的情趣与内驱力,待教师导引学生自己去初读、整体研读课文后,语言文字所裹藏着的意境、美感、情思无不淋漓尽致地彰显在眼前,学生纷纷被梅花山的美景深深吸引和折服,就在固有知识与新知识迅速同构的那一瞬间,学生的心头不由洋溢起一种收获叫享受的美妙感受,不由自主地发出响遏行云的声响:Ok! Very good!……相信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能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一定会递增不少。
二、开掘文本内涵,优化资源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方便的渠道,这便是作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里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此举不仅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逼仄空间里解放出来,自由驰骋、自主翱翔,还有利于教材潜在蕴涵的外泄和袒露。基于这样的思索,本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处可圈可点的细节,即引导学生实施思维角色的转换,实现国籍、身份、年龄的转化,于是区区“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再也不是机械排列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灵动生命体,学生在这样一个创生性的活动中,语言与精神、心智与情感得到了高浓度的融合,不知不觉中梅花山的美妙景象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素养的累积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三、超越教材本体,沟通生活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囿于教材本身,“泥于文面之上,死于教材之下”,要有适时、适度依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气和意识,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本教学设计最后两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需求,虽经教师“主导”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沟通生活的过程,实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感兴趣中愿学、乐学!
一句话,为学生搭自主阅读的平台,便是遵循“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其间的收获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无法企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