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在碗里的温暖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zag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大学后,我居然喜欢上做饭了。
  当然,做饭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操作得等到我放假回家后才能实现。我下载了记菜谱的APP,每一个菜谱都放在好几个不同的组里,务必确保回家后我爆发一展身手的冲动时能准确地找到灵感的来源。
  在按下收藏的红心时,我已经给每道菜安排了合适的出场时间——蜜红豆和芋泥是很多甜食的必须配料,回家先做它们,然后冻起来假期慢慢用;苹果蛋糕、枣糕和油炸糕是我妈爱吃的又不费工夫,下午做了等妈回来给她个惊喜;叫花鸡这种看起来高级、便于携带储存,吃起来又很有仪式感的大菜,可以当年夜菜,又正好可以留出人手做其他的炒菜炖菜;等到假期快结束时,就把没用完的芋泥和红豆做成芋泥牛奶饼和红豆包,冻起来留给我妈慢慢吃。我希望她每吃一个,都会想到我。正如我每看到一个新菜谱,就会想到妈妈一样。

【一盘炸糖糕】




  上大学后,想到妈妈的次数增加了许多。我好希望能带她去所有我去过的地方,看我看过的风景。如果不能实现,我也要把尝过的食物做给她吃。APP里收藏的许多菜谱,都是出去玩时和同学们吃过的。在天津老街溜达的时候,一看到卖油炸糕的牌子,我就知道妈妈会喜欢吃,但是我肯定不能跑回老家去送给她。自己吃着油炸糕,我觉得有些愧疚,仿佛背着妈妈自己吃了独食。正好,刷菜谱的时候我看到了炸糖糕,看起来和油炸糕差不多,等我回家就做给妈妈吃。
  想到她,我的心里变得糖糕一样又甜又软。暑假我在家的时候,妈妈下班一进门就会先瞄一眼烤箱,再瞄一眼灶台,手都不洗就抢先拿一块饼干吃。这时的她眉眼都笑得弯弯的,说:“我最喜欢吃姑娘做的东西了!”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在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哭,我很小就学会了看她的臉色、哄她开心。而现在,虽然我还不能挣钱,但是吃到美食的妈妈就会变得像小姑娘一样,十分可爱。这让我产生了我很有能力,顶天立地,可以轻易地让她开心的错觉。
  和妈妈打电话时,一谈论到做饭,马上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食物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唤起的是一种有时间厚度的情感。妈妈小时候对油炸糕的喜爱,我在天津吃到油炸糕的惊喜,以及对回家做饭的期待,因为同一种食物被联系在了一起。这种交杂着过去的怀念与未来的憧憬,带给我和妈妈的都是一种珍贵的安全感。
  到了大三,我对毕业后的生活感到更加不安了。研究生是出国读还是在国内读?是作为保研边缘人尽可能地争取到为数不多的名额、读一个就业前景一般的研究生,还是考虑实习走前途全然未卜的出国之路?每次和爸爸妈妈谈论起这些事情,双方都很迷茫。他们总是支持我做的一切决定,却并不能帮助我。
  在这种心态下,看菜谱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关于我的学业及爸爸妈妈的工作,我们互相是不了解的,做饭其实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共同语言之一。如果聊天的话题转向做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不理解造成的尴尬的沉默。爸爸妈妈可以暂时放下对我未来的忧虑,我也可以允许自己暂时沉浸在对家的回忆中。我希望他们能好好陪爷爷奶奶,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好好吃饭,不要为我操心。与未来有关的事情,我自己考虑就够啦。
  在学校,每个人都是作为个性鲜明的个体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哪怕偶然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共事,也会在目标达成后很快结束这种不稳定的联系。可是在家里,没有什么目标,人们聚集在一起只是为了爱与彼此陪伴。在这样一个亲切的、心心相映的、长久存在的和谐整体中,每个个体都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安全感。

【一碗萝卜汤】




  我总是在看食谱的时候想起家人们。一月的东北,窗外大雪封门,阳台窗户上满满地结了一层羽毛一样飘逸又纷乱的冰花。放学回家,爸爸已经做好饭了,我探头到小厨房里,萝卜骨头汤的香气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化成点点晶莹凝结在我的眼镜上。现在北京也下雪了,想象着喝一口温暖的、香气扑鼻的萝卜汤,我的胃都能感觉到它的温度,这总是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和家人之间深深的血脉联系。坐在团圆桌旁,亲人们的筷子伸向同一盘菜,同样的食物被消化变成同样的血,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弥漫着的热气、香气,厨房里种种热闹的响声,钩织成无形的网,将每个人的联系不断加深,构成一个叫做家的整体。这种确凿无疑的、无条件的亲密关系,是由食物联系在一起的。
  每次畅想着回家如何用家里有限的厨具做出各种饭菜时,我也顺便温习了有关家的种种记忆,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回家的感觉。看一个菜谱,总要花很久时间。当然我并不是花时间去推敲每一个步骤,而是任凭大脑神游天外,调动一切与食谱有关的美好记忆。在回忆与幻想的催化下,我心中家里过去与未来的界限变模糊了。棉被下盖着的一排排整整齐齐、白白胖胖的大白萝卜,奶奶画着玉兰花的青瓷罐子,厨房里挂在角落浸染了陈年油烟的老木头墩,阳光明媚的大阳台上永远晒着的南瓜子、枸杞子、各种豆子,不再是儿时的回忆,而是永恒的存在。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它们都永远在那里,永远等我、爱我。
  和充满不确定性、并且只能由我自己规划的未来不同,食物带给我的是关于温馨的、不变的过去的回忆。记忆是永远安全的避风港,里面停泊着我熟悉的一切。关于食物的记忆是如此历历在目,仿佛家里的时间是永恒不变的。这种想法极大地冲淡了即将毕业的事实带给我的焦虑。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但是我也的确需要这种逃避,让我在沮丧时重新获得希望。

【一颗腊八蒜】




  喜欢上做饭,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加温柔的人。在上大学之前,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上大学后,我开始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确有那么多不可控又令人担忧的因素,所以那些美好的瞬间和美好的人就显得更加可贵。已经过了小年了,咸菜缸有没有刷出来,奶奶有没有开始腌腊八蒜,我在电话里问候家里的种种琐事,心里充满了近乎怜惜的情感——虽然这些家人是我的长辈,可是他们是多么可爱呀!我再不会和他们大声说话、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了,我怎么会忍心破坏这种珍贵的家的感觉呢?我要照顾他们,给他们做饭,哄他们开心。我们是一家人,是彼此需要的。
  就要放寒假了,我等不及回到暖暖的小窝了。在圣诞节的集市上买了熏肉,喝到了热红酒,等我回家都做给他们吃。下雪的日子,就应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忘记外界的寒冷与黯淡,开心地聊天吃东西。温暖,安全,自在,家的感觉,也是食物的感觉。
其他文献
老师,你快给我班小光看看吧,他有病,老严重呢。”一次心理课间,一个大男生拦住了我,砸下这么一句话。  鉴于他的神情并不像调侃,我带他到旁边一间空教室,听他一一道来。  第一,小光每到课间总要冲到洗手间将自己裤子的膝盖处打湿。  第二,小光每次上大号前,要给当时在宿舍的每个人讲一遍,他要去大便了。一开始大家以为他是搞笑,嘻嘻哈哈地或应一句或骂一句。可是他每回都这样,大家就觉得有些诡异。后来有人故意装
期刊
人们组建家庭是为了将此刻的幸福延续下去,可是幸福往往被家庭暴力所扼杀。家庭暴力的误区◢“家丑不可外扬”  很多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就“忍辱负重”了,想想谁家没个吵架打架的啊,过过就好了。这种观念很要命,家庭暴力不会因为“忍辱”就停止而消失,除非家庭成员之间认真地学习过如何沟通,并实际练习过多次,这还是在家庭成员没有精神问题的前提下。  回顾一下儿时父辈们、祖父辈们的家庭暴力因为忍而终止过
期刊
“医生,无论如何,请你帮帮我。结婚几年了,由于害怕一直不敢过性生活。因为没有生孩子,现在婆婆每天都会咒骂我,先生也是暴脾气,生气了也会经常打我。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我不想离婚。如果离婚会被人嘲笑,连带娘家人也会脸上无光。我该怎么办?求求您救救我!我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了。这是一位女性的呐喊,挣扎在性交恐惧和家庭暴力之间,仅仅是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绝望和无助。  这是一例由性问题
期刊
她眼神飘忽着走进了我的咨询室,四下乱看,眼里透露着惊恐和质疑。这般神情让我想起了两个人——崔雪莉和具荷拉。  2019年10月14日,韩国知名女星崔雪莉,被发现在自己家中身亡,警方排除他杀嫌疑,定性为自杀。  2019年11月24日,崔雪莉的好友具荷拉,被发现在家中去世,据闻在这之前她已经准备好了圣诞树,挂满了来自天堂的礼物。  生前诡异的文字与令人费解的画,地狱般的工作模式,网络暴力,抑郁情绪,
期刊
对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干预,是一个多机构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安、法院、社区和社会机构等的协同发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有非常多的施暴者拒绝改变。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开始实施,且对家暴的预防与干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其中的一个重大缺失是,没有规定对施暴者实施强制行为矫治与辅导,这使得对施暴者的干预工作难上加难。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于2013年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
期刊
不久前某个周五下午,临近放学时,小丽(化名)忧心忡忡地走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坐下来后,见她低着头沉默许久,于是我主动问她:“你是走读生吗?一会儿父母来接你回家吗?”听到这句话,她很冷漠地回应了我,“平时我都很期待爸爸来接我,可是这些天,一想到回家就特别心烦和厌恶。”什么事情让她如此排斥回家?接下来,小丽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我真的接受不了,爸爸出轨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对他。”  原来,在每个周末的回
期刊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位十分“有趣”的来访者W。之所以说她“有趣”,是因为她将我们的咨询关系变成了一场“躲猫猫”游戏。在咨询中,她一方面急切地想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她拒绝觉察与表达自己的感受,拒绝与我建立心灵上的连接,把真实的自己藏得严严实实。我曾一度感到无能为力想要转介,但在一次督导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她的内心,我们的工作迎来转机。来访者内心:“Hi,咨询师,绝不让你抓住我!”  现在回想起来,从
期刊
曹洁芸简·育空间创始人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中德舞动心理师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不到三岁的女孩真真,自说自话地用蜡笔画了两个幽灵,并告诉妈妈说,幽灵是坏的,龙卷风来了把它吹跑了,随后她又另外画了一张龙卷风,是更加强烈的风”。  孩子都有天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他们的故事或
期刊
自从进入3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而中学生小丽的情绪却一日日消沉,整整一个月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看起来疲惫不堪,一放学便把自己关进房间,还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不是躺在床上发呆,就是莫名地落泪,晚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窗边花瓶里的鲜花因为无人照护而垂头丧气,早已风干成了干花,原本干净整洁、充满阳光的小屋也因为多日无人打理而显得凌乱且毫无生气。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原本自信开朗的女儿为何变得沉默寡言、闷闷
期刊
鹬,看到这个字,您会联想到什么?或许,首先跃入您脑海的,就是那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可是,在今天,我想向您介绍的是另一个有关“鹬”的故事。  海浪冲刷着沙滩。  一只只水鸟,踏着海浪退去的波纹,急步沙滩,把长长的嘴伸进沙里寻找食物。海浪再来时,它们又立即扑棱着翅膀飞起,以保生命的安全。  镜头慢慢地推进到沙滩边上的一个窝巢:鹬妈妈把伏在巢里的小鹬推了出来。很显然地,鹬妈妈要教小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