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 叙事 对比 想象 形式 用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读到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立时想起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如此明确地表述出一个爱情故事的甜美与悲伤,并直接体现出诗歌的主题。这首诗的对比格局、叙事手法、重章叠句、用韵和谐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浓重情感都达到了诗歌最不易达到的高度,令人不忍卒读,悲伤至极!
  一 叙事展现故事情节,情感具体细腻
  这首诗六个诗节步步写来,形成初恋故事的发展脉络,串连起六个小节中的第四个诗句,就能清晰地发现这一段刻骨爱恋故事的演变:“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恰似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相爱——分手的具体形象,紧密地依循着这一发展线索,再根据徐志摩的实际经历,我们明显发现此诗是诗人徐志摩在诉说自己的初恋故事。叙事化思路产生的效果宛如电影电视在眼前播映,尤其是读到第五节“心碎”时,宛如剧情高潮,使人悲伤至极。每一小节中最后的一个诗句是这首诗的情节发展主线。我们通过分析每个诗节的最后一句,体会徐志摩的柔情。
  第一诗节“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指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的偶然相遇相识并相恋,徐志摩对林徽因产生了不能自拔的感情,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使徐志摩迷失了自己,内心完全被纷乱所占据,沉醉不已,心胸恰有柔波荡漾,微风拂过,如梦如幻。徐志摩多次醉心于柔波的迷情,在《再别康桥》直觉得自己“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第二诗节“你的温存,我的迷醉”,徐志摩具体地写他自己完全迷失与陶醉于对方的温柔中,这个一见钟情的爱恋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得到了爱的回应——她也一样不能自拔地堕入了爱河。两情相悦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生命的美好,在相悦之中,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第三诗节“甜美是梦里的光辉”,便是进一步描述他们初尝自由恋爱的甜蜜美妙的内心感觉。他们沉浸在爱河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四诗节“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一句,使情节如风筝脱线般陡转急下,徐志摩费尽周折大张旗鼓与结发妻子张幼仪女士离婚,满怀喜悦回国准备和林徽因比翼双飞,但林徽因已经选择了梁思成。现实是如此的残酷!誓言是如此的脆弱!感情的背叛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你的负心,我的伤悲”便是徐志摩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五诗节“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升学,一去渺如黄鹤,当初的盟约顿成断了线的风筝,之后传来她要结婚的讯息,徐志摩自建的感情楼阁便彻底崩溃瓦解!由初恋的甜美,发展到“梦的悲哀里心碎”,此时没有比“心碎”更能贴合他当时的内心感觉了。
  第六诗节“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意思清楚不过,失去了此生挚爱,人生还有何意义?眼见着梦彻底破灭,一生的追求付诸东流,心情何其低落!何其迷茫!生命也势必黯淡无光,只能发出“黯淡是梦里的光辉”的苦吟。尽管如此,在徐志摩眼里,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都会觉得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都会觉得甜蜜;爱,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都会觉得美丽。
  二 情感变化落差大,前后对比形成张力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相对立的、冲突或者意义互相逆反的对比可以给艺术作品带来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是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仍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她这里提出的“参差的对照”的说法,是对“对比”的最好表述。美不是别的,美是一种差别。
  本诗所表述的这个初恋故事,写出当初相遇相识的心动,发展至初恋的甜美,结果是对方负心让他饱尝失恋的悲伤,在回天乏力下初恋故事彻底终结,诗人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最后美梦的彻底破灭而使生命暗淡无光。没有品尝过糖的甜蜜哪知黄连的苦涩?同样,没有失去也不会懂得拥有的珍贵。从希望的顶峰跌入失望的低谷,从甜美得迷醉到悲哀得心碎,这些构成尖锐的差别和强烈的对比。只有尖锐的差别才是有力的对比,在我们把诗人极具显著差异的前后感情进行比较(或者结合)时,得到更强大的一种张力。相反才能相成,对立而又统一,这才是美之所在。弹簧的由长而短或由短而长、弓弦的由直而曲,人性的由善而恶,容颜的由美而丑,这首诗的这种情感感受的变化与差别,可以产生一种张力即紧张感,让人屏呼吸心相随,紧跟诗人情绪为之喜为之悲。
  三 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柔情飘逸
  茅盾曾在《徐志摩论》里肯定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形式美,同时又批评了它内容上的苍白和单薄。“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只有很少很少一点儿”。甚至有人凭这首诗断定徐志摩才华将尽,思绪枯竭,再写不出好的诗篇,就反复使用相同的字来填充空白。如果单从诗表面的文字来看,整首诗共6节,每一节的前三句均是相同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确实觉得内容平淡乏味。但我认为这首诗恰是直接与含蓄的完美结合,感情是浓郁奔放的,形式是含蓄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究曲折委婉,诗更讲究含蓄美,倘若把内心的所有想法都毫不保留地书写出来,恐怕就味同嚼蜡了。徐志摩的诗多使用象征手法,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和情感,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用另一种意象来代替了,使文章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人咀嚼回味的余地。如他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彩虹似的梦”;“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是“她是睡着了”;用“黄鹂”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等等。
  这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则将象征运用到了极致,他处处使用象征手法,第一诗节中“在梦的轻波依洄”即是一个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自己陷入爱恋的甜美,心波荡漾。而且诗人的感情也隐藏颇深,也许复杂得连他自己都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于是全篇用“梦”来象征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寄托于梦的美丽,寄情于如幻的梦境。把相守的幸福想象成“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把分手的伤悲想象成“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个爱情故事宛如黄粱美梦,醒来之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心,可以一直在梦的美丽里不醒来,梦中方可拥有,醒来后是加倍的凄凉与哀伤。而此诗连梦中片刻的快乐幸福都难以拥有,因为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现实的残酷竟然使他在梦中醒来,情景更是凄惨至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四 形式整饬华美,叠句余音袅袅,感情浓郁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作用在于加强语言的形象性、音乐性和节奏感,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加深情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五 巧用音乐美,选韵恰当,配合婉约深沉的情感表达
  徐志摩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诗歌:全诗共六节,每节四行,韵式上严守末句押韵,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我们从音韵学的角度,从韵头的“轻重”、“等级”和“阴阳”来分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韵字“洄、醉、辉、悲、碎、辉”,从而体会徐志摩用韵的恰当与考究,巧妙地配合作者的情感表达,使情感更感人更浓烈。
  1 从韵头的轻重看,传达的感情沉重浓郁。现代普通话按照韵头的不同分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一般说来,韵母是i或以i作为韵头的叫齐齿呼;韵母是u或以u作为韵头的叫合口呼;韵母是ü或以ü作为韵头的叫撮口呼;韵母不是i、u、ü,也不以i、u、ü作为韵头的叫开口呼。开口呼为轻,合口呼为重。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中“洄、醉、辉、悲、碎、辉”韵字的韵头是u,为合口呼,合口呼为重,表达的情感浓郁沉重,而且读时ui的声音不断萦绕耳边,余音袅袅,厚重的情感真挚感人,久久郁积心头。
  2 从韵头的等级看,表达得细腻深刻,再细分下去就将开口呼和合口呼各分为四等,而轻重主要看等数。清代江永有云:“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皆细,而四等尤细。”等级越大,音越重,则表达的感情越豪放、越厚重;等级越小,音越轻,则表达的感情越委婉、越细腻,当代吟诵学家陈少松从吟诵的角度认为“支、微、齐、灰”诸韵宜写细腻隐情。
  根据韵部所归等数,《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韵字是“洄、醉、辉、悲、碎、辉”,按照《广韵》来分,灰、豪、覃、寒归一等韵,本诗末字“洄、醉、辉、悲、碎、辉”应归为一等韵,一等洪大,由此看本诗情感深沉厚重,再根据陈少松的理论,这些韵字也很好地配合了细腻隐情的情感表达。
  3 从韵尾的阴阳看,流露的情感低婉和缓。从音韵学上分析,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作阳声韵(就是以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收尾的),如:bin、huang;其他以母音收尾或是没有韵尾的韵母叫作阴声韵,如:ba、qiao。一般说来,阳声韵大多高昂响亮,阴声韵大多低婉和缓。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末字洄、醉、辉、悲、碎、辉,韵母为ui,属《平水韵》阴韵上平五微,宜表达低沉婉约的情感,恰好完美地配合了作者幸福感人及肝肠寸断的私情隐情的表达。
  在爱情的世界里,徐志摩一醉不醒,他受困于世人的眼光中,心灵却是翱翔天际的鸟。因为爱情,他释放了遭传统文化与道德捆绑的自己,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在柔情的包裹下,甘心沉沦而无悔。也许,没有如此丰富浓烈而哀伤幽怨的爱情,徐志摩也就不是徐志摩了。
  
   参考文献:
   [1] 《老子》(第二章),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 《徐志摩论》(注:《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4] 周济:《宋四家词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作者简介:段秋月,女,1976—,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植根于深厚的人文关怀,关注女性命运。《第九个寡妇》以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书写了一个女子鲜活的一生,充满了老中国的乡土气息。  关键词:写作视角 民间立场 乡土中国 女性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植根于深厚的人文关怀,书写了一个女子传奇般的一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葡萄从坟场背回了被当作反革命镇压的公爹,将
期刊
摘要《乌泥湖年谱》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虽是历史叙事,但是同时进行了深刻的人性挖掘。作家在小说中营造了充满张力的两种氛围:一种是特定的政治年代沉重、压抑的氛围;一种是由知识分子做派、家庭所营造的文明自然的氛围。作者保持了历史理性与情感感性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历史理性与情感感性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小说中书写的正直人格力量与美好健康生活方式,有着对恶俗生存状态的一种救赎意味,饱含着深厚的理想主义内涵。 
期刊
摘要朱山坡的小说《陪夜的女人》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失、沟通的贫乏、道德伦理的丧失、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等等。《陪夜的女人》中人物的命运代表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是对现代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陪夜的女人 后现代主义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陪夜的女人》折射文明变迁产生的负
期刊
摘要铁凝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纵观其探索转变期的文学创作过程,几乎贯穿于她的整个80年代的文学活动之中。本文主要讲述铁凝1982以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从80年代早期的以《灶火的故事》、《那不是眉豆花》为代表的发轫期始,到以《没有纽扣的红衬衫》(82年)为代表的初创期,主要论述了这段时期铁凝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变化。  关键词:纯美 发掘 多角度 丰腴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
期刊
摘要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20世纪初的当代文坛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弥补了当代青春文学的空白。这些年轻的作家个性十足:或叛逆或忧伤或青春或时尚,他们的风格明显不同,但在文学的总体特征上却有一些共性,本文就试图探讨这群年轻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个性 共性 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80后”的韩寒、郭敬明们成长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
期刊
摘要刘庆邦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其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刘庆邦 语言 地方化 本色化 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的过
期刊
摘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是孙犁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承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追求。这种艺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极致的执着追求;二是对平淡隽永、含蓄悠长韵味的艺术追求。本文主要以《荷花淀》为例探析孙犁小说创作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一艺术追求。  关键词:孙犁 小说 《荷花淀》 艺术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以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从乡土和女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创作特色,肯定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孙惠芬 女性视角 乡土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纵观辽海文坛,孙惠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多年来她一直植根于辽南乡土,以她生活过的歇马山庄为素材,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乡土小说。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创作绝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而是拥有自己的叙事话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以职场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职场小说热”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职场小说 读者需求 市场化操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职场小说热”现象概述  2008年,一部描写外企白领职业生涯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市场上大获成功,销售突破70万册,被多家图书销售网站评为
期刊
摘要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作家。尽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书写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灵世界,于原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郁结于心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在长大了的作者的主观回望中,童年已成为时间进程的一部分,浸透了由时间构成的人生体验的内容,由此作家笔下的童年意象便生发出伤感、诗意、别离与无奈等等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回家 家乡 童年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