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为此许多专家和一线的教师进行了许多实践和理论的探索研究。但是目前依旧有少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时髦,也有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同于 CAI。作为一名一线中学生物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40分钟课堂教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可以分为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和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三个阶段。CAI 是利用多媒体文字、图形、 动画、电子表格等功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重点问题,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阶段。CAL 是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阶段。IITC 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且还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创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键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成“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整合的目标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整合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成“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三、信息技术和课型整合实例
整合的方法(途径)各式各样,每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尝试,我认为即使是中学生物学科,对于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其整合的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
1.信息技术与演示型课
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生物学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生物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和经典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重现这些经典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家的发现历程,认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进步的过程,促使学生用辩证的目光、理性的思维学习生物学。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需要呈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一系列经典实验,如动画再现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巧妙和严密,逐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思考生物学发展与物理学、化学的联系,讨论生物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联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信息技术与实验型课
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我们利用Flash来创建和制作课件,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体。学生利用虚拟配子的彩球来发现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定律。他们选用两种颜色的彩球各10个来代表两种不同配子,分别放在大小、形态相同的甲、乙两桶中,其中一只桶为雌配子、一只桶为雄配子,通过自选或机选得出他们子代的基因型,重复50~100次,统计小球组合DD、Dd、dd的数量,计算性状分离比。不到30分钟就可以得出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定律,让学生真实感受受精作用的真实性,体验“做生物”的乐趣。而如果用真实的豌豆做实验,最少也需要一个生长周期,即4个月左右。对模拟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实验亦可采用此法。
3.信息技术与网络型课
它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入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主线的知识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主轴。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某一专题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归纳并做成专题网页。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既集中利用了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资源优势,又有效规避了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海洋里胡冲乱撞,避免课堂失控和低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调查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等研究性课题时,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教室或家庭电脑自行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并将各自的方案和实验方法发表在电子平台或论坛上。由教师汇总有用的材料制成网页,设置链接同时设立论坛,让每个学生可以就方案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一场好的交流得到一个完美的方案,这样也将课外调查转向课内实行。
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较十年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
就我们学校而言,虽然全部教室配有多媒体,但有些教室里的多媒体几乎天天在“睡觉”,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还有些教室的多媒体仅仅是替代了小黑板,它的作用仅仅在于让学生抄写屏幕上面的习题。
2.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于改进
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培训,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内涵、方法、目标不是很清楚,所以滥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主要表现在:不该用多媒体的用多媒体,比如生物中某些实验教学,本应该教师当场做实验,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操作的要点,边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实验。如果改成多媒体演示, 那么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会变小,动手实验的机会就会减少,这样进行的整合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升学制度未能合理对整合作出评价
现在的升学制度决定了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分数成绩,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出于考试的压力及课时安排的有限,很多教师仍排斥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
五、信息技术教育突破“瓶颈”的建议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 40 分钟的效率。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有以下的建议: 一是加强备课组建设和备课资源整理和共享; 二是加强对生物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三是切实调动生物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积极性; 四是将生物学科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建设进行到底;五是实验动手能力能通过统测促使学生重视并实践。
参考文献
[1] 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 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丁恺芝.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8).
[5]杨在宝.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石荣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别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可以分为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和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三个阶段。CAI 是利用多媒体文字、图形、 动画、电子表格等功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重点问题,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阶段。CAL 是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阶段。IITC 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且还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创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键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成“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整合的目标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整合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成“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三、信息技术和课型整合实例
整合的方法(途径)各式各样,每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尝试,我认为即使是中学生物学科,对于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其整合的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
1.信息技术与演示型课
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生物学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生物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和经典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重现这些经典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家的发现历程,认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进步的过程,促使学生用辩证的目光、理性的思维学习生物学。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需要呈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一系列经典实验,如动画再现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巧妙和严密,逐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思考生物学发展与物理学、化学的联系,讨论生物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联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信息技术与实验型课
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我们利用Flash来创建和制作课件,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体。学生利用虚拟配子的彩球来发现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定律。他们选用两种颜色的彩球各10个来代表两种不同配子,分别放在大小、形态相同的甲、乙两桶中,其中一只桶为雌配子、一只桶为雄配子,通过自选或机选得出他们子代的基因型,重复50~100次,统计小球组合DD、Dd、dd的数量,计算性状分离比。不到30分钟就可以得出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定律,让学生真实感受受精作用的真实性,体验“做生物”的乐趣。而如果用真实的豌豆做实验,最少也需要一个生长周期,即4个月左右。对模拟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实验亦可采用此法。
3.信息技术与网络型课
它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入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主线的知识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主轴。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某一专题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归纳并做成专题网页。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既集中利用了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资源优势,又有效规避了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海洋里胡冲乱撞,避免课堂失控和低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调查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等研究性课题时,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教室或家庭电脑自行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并将各自的方案和实验方法发表在电子平台或论坛上。由教师汇总有用的材料制成网页,设置链接同时设立论坛,让每个学生可以就方案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一场好的交流得到一个完美的方案,这样也将课外调查转向课内实行。
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和软件较十年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
就我们学校而言,虽然全部教室配有多媒体,但有些教室里的多媒体几乎天天在“睡觉”,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还有些教室的多媒体仅仅是替代了小黑板,它的作用仅仅在于让学生抄写屏幕上面的习题。
2.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于改进
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培训,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内涵、方法、目标不是很清楚,所以滥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主要表现在:不该用多媒体的用多媒体,比如生物中某些实验教学,本应该教师当场做实验,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操作的要点,边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实验。如果改成多媒体演示, 那么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会变小,动手实验的机会就会减少,这样进行的整合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升学制度未能合理对整合作出评价
现在的升学制度决定了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分数成绩,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出于考试的压力及课时安排的有限,很多教师仍排斥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
五、信息技术教育突破“瓶颈”的建议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 40 分钟的效率。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有以下的建议: 一是加强备课组建设和备课资源整理和共享; 二是加强对生物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三是切实调动生物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积极性; 四是将生物学科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建设进行到底;五是实验动手能力能通过统测促使学生重视并实践。
参考文献
[1] 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 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丁恺芝.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8).
[5]杨在宝.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石荣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别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