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才能使学生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并且懂得怎样学习数学呢?
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与生活问题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多让学生探索,甚至可以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变革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尝试,供大家参考。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
如学习“不等式组及其解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平衡的天平,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带几个质量都是1g的砝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右盘放一个砝码,则左低右高;如果右盘放两个砝码则左高右低。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猜测物体(A)的质量m(g)的取值范围吗?”再问:“你能用这种办法猜测一支粉笔的质量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学习不等式组的解,将会变得轻而易举。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比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小朋友。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有位数学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真正吸引学生的其实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笔者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大胆地把课堂设到生活中去,设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学生感触到的实际事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呢?
第一,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问题,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根树之间也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等等。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到生活中去验证数学。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给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会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也就实现了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
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与生活问题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多让学生探索,甚至可以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变革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尝试,供大家参考。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
如学习“不等式组及其解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平衡的天平,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带几个质量都是1g的砝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右盘放一个砝码,则左低右高;如果右盘放两个砝码则左高右低。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猜测物体(A)的质量m(g)的取值范围吗?”再问:“你能用这种办法猜测一支粉笔的质量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学习不等式组的解,将会变得轻而易举。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比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小朋友。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有位数学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真正吸引学生的其实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笔者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大胆地把课堂设到生活中去,设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学生感触到的实际事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呢?
第一,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问题,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根树之间也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等等。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根雪橇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到生活中去验证数学。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给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会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也就实现了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