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其抽象性和理论性要比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强得多。如何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起来;如何让复杂的数学理论简单起来;如何使枯燥的数学题目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数学,爱用数学呢?这就需要教师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真抓不懈,狠抓不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围绕生活,讲明来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的原型,总之,我们身边到处是数学。把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一举多得。可是,为什么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地背公式、算结果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材,没有深入地理解教材。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教材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才会喜欢数学。例如,我在教“平面”这个概念时,从平静的水面、黑板面、桌面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再到这些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最后得到平面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其次,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的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实例太少,致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从而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让课堂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改“牵着走”为“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去创造,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归于实践,融入生活。
二、结合生活,讲透用途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要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各类问题感兴趣,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举多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做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必须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完圆台体积公式后我出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如果你家里或邻居要卖树,一方树是800元,你能算出树的价钱吗?没有学习这个公式之前你们会不会算呢?如果把树看做圆柱体,把树的长度看做圆柱体的长,把树的中间面积看作圆柱体的底面积,然后计算体积,买家吃亏,还是卖家吃亏?”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计算回答。
通过练习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又使他们觉得学习知识并不枯燥,在生活中用得着。再如生活中常常用到各种数学知识:如二次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中的面面相交性质定理等,我们买东西、做家具、建房屋、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进行灵活的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问题“素材”的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索信息,处理问题,寻求答案。例如,我在讲完“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后,让学生课下观察我国几家银行的标志,有哪几个属于轴对称图形。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三、创景造情,学以致用
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设计一些体现数学实用性的活动,使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注意联系实际要从小到大,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破坏数学的逻辑体系。教师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概念、法则、会解多少道难题,更要注意学生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围绕生活,讲明来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它的原型,总之,我们身边到处是数学。把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一举多得。可是,为什么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地背公式、算结果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材,没有深入地理解教材。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教材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才会喜欢数学。例如,我在教“平面”这个概念时,从平静的水面、黑板面、桌面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再到这些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最后得到平面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其次,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的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实例太少,致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从而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让课堂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改“牵着走”为“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去创造,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归于实践,融入生活。
二、结合生活,讲透用途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要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各类问题感兴趣,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举多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做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必须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完圆台体积公式后我出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如果你家里或邻居要卖树,一方树是800元,你能算出树的价钱吗?没有学习这个公式之前你们会不会算呢?如果把树看做圆柱体,把树的长度看做圆柱体的长,把树的中间面积看作圆柱体的底面积,然后计算体积,买家吃亏,还是卖家吃亏?”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计算回答。
通过练习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又使他们觉得学习知识并不枯燥,在生活中用得着。再如生活中常常用到各种数学知识:如二次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中的面面相交性质定理等,我们买东西、做家具、建房屋、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进行灵活的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问题“素材”的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索信息,处理问题,寻求答案。例如,我在讲完“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后,让学生课下观察我国几家银行的标志,有哪几个属于轴对称图形。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三、创景造情,学以致用
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设计一些体现数学实用性的活动,使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注意联系实际要从小到大,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破坏数学的逻辑体系。教师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概念、法则、会解多少道难题,更要注意学生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