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进行手工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是持着含在嘴里,捧在手心的态度,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而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而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一、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3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阶段,言语和动作都有了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在点滴间逐步培养起来,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了尝试,于是从不会做到学着做到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在这个必然的规律和必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的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1、对孩子要放手。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会看见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2、让孩子学会劳动。
有些大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怎会劳动呢?还是我自己来做吧!其实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如当父母回家了,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听到赞扬的话语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3、模仿效应。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我们应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一、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3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阶段,言语和动作都有了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在点滴间逐步培养起来,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了尝试,于是从不会做到学着做到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在这个必然的规律和必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的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1、对孩子要放手。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会看见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2、让孩子学会劳动。
有些大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怎会劳动呢?还是我自己来做吧!其实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如当父母回家了,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听到赞扬的话语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3、模仿效应。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我们应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