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哪位教师一开始就否定自己的科研能力。他们大多是在一次次论文评比屡次受挫后,不得不给自己贴上“我不适合搞教科研”的标签。其实,每位教师都能研究,他们能写出论文就表明他们有研究能力,只不过在论文评比中设奖比例有所控制,有些人必定不能获得奖励而已。从论文评选的角度看,淘汰部分成果是非常合理的,但这样做的同时却有可能扼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让每位教师都能自觉地投入到研究中?自2008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设法为教师的“小成果”设个“低门槛”,把教师们平时开展的小研究“管理”起来,把不容易获奖的“小成果”收集起来,用另外的通道加以鼓励。几年下来,这项工作极大地激励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有用就行
从上级成果评奖比例设定来看,学校一年中获奖的成果不会很多;但是,在一所具有研究氛围的学校中,教师的研究频率会非常高,凡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因此,学校设立了一个“小成果”申报信箱,教师只要认为自己的研究有价值,并得到实践的验证,就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到这个信箱里,由学校成果鉴定小组进行审核。这些研究的视角非常小,涉及方方面面,但都很实用。
“小学生用口令排队的研究”是一年级班主任周老师的“小成果”。新接一个四、五十人的一年级班,管好学生排队是一项重要工作,已往做好这项工作可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自从周老师教学生边喊口令边排队后,一年级学生排队训练只用一周就做得很好了。这样的成果因为太小,所以在上级评比中很难获奖,但在校内却是最好的成果。现在,学校低年级都应用这一成果。
“以说为主的口算训练法”是低年级陈老师的成果,现在也被全体低年级数学教师采纳。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后,如何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巩固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陈老师尝试着用读的办法,把原来需要用20多分钟来做的书面计算题,选择性地改为只要3至5分钟的口头训练,用了较少的时间,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学生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学校“小成果”审查组本着“实用”、“易操作”的原则,无论成果大小,无论成果涉及的领域,均认真对待。由于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们对“小成果”的关注度提高,自觉地去研究难点、突破难点,学校收集的教师们的“小成果”越来越多。
让人看懂就成
向优秀教师提出高要求,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进行研究,设计符合标准的课题方案,写出符合格式的结题报告;但这样的要求对一般教师不合适。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上,很难有精力从事高标准的研究。为了给教师的“小成果”降低门槛,学校为教师“小成果”的行文来了个“大开放”,即不计格式,不计字数,唯一的要求就是能让全校教师看懂,能在校内推广。
在内容上不设限,又降低了形式上的要求,这小小的改革对改变教师的研究心理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学校让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成果,不拘形式,有用就行。现在,再也没有人说“我写不出来了”。进行了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再来讲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反而能使教师真正理解这些要求的意义。
及时评价与发布
教师们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为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研究都处在自顾自的状态?大家都觉得,这与学校文化有关。许多教科研成果都在特定的文化中产生,要推广成果必定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否则,成果就缺乏生命力。与别人的成果相比,笔者所在学校的“小成果”都是在校内产生的,基于本校的文化,只要加以简单的说明,就可以让本校教师理解。因而“小成果”容易在校内推广。为此,学校建立了“晨曦论坛”。“晨曦”是学校校名,“晨曦论坛”成了推广教师“小成果”的平台。每学期,很多教师都借此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在得到其他教师认可的同时,教师也由此产生了成就感。凡是被“小成果”审查小组通过的,全由校园网发出,特别标明这项成果的作者,以及“校内成果第×号”,以此激励教师。学校编辑《晨曦经验》,把教师的“小成果”集成册子,分发给每位教师,既当作成果的推广,又当作资料积累,教师非常喜欢。
为教师“小成果”设立“低门槛”后,凡是教师的创新成果都能得到应有的归宿。“大成果”可以去评奖,“小成果”可以在校内推广。教师研究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了,校内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学校已收集校内“小成果”60多项,个别“小成果”还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教师的“大成果”参加全市论文评选,每次都取得好成绩,学校成为所在市内教科研能力最强的学校。
(摘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10期)
有用就行
从上级成果评奖比例设定来看,学校一年中获奖的成果不会很多;但是,在一所具有研究氛围的学校中,教师的研究频率会非常高,凡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因此,学校设立了一个“小成果”申报信箱,教师只要认为自己的研究有价值,并得到实践的验证,就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到这个信箱里,由学校成果鉴定小组进行审核。这些研究的视角非常小,涉及方方面面,但都很实用。
“小学生用口令排队的研究”是一年级班主任周老师的“小成果”。新接一个四、五十人的一年级班,管好学生排队是一项重要工作,已往做好这项工作可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自从周老师教学生边喊口令边排队后,一年级学生排队训练只用一周就做得很好了。这样的成果因为太小,所以在上级评比中很难获奖,但在校内却是最好的成果。现在,学校低年级都应用这一成果。
“以说为主的口算训练法”是低年级陈老师的成果,现在也被全体低年级数学教师采纳。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后,如何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巩固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陈老师尝试着用读的办法,把原来需要用20多分钟来做的书面计算题,选择性地改为只要3至5分钟的口头训练,用了较少的时间,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学生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学校“小成果”审查组本着“实用”、“易操作”的原则,无论成果大小,无论成果涉及的领域,均认真对待。由于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们对“小成果”的关注度提高,自觉地去研究难点、突破难点,学校收集的教师们的“小成果”越来越多。
让人看懂就成
向优秀教师提出高要求,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进行研究,设计符合标准的课题方案,写出符合格式的结题报告;但这样的要求对一般教师不合适。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上,很难有精力从事高标准的研究。为了给教师的“小成果”降低门槛,学校为教师“小成果”的行文来了个“大开放”,即不计格式,不计字数,唯一的要求就是能让全校教师看懂,能在校内推广。
在内容上不设限,又降低了形式上的要求,这小小的改革对改变教师的研究心理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学校让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成果,不拘形式,有用就行。现在,再也没有人说“我写不出来了”。进行了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再来讲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反而能使教师真正理解这些要求的意义。
及时评价与发布
教师们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为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研究都处在自顾自的状态?大家都觉得,这与学校文化有关。许多教科研成果都在特定的文化中产生,要推广成果必定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否则,成果就缺乏生命力。与别人的成果相比,笔者所在学校的“小成果”都是在校内产生的,基于本校的文化,只要加以简单的说明,就可以让本校教师理解。因而“小成果”容易在校内推广。为此,学校建立了“晨曦论坛”。“晨曦”是学校校名,“晨曦论坛”成了推广教师“小成果”的平台。每学期,很多教师都借此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在得到其他教师认可的同时,教师也由此产生了成就感。凡是被“小成果”审查小组通过的,全由校园网发出,特别标明这项成果的作者,以及“校内成果第×号”,以此激励教师。学校编辑《晨曦经验》,把教师的“小成果”集成册子,分发给每位教师,既当作成果的推广,又当作资料积累,教师非常喜欢。
为教师“小成果”设立“低门槛”后,凡是教师的创新成果都能得到应有的归宿。“大成果”可以去评奖,“小成果”可以在校内推广。教师研究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了,校内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学校已收集校内“小成果”60多项,个别“小成果”还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教师的“大成果”参加全市论文评选,每次都取得好成绩,学校成为所在市内教科研能力最强的学校。
(摘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