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提出的要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据调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与国家要求的目标尚有明显差距。虽然近几年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已显著加强,但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国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的紧缺,势必带来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素质,更不能及时、深刻、透彻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教学实效可见一斑。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学相长举步维艰,科研、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制约教育效果
据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师生地位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强加性和主导性上。在教育内容上,教师要么存在照本宣科以灌输为主的情况,要么存在将带有自身情感判断的价值观念优先体现的问题,教育者的主观权威性被夸大,学生的选择权和实践权被忽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得不到有效落实。在教育方法上,理论教育法占主导地位,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教师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此外,琐碎繁杂的教师考评,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也无法最大限度地体会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被“稀释”,导致收效甚微。
(三)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造成了冲击
大学生是不同于中小学生的教育主体,其个体素质在入校前已有高低差异,信仰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认识不深刻,政治信仰不坚定。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充满信心,但依然有一些学生对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什么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等存在疑惑。二是崇尚个人利益至上,集体意识淡薄。在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只注重自我实现,将更多的砝码投向了个人理想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上,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比如,对选修课程的选择不是兴趣使然,而是视社会需求而定;入党动机不再是单纯的共产主义信仰,而是增加就业的筹码,这些利益化的思想让不少大学生失去了青春的美好纯真,走向了功利化。
二、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缺陷
辅导员不仅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还是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实际上各大高校在辅导员队伍选拔、发展方面仍不够重视,存在专职辅导员数量比例不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与专职教师尚有差别的情况,导致辅导员群体缺少归属感,队伍流动性大,现有从业人员很难兼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科研创新举步维艰。实际教育工作中,多数辅导员忙于教学事务管理,没有时间充实自己,难以提高专业能力。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让辅导员岗位成为进入高校的跳板,高频的人员流动使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延续性、继承性。关怀学生、服务学生、奉献学生很难落实到位,少了辅导员队伍这一后盾的鼎力支持,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失衡
理论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考试检测其“获得”的价值观念。虽然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教育教学习得,但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实践权和主体选择权却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教育内容很难入脑入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正如威尔威格靳斯所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地渗入到教材和教育关系之中,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在“启”而不在“教”,教师对教育内容要有独到见解,而不是“中立的”照本宣科,这样才能使教育获得良好效果。
(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渗透
近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已从过去“和平演变”的政治经济手段演变为潜伏于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比起单调、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冲击力,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这不仅转移了学生的关注点,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西化的现象。调查显示,新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给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现代传媒信息通俗易懂、商业气息浓重,其中不乏高雅与低俗并存的边缘文化,这些边缘文化都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腐蚀着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受利益驱使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许多学生在面临升学、就业等多重挑战时,原本的美好理想和追求会被社会利益导向改变。可见,这些思潮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首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评优奖励制度。各高校要加大辅导员评优力度,将辅导员评优评奖纳入教育工作者同等的奖励系统中,按比例分配名额,结合学校考核结果,对获得省市相关荣誉的辅导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可破格晋升非领导职务,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其次,提高辅导员薪酬待遇以及在教职员工中的地位。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辅导员职位津贴、特殊津贴等,在津贴和表彰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增强岗位吸引力,方便招贤纳士,壮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后,在职称评定中,单独设立辅导员指标,打通辅导员职称晋升渠道,有效解决辅导员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建立起高效稳定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二)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已有的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包含了足够丰富的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迷失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寻仁爱、诚信、和合、大同等价值观的源头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继承发扬以及创造性转化,增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其次,要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加强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结合。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师生情感的互动程度和学生对教师的熟悉度、认可度。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认知和心理个性方面的差异,及时引导不同学生群体跟上主流大部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科学构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最后,重视隐性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推动作用。除课堂教育外,校园文化、师风师德、家庭氛围、社会教育等隐性教育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各种隐性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重视隐性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亦是对显性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面对多元思潮,控制、禁止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唤起、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思辨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主体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国家要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媒体平台建设,严格管制、处罚不良的自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让不良信息和错误舆论无处藏身。其次,高校要构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调研对学生群体进行结构分析,充分认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问题,尊重教育主体素质的层次性、多样性。通过数据分析比较,抓主要矛盾,量身定制信息素养标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根据不同学院的专业特色,定期举办信息素养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自觉性。比如,信息技能操作比赛、微视频制作竞赛等,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理论工程,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需抓住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各方面为他们提供良性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闫晓蓉,杨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评述[J].高教论坛,2020(0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3.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李丹丹.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9:1.
【本文系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基于兰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BWJX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一、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提出的要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据调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与国家要求的目标尚有明显差距。虽然近几年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已显著加强,但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国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的紧缺,势必带来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素质,更不能及时、深刻、透彻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教学实效可见一斑。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学相长举步维艰,科研、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制约教育效果
据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师生地位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强加性和主导性上。在教育内容上,教师要么存在照本宣科以灌输为主的情况,要么存在将带有自身情感判断的价值观念优先体现的问题,教育者的主观权威性被夸大,学生的选择权和实践权被忽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得不到有效落实。在教育方法上,理论教育法占主导地位,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教师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此外,琐碎繁杂的教师考评,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也无法最大限度地体会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被“稀释”,导致收效甚微。
(三)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造成了冲击
大学生是不同于中小学生的教育主体,其个体素质在入校前已有高低差异,信仰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认识不深刻,政治信仰不坚定。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充满信心,但依然有一些学生对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什么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等存在疑惑。二是崇尚个人利益至上,集体意识淡薄。在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只注重自我实现,将更多的砝码投向了个人理想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上,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比如,对选修课程的选择不是兴趣使然,而是视社会需求而定;入党动机不再是单纯的共产主义信仰,而是增加就业的筹码,这些利益化的思想让不少大学生失去了青春的美好纯真,走向了功利化。
二、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缺陷
辅导员不仅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还是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实际上各大高校在辅导员队伍选拔、发展方面仍不够重视,存在专职辅导员数量比例不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与专职教师尚有差别的情况,导致辅导员群体缺少归属感,队伍流动性大,现有从业人员很难兼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科研创新举步维艰。实际教育工作中,多数辅导员忙于教学事务管理,没有时间充实自己,难以提高专业能力。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让辅导员岗位成为进入高校的跳板,高频的人员流动使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延续性、继承性。关怀学生、服务学生、奉献学生很难落实到位,少了辅导员队伍这一后盾的鼎力支持,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失衡
理论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考试检测其“获得”的价值观念。虽然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教育教学习得,但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实践权和主体选择权却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教育内容很难入脑入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正如威尔威格靳斯所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地渗入到教材和教育关系之中,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在“启”而不在“教”,教师对教育内容要有独到见解,而不是“中立的”照本宣科,这样才能使教育获得良好效果。
(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渗透
近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已从过去“和平演变”的政治经济手段演变为潜伏于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比起单调、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冲击力,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这不仅转移了学生的关注点,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西化的现象。调查显示,新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给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现代传媒信息通俗易懂、商业气息浓重,其中不乏高雅与低俗并存的边缘文化,这些边缘文化都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腐蚀着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受利益驱使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许多学生在面临升学、就业等多重挑战时,原本的美好理想和追求会被社会利益导向改变。可见,这些思潮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首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评优奖励制度。各高校要加大辅导员评优力度,将辅导员评优评奖纳入教育工作者同等的奖励系统中,按比例分配名额,结合学校考核结果,对获得省市相关荣誉的辅导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可破格晋升非领导职务,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其次,提高辅导员薪酬待遇以及在教职员工中的地位。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辅导员职位津贴、特殊津贴等,在津贴和表彰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增强岗位吸引力,方便招贤纳士,壮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后,在职称评定中,单独设立辅导员指标,打通辅导员职称晋升渠道,有效解决辅导员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建立起高效稳定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二)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已有的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包含了足够丰富的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迷失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寻仁爱、诚信、和合、大同等价值观的源头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继承发扬以及创造性转化,增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其次,要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加强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结合。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师生情感的互动程度和学生对教师的熟悉度、认可度。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认知和心理个性方面的差异,及时引导不同学生群体跟上主流大部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科学构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最后,重视隐性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推动作用。除课堂教育外,校园文化、师风师德、家庭氛围、社会教育等隐性教育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各种隐性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重视隐性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亦是对显性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面对多元思潮,控制、禁止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唤起、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思辨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主体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国家要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媒体平台建设,严格管制、处罚不良的自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让不良信息和错误舆论无处藏身。其次,高校要构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调研对学生群体进行结构分析,充分认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问题,尊重教育主体素质的层次性、多样性。通过数据分析比较,抓主要矛盾,量身定制信息素养标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根据不同学院的专业特色,定期举办信息素养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自觉性。比如,信息技能操作比赛、微视频制作竞赛等,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理论工程,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需抓住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各方面为他们提供良性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闫晓蓉,杨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评述[J].高教论坛,2020(0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3.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李丹丹.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9:1.
【本文系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基于兰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BWJX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